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官 > 12.海运援广管

大唐官 12.海运援广管

作者:幸运的苏拉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49:28 来源:笔趣阁

其余三位宰相思量了番,觉得高岳的这个方案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陆贽来说,他最反感的就是皇帝宣索和节度使进奉,败坏国库,现在岭南每年五十万贯的进奉,被杜佑留用为平叛军费,这属于公事开支,他不会有意见;对于杜黄裳来说,杜佑平叛成功了,体现他战前决策的正确,若杜佑战事不利,好啊,和他也没有关系,反正不用他负责。uu234

贾耽呢,和自己更没关系。

总之,高岳担起这个责任来。

这时高岳又开口:“如无异议,明日即宣子,在延英问对上将其定下来。”

其实高岳心中清楚,宰相制度大抵的规律是这样的:

如果遇到唐太宗这样英明神武、乾坤独断的皇帝,可能会出现群相制,即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参预机务之类的英杰很多,太宗皇帝博采众长,人尽其用,很难偏听则暗,军政大事绝不会有所壅塞;

如果遇到暗弱昏庸,或不思进取的皇帝,如晚年的玄宗皇帝,一旦对政务懈怠,凡事依赖宰相处理,必然出现相权的膨胀,然后便是首席宰相专横独断,其他宰相不过伴食的景象,如李林甫、杨国忠。

当然大部分皇帝都是凡人,谈不上多优秀,却也谈不上多无能,比如(删去)......宰相班子可能长期是三四人的规模,不过这些人的均势也不可能保持很久,其中总有一位,因做事有魄力、说话好听、能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当然最难得的是极受皇帝信任的,会脱颖而出、“独秉国钧”,其他的便会成为辅助甚至备位的角色,不过这种宰相和李林甫、杨国忠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大多能和君主相能相得,把国政处理得很好,如本位面的唐宪宗与杜黄裳、裴度,又如唐武宗和李德裕。

现在的皇帝李适,根本达不到太宗的境界,所以群相荟萃的景象是不可能重现,只可能是第二种或第三种景象,对我高岳来说,我如此正直而有操行,自然走第三条道路,才最符合实际。

随即高岳又说,朝廷虽不派客军,但对岭南方面还是应当有所支持,待到今年两税收取后,拨取三十万石米,十万段布帛,外加一千五百挺神雷铳、二十位虎踞炮、两门大铜炮及相应弹丸、雷药等,送至于广州番禺处。

“如何行得?”贾耽发出疑问。

现在陆路去岭南太艰难,而水路灵渠早已荒败不堪,走海路倒是可行,然则我唐的海域,早被河朔、淄青所阻绝,本来走扬子江出海也可,但鄂岳到宣润间的江段也被肆虐的**所断。

“无妨,宣歙、浙西、浙东三地本身储备的粮食布帛就很多,支援广州的物资就地集中到扬州港出海,至于神雷铳打造和神雷药的炼制,则集中在兴元利州、城固,银州芦葭,庆州大昌原这三地炮铳局操办,数量齐备后,齐聚京师,自东渭桥转运院发,逆漕运道路,至扬州。扬州乃漕运(汴水、淮水)、江运(扬子江)和海运的枢纽地带,炮铳弹药会聚在此后,同样扬帆出海,过浙东明州及福建停靠,再抵广州即可。”

这时三位宰相点头,看来蛮乱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如此办理好了。

随即是与西蕃的议和,高岳的方案,和当初在紫宸便殿中和皇帝密议时没有丝毫差别,下面走个程序就行。

现在河陇光复,安西北庭也重新连通和京师的联系,暂且已无必要再持续和西蕃打下去,重心应转移到在新光复地区的营田、驻军、理政方面来。

就此高岳便说,我唐江淮、东南物产丰富,粮食布帛数不胜数,光是苏杭地带每年产粮便有六百万石,不过朝廷征收两税时,喜欢将物资折算为钱帛或其他种类的“轻货”送入国库或内库里,大部分的米则留在当地州县储存,导致“钱荒”,伤害农人和工商者的利益;至于河陇地区,现在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物资(用钱买不到布和米也没用,毕竟钱不能充饥更不能御寒)。两相权衡,不妨朝廷此后在东南地区的赋税,一半用钱来支付,一半用布帛、米粮这些实物来支付,而后朝廷再将实物运到京师,再发送到河陇驻军那里去。

如此的话,河陇物荒粮荒能得到解决,而东南的钱荒也能得到缓和。

最后便是泽潞昭义军的内讧。

对此高岳的态度十分坚决:昭义军,是朝廷的军州,其所在的上党处在河东、河朔间的咽喉要地,是整个国家腹心所在,对前昭义军司马元谊占据州叛乱这件事,绝不可以姑息养奸,使其他方镇效尤!

陆贽和杜黄裳表示赞同,并提出三点具体意见:

“首先,坚决拒绝元谊先前要求朝廷在邢、、磁三州单独设军镇的请求,并发遣昭义王虔休、河东李自良、河中浑,并神策京东大营某军,联合征讨;

再者,赦免在东都的李抱真之子李缄之罪,以他作为旗帜,招降被元谊裹挟作乱的昭义军将士;

最后,褫夺元谊所有的官职和爵位,并要求成德、魏博等河朔方镇不得干涉朝廷的平叛行动。”

至此,所有的宰臣都达成一致。

第二天在延英殿问对时,中书侍郎、尚书仆射和两位门下侍郎,直接将三件事的解决方案,一揽子告诉给了皇帝。

对此,皇帝既感到欣喜,也感到有些惊讶。

这中书门下的宰相班子,还是第一次如此有效率。

看来高三就是高三,不同凡响,不但能统一意见,镇住政事堂,并且事事想的还和朕合衬。

此刻皇帝又有点不甘心,便沉吟了下,就询问领首的高岳:“昔日卿出征河陇,曾作河陇出军会计簿,马上若征伐州,会计簿又如何作?”

谁想高岳很认真地回答皇帝说:“出军会计簿乃三司的责任,陛下不必问臣岳,请三司判度支小裴学士勾当。”

“可之前的河陇出军会计簿,不是卿......”

“陛下,彼时臣岳为兴元节度使,又为御营都统长史及军使,自然要先献会计簿草稿,然则现在征伐州,出军的是昭义军、奉化军和奉诚军,臣岳身为宰臣执政,坐镇的是中书门下,并无作会计簿的理由。”

“什么,高三你,你居然不陪朕一起进行细致而有意思的工作了?”皇帝心想到此,不由得大为失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