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谜案追凶 > 第二十二回 白兔戴冠二十二

谜案追凶 第二十二回 白兔戴冠二十二

作者:天下任纵横1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04:26:09 来源:笔趣阁

秦泰带着大家重建莆田县的时候,俞大猷始终没有露面。不管是在秦泰新到福建的时候也好,还是选定莆田城作为根据地也好,还是在田中一郎进攻莆田前后也一样,这个名义上的福建最高军事长官,手里有大量军队的俞大猷,就是不露面。

事后秦泰和一些戚家军的老兵分析,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俞大猷和戚继光一样,都是江南总督胡宗宪大力提拔起来的将领,他们对于胡宗宪的提拔之恩不敢忘记。胡宗宪和秦泰的不对路,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所以俞大猷不好意思和秦泰走得太接近。第二,秦泰此次带着福建本地士兵来福建,名义上是安抚福建百姓,其实有点“越权”的嫌疑。就连一般的士兵也以为秦泰在和俞大猷分福建的军权。虽然秦泰不过小小六品官员,但是秦泰身后有裕王,手里不但有兵而且有粮有银子,这样一来就比什么都没有的俞大猷强上许多。历来都是文官管武将,六品文官压制或者制衡一二品武将的事情在大明不是没有过。如今的戚继光身边不是有一个谭纶吗?所以俞大猷不得不提放秦泰。第三,秦泰带来的士兵不但都是福建本地人,而且有一些曾经还是戚继光的手下jīng兵。俞大猷怕戚继光“捞过界”,有了将来占领福建的可能xìng。第四,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希望身边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俞大猷宁可坐视秦泰的军队被田中一郎消灭,也不愿意和秦泰合兵一处。

虽然俞大猷不管不顾秦泰,但是秦泰用自己的实力和百姓们的众志成城,打赢了田中一郎。这样一来秦泰的名声大振的同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拥护。越来越多的百姓赶到莆田,请求加入到秦泰麾下的地盘。

这时候秦泰却不在莆田城里,而是出现在莆田城外不远的一座古刹里。身边只带了展小小和小灵子两个随从,他是应邀前来品茶论道的。

邀请秦泰的人,是这里寺院里的主持小山大师。陪同在一边的还有一个秦泰的老熟人,秦泰名义上的师傅。就是那个曾经一心想求秦泰成为出家人的山西平遥寺庙中的大长老。

秦泰喝着福建特有的乌龙茶,和两位大师坐下谈论着佛法和佛教历史。

说起这座寺庙,不得不提起另外一座古刹和几个高僧大德。这座古刹就是位于河南中岳嵩山少室山上的少林寺。这座古刹始建于两晋时期,属于中国第一批的古刹之一,虽然年代没有河南洛阳白马寺那么久远,但是名声一点不亚于白马寺。原因是因为少林寺不但是禅宗祖庭更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南北朝的时候,从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来了一个叫菩提达摩的高僧。他曾经是天竺国的王子,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王位,但是他遇上了他的师傅,在师傅的点拨下出家为僧。他的师傅圆寂【出家人称呼离世为圆寂】之前告诉达摩,三十年之后东去天心传教弘法。这个“天心”就是指中国内地。达摩遵从师傅的遗命,在他一百零八岁的时候出发,走了近五年才来到中国。一路上不但领略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更创造了一些奇迹。例如“一苇过江”、“单人过沙漠”等等。后来达摩选在少林寺落脚,面壁修炼数年之久。在中国开创禅宗,广收弟子门人。后人称达摩为“禅宗祖师”,建立起中国佛教第一流派。

有人曾经问过高僧大德,达摩的真谛是什么。一个高僧回答说:“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若要纸上求妙法,笔尖沾干洞庭湖。”可见达摩的禅机妙不可言传,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顿悟”和“立地成佛”。这是佛教最高开悟境界,也就是“成佛”的最好途径。

达摩后来传法于神光慧可,此人原来是道家的一名弟子,道号“神光”。此人坚信道家学说,前来和达摩辩经。达摩不理会这个前来“踢馆”的外家人士。神光在一边和一般的百姓一起听达摩讲经说法。第一天神光觉得达摩祖师的话狗屁不通,第二天神光依然觉得达摩的话格格不入,有违天道伦常。第三天神光开始迷惑了,觉得达摩的话似是而非。第四天,神光彻底糊涂了。自己所坚信的理论,在达摩的开示下,变得有点离经叛道了。第五天,神光开始和一般的百姓一样,用真的感受达摩的理论,用平常心细细品味真理佛法。第六天,神光开始学会理xìng的分析佛家和道家之间的区别和宗旨。第七天,神光在达摩的开示下,豁然开朗,领会到了佛家学说的真谛。神光求达摩祖师收他为徒,达摩为了考研这个神光,故意不去理会跪在雪地的神光。神光在雪地里一跪就是七天七夜,达摩祖师依然不动心。才有了后来“断臂求法”的故事。神光用自己的一条手臂,证明了自己出家学佛的决心,达摩赐名“慧可”。他就是禅宗二代祖师神光慧可。

