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魏王侯 >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舍两难

大魏王侯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舍两难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16:45 来源:笔趣阁

金简笑了一笑,说道:“军情司按殿下的吩咐,分为四部,一部门为各处的军情站和分站,有固定留守人员,他们负责接纳情报和上传。二部门是谍报组,他们负责收风,三部门是分析部门,收到情报之后,进行归纳,汇总,分析,最终上报给殿下的便是三部门分析过后的消息。四部门是行动人员,负责在不方便收风的地方用强力的办法,或是捕人逼拱,或是偷盗,甚至可以进行刺杀任务,消灭对我中山王府有不满之意准备付诸行动的人员。这一次是三部门谍报人员发现车队,在招纳此类人员时,除了必要的忠诚训练之外,他们本身的来源我们没有做严格的限制。此次的谍报员,原本就是一个惯偷,车辆经过,他能通过灰尘,车辙等很多细微之处发觉车厢内运载的是何等货物。此次车队,他可以断定是装运的兵器,铠甲,铜钱等物,不要说别的,光是味道就相当明显了。”

徐子先莞尔一笑,先是道:“可见鸡鸣狗盗之徒确乎有用,信陵君故事诚不欺我……”接着听到最后,也是面色转为凝重,说道:“再有李开明立旗之事,此二事有所勾连,这就是相当明显的事情了。”

“殿下说的是。”金简道:“李开明竖旗之事关系得大,但建州现在一团混乱,原本的观风使,各处的巡检司,捕盗营,江防营都撤了关卡,建州本地的大士绅和生员,离境的也是不少。就算有人察觉不对,对上禀报,王越不理,那些州县民员更加不可能揽事上身。除了咱们之外,福州这里大半的人都懵懂无知,并不知晓建州发生之事。”

徐子先叹息一声,说道:“这也是官场常态,他们现在应该巴不得李开明招到足够的人手后离进,殊不知若是我,也是定然在建州起事的,百年难遇的好事,岂有放过之理?”

不管是枭雄或是英雄,观察时世,确定时机的本领和天赋大抵是相同。

“你该昨晚就禀报。”徐子先看看金简,淡淡的道:“下次若有这般紧急事情,不管何时何地,何种要紧大事,要以军情谍报为最优先。”

金简面露惭愧之色,抱拳道:“属下记得了。”

徐子先又恨声道: “赵王为了谋开府,真是连祖宗江山都不顾了。”

徐子先对大魏先祖,其至自己的曾祖父文宗皇帝都缺乏认同和敬意,但是对大魏开国太祖,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华夏百姓则是充满着感情。

不管是几世为人,徐子先的体内始终流淌着华夏先民遗留下来的血脉,从精神到体魄俱是如此,他对祸害这片土地,为了一已私利而不顾惜百姓生死,自我毁灭的同时毁坏华夏气运的败类,也是痛恨的无与复加。

徐子先目光幽深,但明净而清澈,他看着金简,沉声道:“事已不可为,此时车队应该已经过南安了。”

“是的。”金简脸上也有后悔神色,他道:“下半夜时南安镇的高怀仁派人来报,加上军情人员的确定,车队在半夜时就过南安了。”

“若上报的早,我就直接派骑营,剿了这车队,将证据拿出来上交朝廷公断。”徐子先目光中隐隐有些不满,不过也并没有太过责怪的意思。

毕竟昨晚太过特殊,洞房花烛夜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扰了。若是自己和陈文?亲热之时,金简报来的消息不是那么重要,徐子先定然会大发雷霆,甚至对这个部属印象极为恶劣。

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两次车队,因为是粮食,徐子先的命令是稍安勿燥,结果昨晚的车队全部是军器和铠甲,金简亦知要紧,但赶来的时候已经太晚,若非如此,此子也是一定会及时上报,等候决断。

“军情司已经足够努力和出色。”徐子先平复一下心境,对金简道:“相关人员,该奖的奖,该升的升。”

“是,遵殿下之令。”

“此次消息,不必再转达,直接封存。”

“是。”

