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组织豪杰去抗日 > 第76回 史河之战 三

组织豪杰去抗日 第76回 史河之战 三

作者:沃土456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1:26 来源:笔趣阁

几个贴身警卫警惕地看了看韩行,也不像凶神恶煞般的样子,才不情愿地退了出去,竖起耳朵,瞪起眼睛守候在帐篷外.

于学忠看了看韩行身边的几个警卫,瞄了一眼,那意思是,我的警卫都退出去了,你的警卫怎么还不退。虽然他没有说话,但是他眼睛里的意思,韩行看出来了。

韩行心里一时有些犹豫,万一他要是行刺什么的,我可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啊!自己的这点儿三脚猫的功夫,可是什么也不管事呀!

张小三是干什么的,他的任务就是来保护韩行的,所以这些事情他全都看明白了,可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什么也赖在帐篷时里不出去。

张小三这会儿装起了傻,装没听着,反正说什么我也要待在韩参谋长的身边,谁说也不行。

韩行又对张小三说了一句:“我和于军长有事要谈,你们出去吧!”

张小三这回不能装听不见了,只好用犹疑的眼光看了看于学忠,那意思是,韩参谋长呀,你行吗,还是小心为妙啊!

韩行又对张小三用眼睛瞥了一下,那意思是叫他出去。

张小三不得不对旁边的几个战士说:“我们出去。”然后出去了也没有走远,就在帐篷外面紧紧地守候着。

当然,于学忠的几个警卫也没有走远,他们也在外面小心翼翼地守候着,见是韩行的几个警卫出来了,不由得也是紧张了一阵子,手里还下意识地摸了摸佩带的枪支。

这两拨人虽然是近在咫尺,但是各人揣着各人的小九九,一但有风吹草动,那就要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就看谁的反应快了……

帐篷里头,韩行也在紧张地等待着于学忠说话,看看于学忠把人都撵出去了,不知道要玩什么新花样。

于学忠先是翻开了他的小木头箱子,韩行心里紧张了,他要是掏出了手枪,反手一枪的话,自己的小命也就完了。想到了这里,不禁有些后悔起来,浑身想起小米,自己如今可是南征军的参谋长啊,自己死了不要紧,整个的作战方略,具体的作战计划,还没有交待好啊!

自己要是走了,南征军可怎么办?

于学忠在箱子里翻了好长时间,才找出了一个关公像,然后用袖子擦了擦,摆到了正中的小桌子上。

韩行这才放下了心,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于学忠又翻身在杂物堆里到处找,这里翻翻,那里掀掀。

韩行的心里又紧张了,他要是猛然翻出一把匕首来,反身朝着自己扑过来,自己也是凶多吉少啊!自己两眼一闭是轻松了,可是南征军的这么多事情可怎么办呢,谁又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于学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香炉和一把香,高兴地笑了。

韩行却心里更加紧张了,弄不清这个于学忠到底要干什么?

于学忠摆正了关公像,在小香炉里点上了一炷香,这才说:“我的好兄弟呀,是你救了我们51军。我们早就商量好了的,要结拜为异姓兄弟,在六安前线上小鬼子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这会儿稍微有点儿时间了,这会儿要是不拜,待一会儿小鬼子打过来又没有机会了。还有,要是我们都挂了,或者有一个挂了,岂不是遗憾终生吗?趁现在有点儿时间,我们就抓紧办这个事吧!”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韩行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长长地喘息了一下子,身子松驰了下来。

帐篷外的张小三早就全身绷直了身子,就等着万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自己立马就像一只猛虎一样地扑进帐篷里去。屋里的一言一行,就连老鼠啃木头的声音,他都在竖着耳朵听着呢!

这会儿听到了帐篷里的结局,他微微地一笑,对旁边的战士稍微点了点头,意思是没事儿,然后全身也松懈了下去。

就连于学忠的几个警卫也紧张了好一阵子,这下子听说帐篷里要拜把兄弟,这才嘀咕着说:“拜把兄弟就拜把兄弟呗,搞得这么神秘干什么?”“刚才我,吓得都出了一身大汗。”“至于吗……真是的,可吓死我了。”

于学忠虔诚地跪在了地上,韩行也忠诚地跪在了地上。

于学忠首先说:“我,于学忠,山东蓬莱县小门家镇于家庄人,1896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蓬莱,今年虚长到42岁。自从我和韩行兄弟相遇后,一见如故,性格相近,脾气相投,犹如一母同胞之兄弟。从今以后,我愿和韩行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如违此愿,人神共殛。”

韩行也认真地说道:“我,韩行,1915年7月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今年虚长到23岁。自从我和于学忠大哥认识后,一见如故,情同生足,从今以后,我愿意和学忠大哥同生死,共患难,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如违此愿,人神共殛。”

说完了,两人共同对着关公像极崇拜地磕了三个头,算是仪式完成,然后两人才站了起来,互相搂抱了一下子,算是亲兄弟了。

于学忠这才对门外喊:“都进来吧!”

