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新中华再起 > (220)易服

新中华再起 (220)易服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56:58 来源:笔趣阁

翁同和现在年轻算不得什么智谋深远的人物不过因为年轻所以反应极快。张华轩一说完他就立刻明白了年轻也是气盛于是立刻答道:“这算不得什么危险的事如果淮军北伐顺利大清兵全数被歼我敢说京师就是一副乱世景像前明李自成未进京时城内已经大乱并无秩序而阖城官员也都自有打算明思宗敲景阳钟而无一大臣入卫就是明证。今日淮军声威更胜于李自成的贼兵情形想必会更加乐观。”

“说的不错。”张华轩对这个小舅子更加赞赏了不过身处他的地位不得不再提以警告:“不过今天也有与明末时不同的情形那时候除了戚里之外没有实心向着明朝的。而今日北京城中八旗生口数十万其中不乏丧心病狂之辈要是老三你形迹太露就算皇帝和满大臣护卫跑了不少不过仍然有危险。”

这也是切中实际的话淮军一胜八旗满蒙骑兵溃败被歼灭后王公大臣和皇帝能跑很多旗人却是走不得到时候丢掉天下的悲伤原就不小惶恐害怕也是人之常情张华轩记得后来民国初年旗人害怕汉人报复十之**都换了姓氏现在与民国时还不同怕是旗人的反弹更大不得不慎重。

于是翁同和也点头听从了张华轩派遣一些武艺高强的护卫一起随他进京的安排两人议定翁同和先到济南在淮军与清军开战之前就换过行商打扮暗中潜入京师先住下来再等消息等城内大乱初起时就赶紧活动把不少欲走还留的汉大臣给留在城中。就算翁同和大功一件。

两人心里都明白如果此事办的顺利翁同和等于立下“奇功”一件等若是军功一般以后虽然是后族。一样可以凭借着此事的风光出来做事。与普通的外戚不同。

其实翁同和也是耽搁在张华轩手上了如果不是被他强留在淮安这两年内翁同和早就中了进士。留在京师做了翰林如果是那样。做起事来就更方便。而不是以大学士之子举人的身份行事号召力就更加强劲一些。

而如果是翁同和的大哥翁同书愿意做此事那么就更加妥当。翁同书资历足够如果不是在江北大营地事上挂了漏现在做巡抚的资历也够了以他自身的资历再加上翁家在朝野中的力量肯定比翁同和这个嘴上没毛的后生强上许多。

不过显而易见翁同书是绝不可能在张华轩得国一事上拼命效力地。一则。是忧惧老父愤怒二则。他也是受恩深重在清廷做到大官地人物以当时人的看法翁同和这样的后生并没有受恩就算从逆叛变也算不得什么而其父其兄就万万不可否则有伤清誉。

这一点翁同和心里也是清楚到最后商谈结束的时候他苦笑道:“别地不怕此行最大危险怕是老太爷的家法无情。”

张华轩哈哈大笑安慰他道:“老太爷也是做做样子他几个儿子在新朝都会大用也有世袭爵位这一条无论我如何要放权也是难免地加恩。而他女婿是新朝开国君主他老人家还有什么不满意地。若说不叛当年奴儿哈赤就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吗?不必太拘泥了。”

他笑完之后又指点翁同和道:“户部主事朱学勤这个人很有名声做官有办法做事也有办法名声很好。听说他今年考选了军机章京做了达拉密这就算是一个很上进的汉员。听说他是老太爷的门生也跟着老太爷在户部尚书任上时做过事与你家交情莫逆难道的是与你相处也甚得宜我看你到北京就先投他这个人会帮你好生筹划事情的。”

“修伯确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很多事情都极有见地我原本也是这般打算。有他帮手事情必定极为顺利。”

翁同和到底年轻一想到以淮军密使的身份潜入京师在自己地好友朱学勤面前必定会大大风光得意一番附合之际脸颊涨地通红甚是激越。

张华轩对朱学勤也极是了解祺祥政变这个军机章京是恭王的人很出了力策划起来很有章法条理是一个很有办法地人物翁同和比朱相比太嫩了一些。不过翁与朱两人是换帖子的拜兄弟想来朱学勤与翁家关系非常一定会真心帮手这样就可以联同不少的在京江苏籍的京官淮军兵临城下时文事就算能配合军事一起得手了。