金简对徐子先的命令,并不是太过了然,但既然王上有这样的吩咐,当然照办。

此后徐子先没有更进一步的吩咐,于是金简抱拳告辞,自去料理其余的公事。

徐子先披袍而坐,却是陷入沉思。

眼下局面,若是想要迅速解决和消弥不利福建路的影响,就是赶紧知会林斗耀等人,迅速调禁军和厢军往建州,以骑营和中山府军为主力,可以打流寇一个措手不及。

想来李开明也会有预案,他现在聚集的几万人,断然不会是对手。

只是消息败露到如此地步,恐怕李开明这样的枭雄人物也万万料想不到……徐子先内心不无得意,李开明他当然相当熟悉,简直是如雷贯耳……历史上李开明没有在建州起事,而是在荆南,后来占据洪都,下襄邓诸州,在中原与禁军大战数次,消灭了超过二十万人的禁军之后,没有在河南和山东确立根基,挥师北上直下燕京,灭亡了大魏。

在这个最为骄傲和志得意满之时,东胡突然从多路破口南下,在一片石和蓟州一带重创了李开明的主力,三十万李部兵马被全歼,其中有八万人左右是跟随其征战十年以上的劲兵老卒。

此役过后,李开明虽然在河南和荆北,荆南还有几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入伍不久的壮丁百姓,毫无战力。在损失了大半老营兵,包括刘茂七等大将都战死之后,这个颠覆大魏的枭雄在荆北走投无路,最终死于地方厢军的围剿之下。

十几年的闯荡,奋斗,最终距离成功只有一步的时候,轰然倒下。

若非有此人在内牵扯,纵是北伐依旧失利,大魏尚存十余万残余禁军逃出,加上留驻西北河北京师的兵马,仍有四五十万人的禁军和百万厢军,仍可守住苦守支撑之局。

不过内有李开明的内乱,数年间席卷十余路,拥众百万,占据荆南,荆北,江西和半个江南,都是富裕之地和产粮之地,其在中原又数次击败禁军主力,当时的禁军,装备残破,朝廷赋税收取不上,存钱皆无,已经无力再装备禁军,禁军战力也是急剧下降,乃有汴州惨败,十余万禁军被杀被俘,十余万逃散,十六年这一场大惨败,直接是使得大魏亡国,且将大好河山,送与了异族外敌。

平心而论,来自后世的徐子先最多是鄙视李开明的能力不足,比如未能好好经营地盘,设官置吏,巩固后方,然后选将任贤,打造训练军队,多造铠甲兵器,重视东胡大敌,而不是只将大魏朝廷盯在眼里不放。

若其做到这些,在中原击败朝廷主力后并不着急北上,破坏北方还算完整的边防,而是下江陵,得江南重要财赋地和政治文教中心,再下两浙福建,尽得东南,云贵贫苦之地可暂且不理,再下两广,四川,与关中之地连在一处,做到这些事,无非也就是两年的功夫,大魏在北方应该尚可支持,就算撑不住,也是把大魏残余的兵力来消耗入侵的东胡,对李开明来说是一得两便的好事。

李开明原本是有机会做到这样的事,当时的南方亦无强大势力,只有福建的赵王父子,守宅的鼠辈罢了。

其两年之后,挟整个南方,关中之力,那时候从陕北至河东,淮上至山东,皖北至中原,多路北伐,一举灭魏不在话下,大魏的残余力量沿长城边镇驻守,很可能直接望风而降,可供其直接编管接受,若将长城边线的重要军镇堡垒等防御体系接收,固守边关,纵使东胡孤注一掷举族前来,了不起在北方打成烂仗,东胡不能得到沿边防御的支持,其后勤不可能靠抢掠来满足,超过一定时限就只能退兵。

而新兴之朝,可以整军顿武,枕戈以待,可能立国初时的几年李开明需要防守,几年之后,几十万新锐大军沿边主动出击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开关而出,直扑旧锦州,营州旧地,恢复汉唐旧疆,根本毫无困难。

彼时的东胡,将是兵困民乏,信心大挫,又无中原汉奸新附军的支持,仅凭其国力和兵力,几次激战打下来,其就要亡族了。

大好局面,若徐子先主导定是如此执行,不急不徐,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李开明的失误就是两条,一条是过于依靠乡党,不肯信用南人,包括荆北和荆南投附的大量部下。

这导致其部下管军级别的大将,几乎全部是秦凤路人,他们渴欲早日打回北方,打入关中,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这些人却是不曾想过,若是大业失败,他们早早回到家乡,不过是连累宗族亲人,致使地方遭难,简直就是害人害已!

