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官 > 13.重设十三院

大唐官 13.重设十三院

作者:幸运的苏拉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49:28 来源:笔趣阁

次日,大明宫的翰林院出紫泥诏令,表态:将陕路漕引悉归中都,并罢陕州长史和河南尹所兼领的陕府、河南水陆转运使,自此于河阴、东都、垣曲、集津、陕府、永丰、东渭桥这七地重设巡院、转运库,巡官和判官不再由陕虢、河南当地的县尉担当,而由户部三司里的盐铁转运司派遣官吏前来勾当,“分督其任”,并直接对门下侍郎杜黄裳负责。m.uu234uu234

以此为契机,朝廷正式开始废除窦参昔日颁布的“差纲法”。

所谓的差纲法,是针对长纲法而言的,便是认为刘晏苦心建起的“漕引之制”,需要财政供应整个巡院、转运院体系,及漕运上所有的进奉船和水手,太过“劳民伤财”,于是窦参就把漕运权力逐段下放给沿路的方镇,让他们负责,朝廷只要坐收赋税上供那部分即可,窦参此行主要是为了取悦中原的方镇尤其是宣武军,结果此法行不过一年,朝廷于江淮八道的税、米,便被宣武等方镇设埭塘肆意拦截克扣,漕法及盐法大坏这段时间若不是剑南、兴元、凤翔、山南、荆南等地全力支持,外加皇帝拼命不要脸的宣索,朝廷几乎没有经费来打对党项和西蕃的战事。

这时高岳、杜黄裳等宰相对皇帝说,马上如要削除关东方镇,须倚重江淮的财税为“平叛之资”,故而不得不先废这祸国殃民的差纲法。

这便是这份诏令的原因。

隆冬,朝廷官军营地驻扎在宣武镇边境的中牟,李万荣和汴宋大将们都前来迎接,表示对朝廷的恭顺态度,而朝廷也借机派遣刚刚从西域北庭成功履行使命归来的宦官俱文珍,任其为宣武监军使。

此外俱文珍是携专门的印章赴任的,皇帝自此时起,为加强各镇监军使的权威,便镌刻“监军印”发往各镇的监军院,并称方镇内的重大处置,及与朝廷间的奏疏往来,必须得加盖监军印方才生效。

俱文珍面目严厉,带印直入汴州军城,宣武军上下全都噤若寒蝉,随后俱文珍便直入刘玄佐旧宅,拜见玄佐的母亲,对她说刘士宁已安心在京师内服丧,并询问家中可还有什么栋梁?

刘玄佐母亲坐在纺车前,想了想,就回答说,士宁被赶走了,玄佐女婿翟佐本被诛杀了,如果硬要说栋梁的话,玄佐还有个外甥,现在正戍守宋州地界,他名字叫韩弘。

听到这里,俱文珍大喜,在赠送给玄佐母亲财货后,便来到军衙,对李万荣说,玄佐外甥韩弘文武双全,可以他为新的都知兵马使,这样便能借玄佐的旧恩,收服宣武镇军心。

李万荣和其子李乃,心中不由得一句骂,谁不晓得这是监军使俱文珍的制衡之计?但而今宣武镇的情况也不由得他专断跋扈,只能答应了俱的要求。

不久,韩弘由原本的检校大理评事,被朝廷加官为御史中丞,坐着火箭窜上来,便领数百部下自宋州开拔,入汴州城,为宣武军新的都知兵马使。

同时宣武军自己经营的汴州转运巡院被正式撤废,该院也被朝廷的盐铁转运司接掌。

非但是汴州一地,高岳的中书门下省发出的堂案明确规定:废除漕运线上所有地方设的埭塘、巡院,恢复刘晏时代江淮到汴宋间的十三巡院系统,即扬州(扬子)、汴州、陈许、庐寿、白沙、淮西、桥、宋州、汝南、浙西、兖郓、郑滑、泗州,这十三处巡院都设知院官,从御史队伍里紧急选调一批有才干的前去担当,且高岳还规定,这十三处巡院的主要职责便是掌舟楫转输、食盐集散、货之轻重(物价),还有每隔一月,还须将各州县雨雪丰歉的情况形成材料,上报给户部度支司,让朝廷能掌握地方上的灾害情况;此外,巡院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职掌,一个是“捕拿奸盗”,这里的奸盗便是私盐贩子、山棚、**三类集团(当然这三者也有重叠),另外一个就是“禁盗灌溉”,漕运主干线即汴水,虽经多次疏浚,可河床依旧很浅,所谓江船不入汴就是这个道理,而沿河百姓或土豪,还喜欢偷偷凿开斗门,放水浇灌种植的谷子和蔬菜,这样很容易让河水枯竭,船只搁浅。

此堂案再出,原本差纲法管辖下的各道各州,纷纷通过京师进奏院上状给高岳诉苦,称那么先前我们用大精力所造的进奉船,不是白费了吗?还请中郎体恤,适当花点钱把这些船给买下来,反正盐铁司和各巡院马上也需要船,对不对。

“这件事让张滂去办理,所费的钱,从他来年的盐、茶、酒三项赋税当中扣除。”高岳非常精明,他想要把地方的船给盘下来,但却害怕经手的官员会借此牟利,就直接将其承包给判盐铁的张滂,所费钱财从你的“业绩”里扣除,不怕你乘机贪污。

张滂有点不开心,但他更害怕,之前他曾和窦参沆瀣一气过的,害怕被当做“遗毒”给肃清了,且朝野都流传高岳确实想要废了他,改由王绍来接替盐铁转运司的位子,于是张滂最终只能上状给中书省,哀求高岳说:朝廷每年规定东南的盐利定额要达到六百万贯,卑下为了凑足,已是殚精竭虑,现在如再要买船,真的是难上加难,请允许我辞去判盐铁的职务,给我一闲散州郡为刺史处置算了。

先前高岳刚当中书侍郎时,张滂就请求过朝廷,适当降低盐利的定额,那时候皇帝曾征询过高岳,高岳却说宰相是论道决策之官,不是打理盐务的政务官,一口回绝,不置可否。

现在高岳却很爽直,他飞了堂牒给户部厅内的张滂,温言说:现在朝廷的盐税,倚靠西北、河东、三川、夔府绰绰有余,江淮东南以后也不用那么重盐利,我已和圣主商量过了,往年六百万贯的定额,起码有一半都是杂七杂八不值钱的“轻货”来滥竽充数的,现在听你的提议,直接砍一半,你张滂来年只需上交三百万贯的盐利就行,但须五分之三为现钱,五分之二为中上等的绢布,不要什么轻货。

得到此堂牒的张滂,顿时感激涕零,不由得大赞高岳,“煌煌乎真有庙堂风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