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魏王侯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国

大魏王侯 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国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16:45 来源:笔趣阁

陈笃竹原本不太够资格参加这样层次的家族会议,因为他是旁族远支,和陈笃敬等人已经出了五服,严格来说都不算是亲戚了。

但陈笃竹是陈家在外的士绅阶层的联系人,和荆湖,浙江,两广的士绅都很有交谊,而且和中山王府的海盐生意也是他在料理。

这几个月来,陈笃竹和徐演达,魏九真等人不遗余力的宣扬南安侯,也是在这些地方替徐子先成功扬名,诛颜奇,斩首两万多筑成京观之后,各处的士绅结合此前的印象,对南安侯徐子先的观感极佳,认为这是宗室守护东南的最佳代表。

两府在这一段时间,收到的类似反馈可是不少,士绅们代表的就是官绅阶层,官员和士绅其实是一体的,在职的称为官员,不在职在乡的就是士绅。官绅们对南安侯的赞赏和信任,反馈到了朝中,就使得两府对徐子先的任用更无疑惑,很多官员已经在建言,建议两府任命中山王徐子先为荆湖两路并闽浙地方的四路招讨使,或招抚使,以这样的名义使南安府军能够进入荆湖和浙西的山区中剿匪,越来越多的匪盗流寇已经使地方上治安极剧恶化,匪盗为患,已经到了士绅感觉结寨自保都不安全的地步了。

很多荆南的大士绅跑到潭州去,其余的躲在全州,郴州,永州,衡州,邵州这些荆南的城池之中。

中小士绅,要么躲在县城,要么就在山中结寨,募兵自保。

荆南的情形其实距离崩溃不远,官员士绅们也不全然是蠢货,早就有人断言,荆南就象是浸透了桐油的大草堆,只要被人拿火把一点,整个荆南七州,一军,一监,三十七县,就会全部燃起大火,这火一旦点起来就扑不灭,会将自己和所有的一切都烧光,破坏完毕,千里荒芜,白骨蔽于野,这样才会完结。

徐子先已经进入各路官员士绅的眼中,在很多人看来,其不仅是守护福建的第一人选,也是平定整个荆南荆北和浙西匪盗动乱的最佳人选。

李明宇见陈笃敬等人没有再说话,便是大着胆子道:“以我之见,明达给叔父们这样的感觉,应该是其乃是白手兴家,其官吏从属,将领军队,财赋收入,皆是自家经营所得。齐王虽贤,其部曲,军饷,官吏,皆朝廷配属。若无朝廷支持,齐王殿下就无从展布,行不得快意事。而若明达愿意,明天带着部下坐船去京师见天子,他的部下也必定会跟着去的,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和不同。”

陈笃敬听到最后,板着脸喝道:“胡说什么,你也跟着老大那混帐东西学坏了。”

李明宇可是娇婿,陈笃敬一般都是以客礼相待,今天喝斥当然也是因为李明宇最后的两句话,对大魏朝廷和天子实在缺乏敬意。

只是虽在喝斥,陈笃敬脸上却是泛起笑意,实在是因为李明宇的话并没有说错,而且大有道理,这一下连陈笃敬心里的迷惑也是解开了。

陈正志正和陈文?进得门来,听到父亲的话,转头挤了挤眼睛,对陈文?小声道:“瞧瞧,这就是丈人疼女婿,骂女婿还把儿子给饶上当靶子。”

陈文?差点忍不住笑,在此时,陈笃光抚了抚下巴上乱七八糟的大胡子,两眼里显露出掩不住的笑意,他大声道:“这么一说就很明白了,明达有自己的人马,得了名义,更容易将地方治理好。若两府真的将浙江两广荆湖两路交给明达招讨安抚,整个南方都能平靖下来,对大魏,朝廷,都是件好事。咱们昌文侯府,这一次真的是攀上了一门好亲事。”