达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之后,就圆寂了。但是有信众在路上看见达摩西行,不但赤着脚,而且一只草鞋挂在拐杖上。慧可主持大家开棺求证师傅的行踪,打开棺木里面只要一只草鞋而已。原来达摩完成自己的任务,用假死离开中国,回自己的故乡天竺去了。

禅宗衣钵传至第五代,祖师一次出题考问众弟子。一个最低贱的苦行僧惠能竟然做了一首令祖师惊讶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师觉得这个惠能的悟xìng特别好,但是当时的情形不能太接近惠能,这会引起众多弟子的不满。所以祖师故意训斥惠能,暗中暗示惠能晚上来方丈室找自己。

当晚祖师私下会见了惠能,考核惠能的佛理和悟xìng之后,决定传法于惠能。开宗明义地将佛法正宗禅理禅意传授给惠能,并将代表正宗的达摩衣钵传给了惠能,宣布惠能为禅宗六祖。并要惠能连夜下山,去南方弘法。其实是怕惠能不被这里的弟子所接受,更怕大弟子神法加害惠能。

惠能私下少林寺,但是并没有什么人关心。一个做苦力的僧人不见了,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几天之后,大弟子神法按照规矩,请求祖师传法,正式成为禅宗第六代继承人的时候,祖师宣布传人另有其人。自己已经将祖师衣钵传于此人,神法并不是自己的正宗传人。当时就引起了大家混乱,此时佛教弟子已经不下十几万,禅宗祖师不但是禅宗之主,更是所有佛家弟子的jīng神领袖。神法不甘心地位就这么没有了,就秘密封锁消息,一边追杀惠能抢回祖师衣钵。祖师为了惠能的安全,依然决定提前圆寂。按照规矩祖师圆寂,要昭告天下所有的寺庙。这样一来神法不但不能阻止惠能,而且神法不能公示祖师衣钵的话,就能证明惠能真的是禅宗传人了。

惠能一路南逃,身后不但有神法的追杀,更有众多世间的烦恼。神法为了杀死惠能,故意放话出去,说惠能偷了禅宗之宝,谁要是抢回来的话他重重有赏。导致一些贪心的俗人以为惠能身上有什么金银珠宝,一路上毒杀、刺杀、追杀不断。惠能最后逃进岭南山里,过着犹如野人一样的生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惠能彻底领悟了祖师的佛法。后来惠能出山,在一座茅草屋里传法授徒。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草庐传法”。惠能开创了南宗佛法,加快了佛法在南方地区的普及。这个岭南就是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统称。

少林寺一直以来都是双向传承,不但是佛法的传承地,更是中国武术的传承地。早在达摩祖师在世的时候,就建议寺中弟子学武强身健体的同时护国护寺。历代少林寺主持都要选派一个高僧大德出任护寺僧,带领一些年轻的僧人学武练功。到了隋唐的时候,少林寺更是帮助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除去了为恶河南的王世充部,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事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太宗皇帝,来少林寺感谢众位师父。少林寺众僧拒绝了所有的物质封赏,也拒绝了到朝中担任高官,只接受紫衣袈裟各一件,水碾一具。李世民为了感激少林寺,赐下嵩山少室山给少林寺,作为少林寺的佛田。并下旨允许少林寺自己组建合法的僧兵队伍,保家护院的同时,可以广收俗家弟子。

少林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少林寺已经是中国武术界的泰山北斗。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拳出少林,剑归华山。”也就是说所有练拳的,都要称呼少林为祖师,十有仈jiǔ都是和少林有关连的。不是少林俗家弟子教的,就是少林的旁支,或者直接是从少林寺学来的。

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来由是因为江南的倭寇。第一批的少林弟子是因为家乡有倭寇作乱地方,他们请了一些同门师兄弟回家乡保家护乡。可是他们人数不多,几乎全部死在了福建。最后一个师兄弟将自己的师兄弟们供奉在福建寺庙里,自己也留了下来。这个僧人虽然从此没有离开寺庙,但是开始教授附近的百姓一些武术。

福建少林寺的建立,在于明朝的一份调兵函。朝廷调嵩山少林寺的一队僧兵去福建帮助官兵抵抗倭寇。朝廷的意思是倭寇多为倭国的武士,不如叫中国的功夫高手少林寺的人去消灭。第一批的僧兵出发了,他们一行三百人由河南嵩山出发,来到福建东南沿海。

第一批僧兵的失败,原因很多。第一是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第二就是水土不服,大多数的僧兵jīng神不佳。第三,就是低估了倭寇的残忍和作战能力。第四,朝廷军队没有及时配合。第五,后勤保障没有跟上。僧兵不同于士兵,不但不能吃肉,而且不习惯福建当地的伙食,吃不好睡不好,怎么能和倭寇作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