再有一条,其始终未得读书人和士绅的承认,草莽出身,经营不善,以致士绅和读书人始终不与其合作,这也是其未用水磨功夫治理地方,治政手段相当粗疏所致。

这两条,徐子先都不会犯相同类似的错误。

前世之时,身为宗室国侯,徐子先对纵横诸路,灭亡大魏的李开明当然是万分痛恨。

若无此人,大魏纵有北伐之败,仍可苟延残喘,东胡损失也大,且战争潜力远在大魏之下,再僵持十几二十年,东胡可能就会陷入衰败。

这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的惯例,兴起也快,攻击极锐,但不能持久。

不过现在的徐子先对李开明等辈也有了一些理解和宽容,甚至这种宽容还在对赵王之上。赵王等人是内部的败类,为了权利而不惜一切,甚至天下沸腾,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华夏文明断绝,只要为了他们的私利得逞,则其可不顾一切。

而李开明等人,则是死中求活,西北和荆南都是如此,朝廷为了敛财,放纵坐视地方官员层层加码征收赋税,每一任地方官只要舍得脸皮,就可以家资万贯,天下各州府县有多少官,多少吏,人人俱是富的流油,孔和这样有操守的吏员,真是凤毛麟角,也不容于同僚。

杨世伟和郑里奇那样的就算是清廉,只拿规例,不主动收取贿赂,或是伸手去拿不该拿的钱财。

而多半官员,常例灰色收入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虽不似王越那般过份,但巧取豪夺,广收贿赂,当官辞任之时,宦囊丰满,这已经成为常态。

因此百姓无比困苦,满足国赋已经相当困难,再有层层加码的各种杂赋杂税,李开明之辈虽然横行万里,祸害一时,甚至断绝了华夏文明,但难道又令其一直忍耐,当牛作马吗?

现在车队已经送往建州,阻止不及……于今之计,便是有两条取舍之道。

一条便是以南安原本的驻军加上骑营,八百余府军立刻去突袭建州。

徐子先感觉,李开明现在立足不稳,武器铠甲可能都未下发,其核心部下不到两千人,流寇的战力向来是高于厢军而低于禁军,应该远在中山府军之下。

若以骑营突袭,效力更显,估计一合之下,贼众和刚刚依附的矿工,流民大军,将会一溃而散。

不过以李开明的经历和能力来说,其安能不提防中山府军?

依山立寨,层层叠叠,防御纵深以老营兵的劲卒和矿工为主,凭借蜿蜒曲折的山道和营寨固守,徐子先的偷袭可能劳师无功,甚至损兵折将而返。

对向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徐子先来说,一次失败,就足以断送他此前积累的无敌形象,对朝廷和地方来说,原本镇守东南的第一人选是徐子先,也是因为其百战百胜的无敌记录而产生,若徐子先也打败仗,且是败在流寇手中,对他的形象当然是极大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其后的布局。

而若坐视不理,任由李开明坐大,也有违徐子先的本心。

建州一乱,牵连的地方可能不止建州一地,甚至李开明此后很难压制,会再度如历史上那样,颠覆毁灭大魏朝堂。

两难之间,委实是难以取舍!

沉吟之时,却是见陈文?穿着浅红色襦裙款款而来,虽然折腾半夜,徐子先令她晚起,不过身为大家闺秀,陈文?又怎会容忍自己睡到日上三竿再起来?就算府中没有长辈,传扬开来,也是叫人笑昌文侯府没有家教!