陈笃中也大为兴奋,说道:“明达和咱们文?结了亲,生下儿子,以他的德,才,地位,凭甚他的儿子不能入选到宫中教养?若复十年之后,文?的儿子在宫中授了京兆尹,咱们陈家也出了半个天子了。”

这话算是把所有人最高的兴奋点给说了出来,说白了,宗室现在无才,或者说,宗室所有的光彩都是在徐子先一个人身上。

二十出头的年龄,已经做了这么大的事业,而妻室陈文?也是福建路,乃至在大魏全境都有名的文官封侯的世家,这样的联姻,必定叫所有人挑不出毛病来,而徐子先和陈文?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将来备选东宫的最强力的人选。

天子和赵王一直想用徐子威的儿子作为备选,天子想借北伐提高声望威信,然后辣手处置一些不听话的官员,包括左相韩钟在内。

而赵王一直在经营福建,巩固后方,积聚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还是父子贤明,营造宗室第一的声望。

这一切,除了北伐胜负未明外,其余的经营,已经被徐子先打了个粉碎。

什么贤王?海盗来袭,躲在福州不敢出来的贤王?

南安侯不过一隅之地,几千府军,就敢正面迎战,诛斩盗首颜奇,斩首两万多级,加上此前的诛陈于泰,灭岐山盗等功绩,说是宗室武功第一,没有人敢怀疑这一点。

胆略,气魄,还有经营东藩的理政经营之道,徐子先都是交出了叫所有人无话可说的答卷。

加上和昌文侯府的联姻,一旦生下儿子,当然是抱养入东宫的最佳人选!

这就是陈笃中所言的,陈家原本不过是和一个有实力的国侯联姻,却不成想,陈笃敬的嫡亲外孙,很有可能就是大魏的下一任天子!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形,陈文?嫁过去,能不能在短期内怀孕,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或是天子就硬抗着舆论,厚着脸皮将赵王的两个孙儿接到京师,这都是未可预料的事情。

陈笃敬摆了摆手,笑道:“这些话说着太早,我们还是替明达高兴就好……”

这时众人俱是看到陈文?跟随在陈正志身后入了花厅,各人脸上都显露出笑容,连官位最高,向来最为矜持的陈笃礼都是向着陈文?点头致意……陈笃光更是大声道:“按制,亲王妃等同从一品,我等原本当按品官之制向王妃见礼,只是尚未亲迎,只能先缺了这一礼,待王妃将来回门了,咱们再正式参拜了。”

各人俱是赞同,乱哄哄的答是,并且纷纷向陈文?拱手致意。

在座之人,除了陈笃敬是从二品的国侯之外,其余各人,最高不过四品或五品官职,多半是七品和八品,还有一些是只有勋阶,并无实职,其实就是普通的士绅罢了。

亲王妃由于夫妻敌体,所以也就是从一品,按大魏制度,下阶官员需对超过三阶以上的上司行叉手长揖的参拜礼,本朝无大拜故事,按前朝规矩,则是在座之人,除了陈笃敬外,其余皆当行跪礼。

陈文?面红过耳,羞不可抑,却也只能还拜,向这些长辈还礼。

“叫你来,是和诸位尊长见一见。”陈笃敬用爱怜的眼光看着小女儿,说道:“你在家有为父宠着,可以不理世务。到了中山王府,你是王妃,不光是明达的妻子,还得是他的贤内助。待人接物,要大方得体,献言说话,要顾全大局。这样,才能够当一个好王妃,孩儿你记得了吗?”

陈笃敬又道:“你要牢记,不要掉以轻心。妻子不贤,以致英雄豪杰创业中途坏事的记录,史书上不知道有多少。”

陈文?半蹲下拜,说道:“请父亲大人放心,女儿一定辅佐中山王做一个贤王。”

“好的很。”陈笃敬笑道:“明达那边有信过来,东藩的收获也差不多了,再过几天,他就要到福州来,亲迎你到东藩去过门。”

这一下陈文?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只能垂首低头,人们看到她洁白如玉的面孔和脖颈处都有红润之色,到这时,沉浸在兴奋,还有对未来功名利禄幻想中的人们,才发觉眼前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子,陈文?的美丽不是明艳漂亮,而是美丽中有端庄,五官搭配的好,乍看之下只觉得秀丽,仔细看下来,才感觉毫无瑕疵,拥有无可挑剔的内秀之美。

“明达真是好福气,”陈笃光笑着道:“拜升王爵,可比金榜题名要风光的多。再娶文?这样的美娇娘,人生无遗憾矣!”

