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 308.攻夏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308.攻夏

作者:MST大李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9:40 来源:笔趣阁

南宋没有能力阻止大梁,所以西夏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比较严峻了。

当然了,曹岩也没有大意,这个西夏,确实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无视的对手。

别看这个国家小,这个国家可也并不弱。

要知道,很多人只要提起宋朝,都要在“宋”的前面加上一个“弱”字,因为宋朝的军事力量和自身的国力发展完全不成比例。也有人说宋朝的战绩比之前很多朝代都要强,“弱”完全是冤枉了老赵家的人。然而不管说法如何,宋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并未完成大一统这是真的。北面的辽国实力固然强劲,西北的西夏能力也是不俗。提起西夏,就不得不让人纳闷,一个西北小国竟然在对宋初期的战役中全胜,甚至一度扬言要“攻破长安”。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究竟对宋朝都费了什么心思呢?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也就是说他本来是姓“拓跋”的,后来因为祖上有功,被唐朝赐姓为“李”,从此以后这支拓跋氏的贵族就叫“李某某”了。后来宋朝建立,为了稳固边陲,赵家对西北游牧民族大加赏赐,其中自然也包括“赐姓”。于是原本的李元昊也就成为了“赵元昊”。

再后来,一个叫张元的和一个叫吴昊的宋朝人跑到西夏国都银川去饮酒,喝醉之后在酒店墙壁上题词,并且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这下就犯了杀头的大罪!

因为在古代,位高者名字是不能冒犯的,他姓名中的每一个字都只能自己写而不能别人写。比如张元、吴昊合起来正好与“李元昊”的名字重叠,所以在西夏境内这二人不能对外书写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问:他俩爹妈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都不知道“李元昊”是哪位,现在可如何是好?其实也好办,古代有很多通假字,找一个替换掉就可以了。

上边那两位作死的货自然就被西夏朝廷缉拿归案,直接押到李元昊那里。李元昊怒问:你俩怎敢犯我名讳?!

这二人可能真是喝醉了,不清楚砍头的疼痛,醉醺醺地说道:“你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乎,何必在乎名呢!”至于张元、吴昊的结局如何,那就只能呵呵了。但一定要记住这两个人,他俩为西夏的建立贡献多多,也因为他俩,李元昊最终还是从赵姓变成了“嵬名氏”。

李元昊在即位之后一直模仿中原王朝建章立制,另起炉灶的心思昭然若揭。为了称帝甚至不惜与大宋正面硬扛,竟然胜多负少。后人评价当时宋朝方面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延州知州范雍,简直比元昊的儿子还听话,战争完全顺着西夏那边的意图进行。宋军说中计就中计,说入坑就入坑,全军覆没开始变得见惯不怪,主将被生擒俘虏成为了家常便饭。

然而李元昊终究不是成吉思汗,他之所以能够大杀四方就是因为知己知彼。

西夏高层当时有个著名的智囊团,前文提到的张元、吴昊二人就是其中的骨干,剩下的还有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等人。

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恃胸中有文韬武略,可是却久试不第,抱着一腔愤懑跑到了西夏地界。在李元昊的重用下,可以说西夏早期的战绩多归功于他们的出谋划策。为了让这些人才能够安心服务于自己,西夏还派人秘密地将其家人接来,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元昊还超级喜欢招募宋皇宫退役的宫女。很多宫女在宫中服务了一定年限之后就会被遣送出宫,李元昊趁机大肆收买。

这些深知宫闱秘事的宫女们都有着一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可以很轻松地探听到一些皇宫中的秘密。这些秘密经过整理之后便显露出宋朝高层的战略意图,毕竟皇帝在与大臣议事的时候也是需要有人端茶倒水的。同时那些基层间谍也是必不可少的。李元昊趁着与北宋通商的机会经常派遣一些间谍打扮成商旅模样,在宋朝境内大摇大摆地收集情报,大量收集中原山川地理以及宋军的重要情报。

公元1041年,李元昊曾指挥军队在好水川击败了宋将任福。开战之初,李元昊指挥军队佯败,大批西夏兵士被宋军俘虏。这些俘虏之中就掺入了一些间谍。当宋兵审问这些俘虏时,间谍便说在好水川还有少量西夏军队,而且李元昊在那里的防守也并不坚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任福信以为真,率领起骑兵孤军深入。

大军追到好水川已经是三天以后,日夜不停的长途奔袭导致人困马乏,粮草也出现了短缺,就在这时,李元昊指挥西夏大军四面掩杀过来,疲惫的宋军尚未来得及列好阵型,便被西夏铁骑冲得七零八落。几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将战死,如果不是韩琦、范仲淹死命稳住战线,大宋极有可能防线就此崩溃。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西夏人在用计方面是相当的不错。

除此之外,西夏人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西夏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

西夏的军事制度基本上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

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西夏的兵力重点,设置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东南的西平府,五万人驻守西北的贺兰山。左右两厢和河南北四条线上也配备了军队。其中左厢宥州路五万人和河南盐州路五万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万人防辽,右厢甘州路三万人防吐蕃和回鹘。每逢要向西用兵,则从东点集而西,要向东就从西点集而东,在中路就东西都向中集合。而这其中,西夏那三大兵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蒙古人出现并崛起以前,这三大兵种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克。宋人的静塞军,契丹人的铁林军、皮室军,女真人的铁浮屠、拐子马都和西夏军交过手,吃过不少苦头,就算后来征服他们的蒙古骑兵,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才是王者,其它的都只算是辅助兵种。比如泼喜军只适合远程攻击,步跋子只适合山地作战,而真正支撑西夏强大军事力量的是他们的骑兵,而铁鹞子,就是西夏骑兵中的精锐。

宋史就有记载,“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所以又有“平夏铁鹞子”之称,因为铁鹞子的头盔和鹞子有点相像,故有此名。

铁鹞子说白了,其实就是一支敢死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冲击敌方阵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将人和马用钩锁绑在一起,即使人死了,也不会坠马,而使人和马继续向敌人冲去。从这个设计来看,这种勇气就足以让敌人胆寒。

铁鹞子最初只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亲兵部队,由近亲贵族子弟组成。后来经过扩编后,成为一支特种部队,编制也增加为3000人马,其中人、马比例一般是1:2-1:3,共分出10个队,每队300人,各设一个队长。宋史也有提到铁鹞子有数万人,但这其中必然有夸大成分,铁鹞子的成本很贵,用的都是最好的战马和最精的盔甲,西夏不可能打造这么昂贵的一支部队,宋人或许是把其它骑兵误作铁鹞子了。

这支部队属于世兵制,有点像横扫战国的魏武卒,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除非全家都战死了,才会让其他人来补充。像这种兵制的好处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长期磨合,战斗力特别强;坏处是,久了以后会野心膨胀,非常豪横,不好管理。铁鹞子的战术和他们的编制相似,直接简单,就是群狼战术,各自为战,又互相辉映,要找他们的缺点也很难。凭借着铁鹞子,西夏在和宋军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永乐城之战中,均大破宋军,斩杀甚众,保住了西夏对宋军的区域优势。

直到在后来和女真及蒙古的战斗中,铁鹞子也从没吃过亏,据说,金兀术的铁浮屠就是根据西夏人的铁鹞子改编的。不过由于整体实力的差距,后来铁鹞子在和成吉思汗的另一支贵族部队怯薛军对战的时候,败下阵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