好在她不必自己梳洗装扮,所以起身之后,在诸多丫鬟仆妇的伺候下已经梳洗完毕,头发一丝不苟,发髻之上,只插着一支小巧精致的玉钗,身上和手腕之上,亦没有多余的金银装饰,和那些商人之家和小门小户之家出身的女子相比,似乎是寒素了一些,但以其眉宇,模样,气质来说,又远胜那些小家碧玉,令人一看便知,这位少女虽然装束简单,但定是富贵之家出身。

再者说,陈文?身上的衣袍可是江陵产出的锦衣,刺绣方法异常繁杂艰涩,用料考究,光是这一件新婚的喜袍,就费钱过千贯,不要说百姓之家,就算是中产,小康之家,也是没有能力替新嫁的女儿,备办这么一身喜服。

看到伊人前来,徐子先内心充满喜悦。

就算不是新婚,他与陈文?也是两似熟识,算是两世的青梅竹马!前世更多的还是象朋友,书信往还,谈心事,经历,见闻,军事政治经济民生还有宗室矛盾等等,无一不谈。

当时的徐子先,落魄依旧,能接到陈文?的信,在灯下阅读,看到会心一笑之时,便是一天最为开心的时候。

今世则是已经成夫妻,得偿所愿,那种亲切和熟悉,还有爱恋之感,真是浓郁的化不开去。

陈文?面色有些娇羞,女儿家大抵在新婚之时总是如此。不过她亦是看的到徐子先眼中的爱恋疼惜之色,原本娇羞的脸色也消弥了很多,显露出颇为高兴的小女儿神态出来。

再怎样,她现在不过是十七岁的少女,心志可不及前世逝世前那么凄苦和沉稳。

那些东西可是经历重重苦难才得到的,徐子先在今生今世,绝不会再叫陈文?遭遇到前世那般的苦楚。

“不是说叫你多歇着?”徐子先将少女揽入怀中,感觉着对方温软的身体,闻到少女身上的清香,心情也是变得轻松和愉悦起来。

“哪有睡到辰时还不起的?”陈文?轻轻一笑,说道:“若是在府里,叫爹,娘知道了,管保会将我叫过去,狠狠训上一通。”

这年头的大家闺秀可不是后世影视剧里的那样,爹疼娘爱,动辄发脾气,耍小性子,而是被管束极严,读书,习女红,看女则,习算术,甚至厨艺,要为将来出嫁之后,全面掌管夫家的一切而做好准备。

不排除有一些天生脾气不好的,比如隋文帝的妻子独孤氏,也是世家闺秀,就是天生暴脾气,对隋文帝管束极严,甚至到了令老头子痛不欲生的地步。

不过那可是出身鲜卑六镇的军将世家,独孤家的女儿都是拿男子一样教养,习剑,骑射,以军法管家将仆人,成亲之后,坚刚有若男子,是以这般例子,毕竟是特例。

“咱们在这府里不宜久留。”徐子先沉吟道:“原本说明天再走,但出了一些变故,所以最好还是下午便走。”

看到陈文?用探询的眼神看过来,徐子先微微苦笑,还是将眼下之事,略微简化的告诉了怀中伊人。

这件事瞒不了几天了,李开明得到大量兵器甲仗和钱财之后,加上粮草充足,人员齐备,几天之间就会有所动作,并且一定会石破天惊的大动作。

那到时候整个福建路都会被惊动,怀中伊中是自己妻子,一生将荣辱与共,当然是没有必要隐瞒这几天的时间。

陈文?当然先是惊惶,接着便是怒声道:“赵王殿下,徐子文,李谷等人,真的是利令智昏,那李开明纵横中原山东河东秦凤等路,是何等难制的骁勇善战,此辈可是他们能牵扯,压制的?简直是不知所谓。”

陈文?这样的大家闺秀,看邸抄,了解一些国家大势运转变化也是必做的功课。只是有的人聪慧,如陈文?,对大势亦是了然于胸。前世之时,她与徐子先通信之时,就常常忧心忡忡,其在赵王府中,对赵王,徐子威,徐子文等辈的虚实完全了解,就是一群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空有高贵的血脉,做事却还不及普通人思虑深远。

在今世,陈文?亦是对赵王府上下评价不高,可见这是昌文侯府在内的福建路的士绅,对赵王父子的一致评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