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

谜案追凶 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16:04 来源:笔趣阁

内阁成立之初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这是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朱元璋明明知道就算撤销了丞相制度,依然会有其他的官员代替,所以毅然设立了所谓的内阁。内阁当时算是皇帝的私人专用秘书,也叫御用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要帮助皇帝整理过往的文件。由于当时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皇帝朱元璋都对职权相当敏感。为了不刺激朱元璋,为了让强势的朱元璋不爆发,所以内阁官员选择了服从朱元璋。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当好秘书,不敢也不会故意和朱元璋对着干。所以首届内阁就把自己定位在听从皇帝的安排,辅佐皇帝处理公务的官员上。

历来丞相不但是辅佐皇帝的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制约和牵制皇帝的人。贵族担心皇帝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忘记了大家的利益,甚至于毁了整个江山。虽然这么做最吃亏的是皇帝的一家人,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的贵族。例如隋炀帝杨广,他知道自己个人的吃喝玩乐,最后导致江山覆灭,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一部分的贵族。为了防止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发生,贵族会让丞相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荒唐行为。所以一直以来列位丞相不但是历代帝王的好助手,也是帝王们的监督者和牵制者。帝王们对丞相是又爱又恨,既离不开他们又担心被丞相架空。为了让丞相和大臣们比较听话,帝王想出了用名声制约丞相的办法。历代大臣都是读书人出身,最注重个人操守和名节,所以担心自己身后名誉问题。所以帝王用这个威胁丞相,一旦丞相过度针对皇帝的话,皇帝不但会重新选丞相,而且会让这个丞相身败名裂,甚至于一家人受到牵连。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些大臣选择了妥协。那些不愿意和皇帝妥协的大臣们,就会被按上贪污、刑罚等等罪名,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每每会血流成河。

内阁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分了权,也导致帝王少了一个约束者。这么做有好有弊,对于皇权至上的皇帝来说,绝对是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官污吏不但害了老百姓,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所以朱元璋是用霹雳手段对付这些官员,甚至于发明了扒皮制度,将一个个贪官污吏扒皮后人皮悬挂在宫门示警。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也是出了名的,时常对读书人冷嘲热讽。要不是因为一些读书人有本事有一定的才能的话,朱元璋早就对读书人大开杀戒了。朱棣不但继承了朱元璋的勇敢果断,而且也继承了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厌恶。解缙虽然在内阁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和改动。一般来说内阁正式成员是四个或者六个,临时的官员没有上限。朱元璋时期内阁是六名,分别是分管政务、军事、民生,每两个人轮班倒。只要的任务就是为朱元璋提供信息,并协助朱元璋下达相关的命令。不过当时朱元璋严格控制了内阁的权限,内阁官员各负其责之余不得相互干预,不得直接代表换地下达命令,不得擅自和六部官员接触等等。当时朱元璋直接把内阁官员当做下手使唤,不但要他们二十四小时轮班倒,而且不得离开皇帝身边。为此内阁在皇宫里有专门的值班房,保证可以随传随到。俭约的朱元璋对自己都很苛刻,当然不会厚待内官官员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内阁官员不但是官员更是自己的下人,这个内阁值班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来给他们享受的。所以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内阁官员平时要在值班房办公,值班房的布置越简单越好。这个规矩后来被朱棣也沿用了,北|京紫禁城建立后,专门给内阁在前朝附近设立了一个值班房,一个看上去和气派的皇家建筑严重不协调的建筑。这个地方不但夏天冬天寒冷,而且光线不好,简直是一个人间炼狱。也愧得这些官员可以忍受,坚持着在这里为皇帝办公。在这个不起眼的房间里,多少军国大事被敲定,有多少的命令从这里发出。就在下面人坐在敞亮的大房子办公的时候,谁会相信他们的上级内官大官们会在这么一个地方办公?

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的权利最为压制,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打下手的随从。所以朱棣随按离不开内阁官员,但是并不依赖内阁官员。因为处置了解缙,曾经一度导致内阁中断了日常工作,甚至于差点被彻底撤销。内阁正式成员由原来的六名,削减到了四名,一名总负责,三名官员分管政务、军事、民生。四个官员不但不能兼任其他职务,而且不准随意离开皇宫,简直是被朱棣囚禁在皇宫里面。从此内阁四名成员成为了定制,内阁最少有四个成员,但是他们的职务和分管不确定。

朱棣晚年之后,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事事亲力亲为,所以渐渐对内阁放权。允许内阁协助太子日常事务,帮助太子尽快熟悉日常事务的处理。这就等于确立了内阁的地位,他们不但是朱棣的得力助手更是未来皇帝的重要辅助人。太子为人忠厚,事事不但主动请示父皇,而且经常征求身边大臣们的建议,渐渐地内阁官员有了自主权,协助太子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决定。当时内阁官员把自己的建议书面或者直接请示太子,征得太子同意后,把决定写在奏章上。并把这一系列的决定每天汇报给朱棣,朱棣一般情况下默许内阁这么做。

为了给予内阁一定的权力,也为了制约内阁的权利,朱棣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内阁直接对帝王负责,由帝王直接任免,只听从帝王一个人的号令。第二,内阁没有直接代替帝王下决定的权利。所有的决定必须通过帝王的允许,由司礼监发布,不然内阁决议没有任何作用。第三,内阁官员没有权利直接管理或者插手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内阁官员不但不是六部官员的上级,而且要接受言官和六部官员的监督。一旦发现内阁官员贪污的话,可以直接上报帝王,永久性的免除这个官员的职权。第四,内阁官员因为接触了太多的军国大事,所以他们不能私下结交外地官员,特别是各地的武将。内阁官员将来可以外放六部,可以担任地方官员,但是不能担任军事主官。第五,内阁官员不得干预帝王家事,不得和皇室成员结亲,不得对家人说不该说的秘密。第六,内阁官员虽然有权利帮助帝王审核各地送来的奏章,但是不能直接批示,也不能在上面做手脚。在一些和内阁官员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事情上,内阁官员要实行回避制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