把这件事交待完不免又要重新回席翁同和也不免再次换衣他一边换一边嘟囔抱怨道:“这个新官服看起来好看穿着到底不如大褂舒服很是勒人。”

张华轩听得一笑这话也是不少文官的话他们看着淮军的军服眼热于是设计出了这一套中山装与军便服搭配改制而成刚穿的时候新鲜不过上身之后就觉约束而且不似清朝文官服饰那么华丽也分不出品级这就让很多文官不大满意。

当下只是笑道:“分品级的事情不必再说了文官又不比武将临阵之时要分清高下便宜指挥文官要这个做什么?彼此清楚就是在百姓面前摆官威的事新朝就不要想了。”

抚慰了小舅子两句两人便由偏厢重新入席在场文官们见他二人回来也都只道两人亲戚间有些私话说也并不在意。倒是张华轩因着翁同和的话想起一事来便向着不远处的周攀龙道:“前一阵子淮安的政务政议定了新制官服和民服样式海州这里实行方便吗?”

新官服不必再说新制民服却是此问的重点。张华轩深恶辫子这一点人尽皆知恶小脚也是天下咸闻。现在境内不少殷实人家已经开始不给女儿缠小脚就是为了趋奉大帅的喜好这一则并没有颁布法律是因为此事毕竟是民间传统用律法的规定来强行改变会让人心不满。不过宣谕引导民间改变这自然是免不了的做法。至于服饰清朝初年强令汉人改服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就是男子服饰尽数改了清样服装女人可以不改死了入葬的话也可以用明朝服饰。

这是国初时的情形现在也说不得了不论男女生死俱是改了旗人装束唯有女装还算有点汉家遗留。

张华轩眼看就要得国对服饰一条也很重视。淮安的政务处秉承上意早就拟定了重新改服饰的办法规矩已经颁下不论官商军民一律改回汉家服饰打扮不得再着旗装。

这一条从政令上来说原本也极易办理。满汉之分别从来就没有变过清季从开国到亡国向来重旗人而轻汉人在盛世时还不明显开国之初汉人原本就没有地位亡国时百般防范前几年重用湘军汉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下汉人无不清楚。不过穿衣吃饭原本是人生最繁之事每天必行而普通百姓之家能有几套衣服置换?

淮安地方繁富不仅是城市居民就是四乡农民日子也很好过一声令下改旧衣换新衣都没有磕巴一条是淮安富裕可以置办一条也是淮安是新朝确实之基百姓们也有支持新朝的自觉。而满汉服饰之争头之争至于留不留头的惨剧也早就以各种形式宣传于下所以无人抵制。

不过换到别处地方也就很为难。第一别处不似淮安百姓那么富庶淮安是得风气之先各种便宜占到先手就算现在很多恩恤也都先从淮安各县开始而别处显然不如淮安这么占便宜。手中无钱做这些事的时候就显的缩手缩脚很是为难。而更换穿用了两百年的服装情形仿佛又回了到明末清初之时明知从民族大义上是对的心里却终究有些别扭不似淮安那么踊跃。

现在提起这个话题周攀龙也是一脸苦色。海州城里的富户还好淮军大帅重商商人地位自觉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大帅原本就是商家出身骨子里就有一些亲切。官绅世家被内卫收拾很惨的不少对新政权很是畏惧而且手里有钱这些都好办。唯独四乡百姓这两年虽得不少实惠然而随随便便置换一家老小*平均六口到八口之家男女老幼的衣饰还是很为难。

所以换衣的多半是当家人男子为主旧衣略改一下就算了数。这样看起来街头上穿着极其繁杂也很有一些怪异反而不及未改之前那样协调。

对这些内情张华轩也是清楚所以并不打算责怪下头改革衣饰这种事情非比寻常做的太操切了反而坏事。

不过他有计较当下便打断周攀龙为难的回话直截道:“这些为难处我也知道总待打下北京到时候算是一桩大喜事可以由淮安出一笔银圆赏赐给淮、海、并整个皖北徐州各地年六十以上的父老算是天下粗定的赏赐。以后手头有钱了再说其它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