……

“诏使到了。”

“看到船尖了。”

“哈哈,可算是来了,真是等着急死人了。”

说话的是李仪,孔和,傅谦等人,他们都穿着正式的大魏官袍,或是五品,或是六品,七品,每个人都是在脸上浮现着由衷的笑容,李仪更是两眼中泛着泪花,他原本还想掩饰,后来屡屡拭泪,根本遮掩不住,索性也就由得去了。

孔和,傅谦,方少群,陈佐才等人当然也是极为开心,不光是为徐子先,也是为东藩能获得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格局,对他们本人来说,也是意味着更高的官位,更加能够光宗耀祖。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徐子先经常强调的事情。

海岸边聚集了过万人之多,大量的官员,官庄百姓,盐场的吏员和工人们,码头工人和渔民,还有停泊在港口船只上的水手们。

所有人都翘首等待着,每个人脸上都是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

人们在交谈,说笑,天气很热,李仪下令一些吏员带着到附近的溪流里取水,担着桶不断的送到人群中,给那些老人和孩子不停的补充水份。

前来传诏的是观文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李瀚。

在海上,帆船吃风后速度并不慢,李瀚能看到船尖处的海水迅速分开,浪花拍打在木制的船身上。

一些海鸥跟着船在飞翔,在桅杆顶上飞来飞去,有时候水手会抛一些小鱼,或是干粮之类的吃食给海鸥吃,这些飞鸟便再也不肯离去了。

船身两侧一直有大鱼跟随着,到了近海地方,那些大鱼在水面上跳跃几下,然后潜入海面之下,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李瀚是正经的北方士族出身,从小到大就未曾见过大海。若不是此次奉命出使传诏,怕是还没有这种机会欣赏,感悟天地合力创造的奇迹。

沿途南下,李瀚感悟极多。一个正经的北方士大夫,视军功来说是肯定诛杀东胡为第一,其次才是北虏,西羌,然后是北方的流寇,接下来才是海盗。

但从津海登船之后,李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着,从北方的海域抵南方海域,越近南方,海边的贸易就越繁华,他看到无数港口,商船,无数水手带着货物驾驶着帆船驶向茫茫大海。

有好几次,李瀚的座船误以为遇上了海盗,水手们惊惶失措,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后来在抵福建海域时,诏使座船遇到了南安水师派出的战舰护航,所有人的心才都是放了下来。

后来有一些商船靠过来,商人们向诏使问安,提起沿途之事时,众人都是感受颇深。

在王直内附,南安水师兴起之前,哪怕是在大魏近海,海盗也是屡禁不绝,一旦遭遇,轻则破产,重则破家,茫茫大海之上,想逃走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到这时,李瀚才知道自己困于在北方的经验,对南方和大海上的事情过于想当然和轻视,这种情绪北方的士大夫均有,不仅局限于他这么一个翰林学士,连同天子在内,其实对南方的事情都没有太多在意,就算是韩钟这个左相,所担心最多的还是福州被破,宗室遇害,这样大魏脸上无光,而南方的诸多商船,贸易,那么多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们,则往往是被忽略了。

