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十一回 天家有喜十一

谜案追凶 第十一回 天家有喜十一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16:04 来源:笔趣阁

正当秦泰和展小小想着办法进京的时候,一队人马和他们夫妻撞了一个对面。这群人好像刚刚离京,正要往西走,而且是大官出巡的队伍。秦泰因为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没有冒然阻拦。

在古代官员有各自的权限和地盘,不能随便越权。例如京官不能随便出京,地方官员也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区。就算同在京城的京官,六部和有司衙门也不能插手其他衙门的事情,更加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很少有人拦路告状,因为绝大多数的官员没有权力管案件。但是京官不是绝对不能出京的,就像秦泰这种官员,可以奉旨或者听从上级调派外出公干。如果是内阁或者六部衙门长官自己委派外出的官员,到地方去公干,这叫做“上差”,主要是督办地方办某一专门事件或者工程、案件的。要是奉旨出京的话,这就是钦差大臣,见官大三级,可就威风了。一般来说钦差大臣除了办自己的差事之外,还有代表皇帝巡视地方的权力,可以对违法违纪的地反官员有处置的权限。这种钦差大臣不但声势浩大,而且威风凌凌,出行的队伍一定会举着“代天巡狩”的钦差专用旗牌。

为了彰显京官的威严,也为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和权力,出行队伍的人数和排场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官员本身的专用卫队和排场,这就能够很清楚的区分谁是谁了。按照官场规矩,小官的队伍要避让大官的队伍,不然的话就是僭越,就会被申斥或者罢官。同行的话小官的队伍要在大官的后面,要是好几个官员一起同行的话,就要按照品级和职务论资排辈出行。要是对面撞上的话,小官的队伍要偃旗息鼓,在边上避让大官的队伍,等大官的队伍完全过去了,才可以继续前进。还有在大明官员之中有相当严重的“文贵武贱”的惯例。也就是说文官比同一级别的武官无论是地位还是权限都要高出不少。到了秦泰的时代,文官要比武官高出至少两级,甚至于三级。意思是说一个五品文官也就是一个知府一级的官员,他的权限和可调用的资源,相当于一个正四品的守备武官,甚至于相当从三品加游击将军衔的指挥使武将。

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皇帝猜忌武将,不愿意看见武将权力过大。第二这些年虽然边关战事不断,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战乱,所以换算是太平盛世。在太平盛世,武将当然没有文官吃香了。第三在大明文人们不但权力yù|望打,而且善于组建各自的利益集团,排除不是自己人的集团。文官虽然内斗不断,但是绝对不允许武将出头。第四武官毕竟是行伍出身,打仗拼命在行,yīn谋诡计是外行,所以武官不是文官的对手。

明洪武年间的时候除了皇帝代表的皇室之外,还有三大势力存在。第一就是武将组成的开国元勋功臣集团;第二是文人组成的士族集团;第三就是内宫太监和皇亲国戚组成的外戚集团。但是经过洪武皇帝朱元璋清除异己之后,势力最为强大的功臣集团走向了衰弱。建文帝朱允炆和他叔叔明成祖朱棣的战斗,更加激化了三股势力的斗争。之后功臣集团的势力几乎丧失殆尽,数十个开国功臣及其后人组建的集团,几乎土崩瓦解。功臣们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功臣集团就这么降级为武将集团,不但手中的权限少了绝大多数,就连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没有了。他们沦落为皇室和权臣的走狗和工具,很难有机会出人头地。士族集团也被削弱,不是因为站错队伍被杀了,就是被皇室利用,彻底沦落为对方的工具。但是皇家需要这些文官帮助朝廷治理地方事务,所以并没有赶尽杀绝,这才给了这些士族集团死灰复燃的机会。外戚集团本来影响受到最小,但是由于太监的出卖,权力几乎给当时的皇帝收了回去。从此原来在外戚手里的权力表面上收归皇帝所有,其实一直在太监们手里。经过这几次洗牌之后,朝廷的权力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几乎掌控地方五成左右的资源,就是在zhōng yāng也有近三成的资源。武将集团就连一成的资源也没有,几乎没有了话语权和争辩的实力。皇帝为代表的皇室宗亲权力最大,几乎可以左右朝局。但是皇帝手里的权力实际上并不多,大多数的权利和资源都在太监集团手里。表面上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代表皇帝管理着这些资源和权力,其实就连皇帝本人也不能剥夺太监手里的权限。只不过太监集团要依附在皇帝为代表的皇室上,所以太监集团的老大,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需要皇帝亲自任免。这样一来太监集团和皇帝为代表的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互制约有相互依靠。

因为太监和皇帝相互支持,所以一般情况下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比不过他们。为了制衡对方,也为了自己手里的权力不再消减。士族集团首先向武将集团示好,并向武将集团说明利害关系,得到武将集团的支持。从而可以和对方分庭抗礼,起码不会太吃亏。

说服武将集团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朝廷的臣工。对于朝廷来说,虽然拍板的是皇帝一个人,但是早在秦始皇建立帝国的时候起,就有了“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的大原则。要是皇帝手里的权限过大的话,臣工们的rì子就不好过了。相对的臣工们手里的权力过大的话,就会出现权臣,“狭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就会重演,更可能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局面。虽然太监们不是皇室,更不是皇帝,但是他们和臣工们不一样,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为了不让太监们权力过大,为了制衡太监集团,文武官员必须联手。武将集团被士族集团说服了,同意站在士族集团一条战线上。没想到这件事情被锦衣卫上报了皇帝,当时的皇帝大怒,要追究相关责任人。作为皇帝最担心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官员勾结,上下联手企图架空皇权。士族集团为了明哲保身,不但出卖了武将集团,而且联合皇帝给了武将一个致命打击。从此在明朝的武将只有训练士兵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限。调动部队的权力在各级文官手里,因为文官们不但有指挥权,而且控制了军队的经费开支。为了活命,为了军队的rì常开支,武将们不得不和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卑躬屈膝。为了监督和管理武将和文官,皇帝用太监控制他们。在军队的太监,对武将和士兵有任免和监督的权限,故称之为“监军使”,简称为“监军”。在地方监督地方官员的太监,按照等级不同,分为镇守使、宣抚使、安抚使。镇守使级别最高,几乎和总督差不多大,就是监督地方封疆大吏的太监;宣抚使和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道台平级,监督地方有司衙门的言行;安抚使和地方州府长官平级,就近监督地方一级官员的。

总的一句话,如今的朝廷名义上是皇帝和内阁阁员当家做主,其实上是是士族集团和太监集团的天下。文官是士族集团的代表,内阁首辅又是百官之首,所以内阁阁员特别是内阁首辅代表着士族集团和武将集团。他们的对手是太监集团,为首的就是有“老祖宗”之称号的大内总管,也就是官名为大明内廷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那一个人。也可以这么说只要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两个人意见统一了,这件事情就板上钉钉了。要是由分歧的话,就要看双方谁愿意出血,另一方做出让步。不然的话只好这么僵持下去,什么事情也办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