门外于学忠的参谋和警卫们都进来了,当然韩行的警卫也进来了。他们出去的时候是满心狐疑,老怕出什么事情。这会子进来了,也一个个是笑逐颜开,笑着看着他们的军长,虽然因为地位低,没敢说道喜的话,那意思也是给军长贺喜了。

这些警卫们互相看了一眼,又都出去了,在门外,他们也和亲兄弟似的,这个给那个上烟,那个给这个拉起了家常。那意思的,我们的老板都是亲兄弟了,我们也就不用互相防备了。

帐篷里于学忠对韩行亲热地说:“如今我俩都是亲兄弟了,也就不用说客套话了。我们要办的第二件事情是,我带着你去见宋希濂,兄弟看看行不行啊?”

韩行心里想道,自凡要在这富金山上和日本人开仗,那就必须去见.的主帅宋希濂。自己单独去见是一回事,要是于学忠领着去见又是一回事,那样身份自然就不一样了。于是,点了点头说:“大哥说的是,我早就想见一下宋希濂,正还找不到门路。大哥领着我去见,再好不过了。”

于学忠笑着说:“那我们就赶快走吧,本来我还要先请兄弟吃饭的,真是军情紧急,来不及了。等两军厮杀的时候,我们做主将的才有时间,那时候,我再请韩行兄弟行吧!”

韩行也笑了,说:“两军厮杀起来,你就更没有时间请我吃饭了。我就一个肚子,能吃多少,能喝多少啊,还是公事要紧。”

韩行就抓起桌子上的水杯,灌了一肚子的水,然后又让跟随的参谋、警卫们喝足了水,解完了手,浑身利索了,才和于学忠一块儿上路,去找宋希濂。

富金山的主阵地红花山,就在后冲山的东边偏南一点儿,肉眼都能看得很清楚。就在上红花山的路上,于学忠就又往南偏走了一些,前面出现了一座高大的寺院。这个寺院与红花山、后冲山,正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这个寺院正好在后冲山、红花山的后边一点儿,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后冲山和红花山的战事情况。

妙高寺离红花山只有2公里,离后冲山也就是有3公里。

妙高寺建于隋唐之间,明清重修。现仅存大殿,南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木雕青狮、白象、怪兽等图案,工艺甚精。

寺东南百米处有高僧塔林,寺院东侧有比丘尼塔林。这些僧尼墓塔均用青石雕凿而成,高1.8—2.6米不等,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每段均有莲花、佛像、动物图案,小巧玲珑,式样多变,各不相同。有的还刻有塔铭。

见了如此高深的佛门静地,韩行的心里大惑,问于学忠说:“大哥呀,你把我引到这个地方来,什么意思呀,是不是要我拜佛求仙,卜得神卦呀?”

于学忠说:“就是你有此心情,我也没有心情啊!咱们这不是来见宋希濂吗!”

韩行至此才明白,原来妙高寺早已征做了宋希濂的指挥部。果然,到了大门口,门口有两个警卫,全部挎着德式冲锋枪。进了寺院里,那里头的警卫就更多了。还没有进大厅,宋希濂已小跑着过来了。

第一眼的印象至关重要,韩行也在疾步向前的功夫里,仔细打量着宋希濂这个人物。

宋希濂字荫国,1907年生人,此时也就是才31岁,湖南省湘乡市人,毕业于黄埔一期。他长得是浓眉大眼,方正的鼻子,厚嘴唇,此时正是英机勃勃之年龄。

自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宋希濂除了是黄埔毕业生以外,还有一段日本求学的经历。在1927年,宋希濂曾经赴日本学习,在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学生队就读,当过日本兵,也当做日本基层军官。所以宋希濂对日军非常了解,是个日本通。

之前淞沪,南京,兰封会战中,宋希濂率领36师均在第一线和日军作战,大小作战上百次,也是和日军交手最多的将领之一,深知日军内部的一些行规。

宋希濂摇着韩行的手说:“早就知道南征军的参谋长韩行来了,只知道韩参谋长是足智多谋,富有韬略,曾想过,一定是一位知识丰富的长者。没想到,我就够年轻的了,韩参谋长比我还要年轻。真是自愧不如呀,惭愧呀,惭愧呀!”

恭维的话,谁都会说,韩行也赶紧拍他说:“富金山的主帅,71军的军长,统率着五六万之众,守卫着这么重要的地方。那也真是针尖里拔麦芒,人尖子里的精英啊!你才比我大几岁呀!我这些杂牌子人马,和你能比吗,真是星星傍着月亮,小狗跟着大象啊!”

两人一边说笑站,一边就和老熟人一样,手拉着手,宋希濂把韩行引到了司令部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