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科技翻译家 > 第281章 光刻机难关

科技翻译家 第281章 光刻机难关

作者:风啸木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28:11 来源:笔趣阁

李浩有些失落的说道:“没关系,失败乃是成功之母。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我们第一次进行制造出成品,失败是正常现象。

只要再次总结经验,找到这次失败的原因,我相信智能芯片总会达到我们的要求。”

听到李浩这么说,朱烟波疑惑的问道:“你怎么会认为这次测试失败了。这个测试项目完美成功,甚至比我们想的还要好。

它完美的利用每一个数据,通过对这个地区近20年的降水数据进行总结。得出来和现实分毫不差的结果。”

“成功了!”李浩不可置信的问道,“我看这个软件明明给出台风没有登陆,但我看资料中提到的新闻报道,都是台风马上要登陆的信息。”

看着李浩不可置信的目光,朱烟波解释道:“这个台风的数据是知名台风泰利。它本来是将要登陆我国,结果在即将登陆的时候,拐了一个直角弯直接奔向日苯。

这个软件儿分析的数据很正确,你看他下面已经给出分析过程。通过气压的波动,判断出台风路径将有重大的变化。

软件虽然没有预测台风的路径,但它得出台风不会登陆的结果。

这已经远远超出我们预先设计的目标,没想到智能芯片只是有微弱的智能,它竟然能发挥出这么大的效果。”

王容哲精神焕发,他高兴地说道:“真没想到智能芯片达到的效果比我预计的还好。碳基芯片清瓷科技公司所设计的智能芯片微结构,它们真是能互相促进。

没想到相互配合能发挥这么大作用,一加一得到的结果远远大于二。真的令我很惊讶。”

李浩也惊喜地说道:“那这么说,这个芯片设计工作结束,已经可以开始定型生产了。”

王容哲点点头,同意道:“我们实验室经过详细的设计,已经把明显的缺陷全部探测出来。在想找芯片的缺陷,也只能通过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后,收集数据改进。

芯片设计到这种程度,完全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刻蚀机和其他加工芯片的设备,我国其他的企业都已经研发出来,性能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现在加工智能芯片的设备也只缺光刻机,等到你们光刻机项目获得成功,就是智能芯片大规模生产之时。”

李浩看着王容哲,一脸轻松的表情。他知道这是王容哲教授对于智能芯片研发成功的喜悦。

在芯片领域,他的责任已经完成。剩下芯片是否能变成工业产品,这就看华夏的工业加工领域是否能达到要求。

李浩看到朱烟波正在收集刚才测试的数据。他知道今天的芯片测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他向王容哲教授邀请道:“王教授,正好你来到这间实验室。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光刻机的进度。”

王容哲也十分关心光刻机现在的进度,他立刻同意李浩的邀请。

临走之前,王容哲嘱咐朱烟波采集好智能芯片所有的测试数据。让他收集好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回到学校。

李浩带着王容哲来到光刻机项目负责人,孙凯的办公室。

现在电子公司的日常管理,已经交给他的副手。他全面主持光刻机的研发工作。

他们轻轻敲了一下门,就走进这个办公室中。

李浩通过他的特殊眼镜,可以看到孙凯正在学习光刻机与芯片生产的知识。

这真是学到老活到老,知识让人受用无穷。没想到孙凯这么努力的汲取知识。

李浩看到他已经有些恢复的头顶,又稀疏了很多。估计主持光刻机项目后,给他造成的压力很大。

孙凯看到李浩和王容哲进入到他的办公室。邀请他们坐下后,笑着询问道:“李总,你们这次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李浩直接提问道:“我想了解一下光刻机项目的进展,特别是光刻机项目被哪些难关阻挡。

就是我们公司的科学家无法解决,我会尽量想办法求助中科院等研究机构,让他们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真是太好了,有几项技术我们一直都没有获得突破。我向您汇报一下。”孙凯面带喜悦的说道。

他立刻就把光刻机项目遇到的难关说了出来。

李浩听完之后,他归纳总结,公司遇到的难关。主要是两个方面还有差距。一个是材料方面,一个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主要是精细控制,达不到要求。他们加工芯片精度要控制在一纳米。这个也就比原子稍微大一些,任何一点控制系统反应迟钝,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而现在光刻机控制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却达不到要求。必须要接收到传感器信息,之后经过系统判断,再传导给光刻机的控制机构。

整个反馈需要的时间太长,主要是没有先进芯片,构成控制系统的核心。导致光刻机加工芯片失败。

这点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李浩现在就能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智能芯片运用到这里。

通过刚才王容哲所做的实验,他就知道智能芯片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难关就是材料问题,由于他们设计的光刻机主要是针对碳基芯片进行加工。

它的结构和平常的光刻机还是有区别的。最关键的就是架设叠加激光器的支架。

这个支架设计指标是让激光去做各种动作,他必须要比人的手指还灵活,反应的时间也要尽可能的短。

支架的结构设计通过项目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已经解决,但它需要一种摩擦系数尽可能小的材料,现在还没找到理想的材料。

这只是光刻机项目遇到的普通难关,李浩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问题早晚会得到解决。

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光栅材料问题。现在郭建濯已经研发出稳定的光栅。

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必须在曝光之后,短时间内控制光栅内部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这需要极为精细的电流激发,解决晶体结构产生的问题,这对控制系统要求很高。

如果不成功,无法解决光栅内部晶体结构的影响,那它控制光路径的效果也随之失效,整个芯片就无法完成加工。

王容哲听到冯凯说完,他突然插话道:“这几个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至于困扰你们这么长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