李瀚深怀忧虑,他是君子,耕读世家出身的士绅,其家族向来以忠诚出名。在天子受挫,很多世家官绅拒绝出任翰林学士时,李瀚毅然奉召入朝,其性格禀赋由此事可见一斑。

而到此时此刻,李瀚明知道朝廷经略海上已经晚了,但他还是忍不住感觉忧虑。

海上需要强大的水师,而且是朝廷管控的经制之师,并非现在这样的侯府私军。

当福船抵近港口时,从京师出来的翰林学士更是被惊住了。

庞大的砖石建筑的港口,规模宏大,占地极广,沿着岸边到处可以看到砖石结构的房舍,有的高达好几层,简直是李瀚未曾见过的奇景。

传言中的开发失败的荒岛,似乎有人在这里点石成金,用手指一点,一切都是天翻地覆。

李瀚从津海出发,途经登州,江陵,明州,沿途所见颇多,但津海已经残败,根本不成规模,如果不是王直的舰队撑着,北方根本没有象样的船队了。就算是在海上贸易的商船,多半出是王直养的船队,北方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已经萎靡不振很久了。

而江陵,明州,泉州,则是异乎寻常的发达,南北对比,给人的冲击就特别强大。

北方的港口,残败,缺乏人气,色周灰暗,大海仿佛都是灰黑色的。

到了江陵,色调明显一变,整个市场都庞大很多,到处是船只和拥挤的人潮,人们脸上挂着快活的微笑,力工和水手只顾赚自己的那份,商人脸上有一些担忧的神色,但并不太明显,只有船长等负责的人员,在驾船到大海上冒险时总会有些担忧,还好,从江陵到明州和泉州,沿途上人们虽然都在担心海盗,但明显感觉南安侯府大胜吕宋二盗,给人们带来的冲击较大,使得很多人的胆子都变大了许多。

江陵,明州的繁荣已经使李瀚大开眼界,到了泉州时,看到的情形则是令他半响说不出话来。

泉州的繁荣对李瀚这样的北方内陆人来说是完全颠覆性的,那一眼看不到边的船队,无数工人在搬抬着货物,林林总总,想到的或是想不到的货物均有,完全出乎李瀚的想象之外。

那么多人,那么多船,到处均是如此,泉州的港口绵延超过百里,船只最多,人流最稠密的地方也有三个主要的港口,外围的灯塔就有十几座,从海外经过,远远就能看到灯塔的亮光,驶近一些,整个港口区就算在半夜还是灯火通明,因为有大量的船主等着装船出港,赚钱是不能耽搁的,泉州的官吏和百姓也早就习惯这样的生活节奏了。

在港口内,李瀚也见到了平生最多的数量的异国人。

白袍包头的天方人,黑肤白袍的莫卧尔人,还有黑瘦矮小的占城人,真腊人,安南人,这几个地方的人不是太好区分。

另外三佛齐人,满刺加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黑瘦矮小。

肤白而矮小的是渤海国人或是倭国人,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倭人中有不少毛发茂盛的,渤海国人则是毛发少的多。

当然最容易区别的还是发式,倭人的独特发式最好区别。

高大的,肤色白的异常的,穿着短袍,黄色头发自然卷区的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泰西人,也就是欧罗巴人,他们正在和天方人交战,双方的战事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近几十年来,欧罗巴人逐渐占据了优势,使天方人节节败退。

在泉州当地官吏介绍的时候,李瀚几乎是目瞪口呆。他自束发读书,熟读经史和历朝掌故,包括前朝文人的笔记,传记,小说,几乎是无书不读,但此时此刻,他才知道什么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海上的风浪,沿途的港口,黑压压的商船,来自无数国家的奇特人群,这些景色,书本上怎么能描述的出万分之一的精采?

而当李瀚看着那些码头上的商人,带着通事和那些外来的商人交流,甚至无需语言,用手式就能做成一笔笔买卖时,他才感觉到眼前推开了一扇窗子,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涌上心头。

整个帝国仿佛被人用刀劈成了两半,一半是保守的,封闭的,被伤害和欺凌的,尽管用全国之力来供给,仍然千疮百孔,不得不用一次军事冒险来解决麻烦。

而在另一半,则是进取的,繁荣的,整个社会都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如果不是被沉重的赋税伤害,并且被海盗和内陆的匪盗流寇影响,还有贪污的官吏巧取豪夺,无形中也在伤害着商业的活力,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南方还会更发达和繁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