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 275.日益强大的梁山海军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275.日益强大的梁山海军

作者:MST大李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4-01 01:09:59 来源:笔趣阁

青森县在如今的扶桑国内,其地位就相当于是中原地区的西域,太偏僻了,偏僻到除了那些无处可去的武士集团以外,几乎没有人愿意来这边发展的程度。

源氏虽然实在这里发起来的,但如今源氏早就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们此时的目标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京都中央地区,类似青森县这样的小地方,已经被他们丢给了附庸于源氏的一个小的武士家族。当然了,实际上源氏也并没有彻底放弃这片土地,只能说,他们向往更加繁华,也更加代表权利地位的京都,像是青森县这样的地方,只要能够保持他们的统治,他们源氏提供保护,而对方每年上交一定的财富即可。

这也算是一种古代版的双赢吧,起码对于控制青森县的武士家族而言,有了源氏的保护,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地盘会被其他武士家族入侵,谁要有这个胆子,不仅仅要承受当地“统治者”的反击,更要承受源氏的怒火,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地盘之争了,这分明就是在打源氏的脸!

因为有了源氏的保护,所以他们可以在这里安心生活,不用担心会被别人把地盘抢走。而源氏呢,有了这样的一个个小武士家族依附,每年上交的“保护费”就不在少数,事实上源氏也不用付出什么,他们只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威严即可。

这样的统治,连天皇都管不了,明面上青森是有扶桑朝廷的官员的,可这些官员根本就管不了事儿,甚至很多时候海市源氏派过去的,官员和武士家族沆瀣一气,天皇和朝廷对此毫无办法。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模式维持了扶桑国内的稳定,起码地方上有武士家族的存在,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朝廷和天皇,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于是不知不觉间,在青森,这样的统治模式已经维持了几十年。

然而就在今天……这一切都土崩瓦解!

当大批的海船出现在青森近海的时候,岸边的渔夫和农民都被吓傻了。

话说梁山这一年的时间里可不是在这里混日子的,船队分成了两部分,李俊和阮氏三雄带着一部分,主要负责运送曹岩从各地收拢起来的好汉和士兵。另一边,穆家兄弟等人则开始在南方船舶业发达的地方招收船工,许以不低的工钱,将他们带到岛上,为梁山造船。当然懂得造船的人都知道,造船使用的木料必须是专门加工过的,绝不是说随便锯刀一棵大树切削成木板就能造船的,但是梁山为了保证短时间内有足够的船只可用,降低了对木材的需求,同时梁山人马也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等地加强劫掠,主要目标就是那些木料。

朝廷对于梁山的这种劫掠方式其实是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的,别说梁山目前使用的都是朝廷制式的战船,即便是普通舰船,朝廷也没有余力阻止。毕竟如今整个江南地区都糜烂不堪,朝廷必须派大量军队前往镇压,再加上梁山只是抢木头,连粮食都很少抢,在朝廷的眼中,粮食当然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当权者来说,中原地区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梁山的目的不是中原,他们想要木头就随他们去吧。反正在当权者的眼中,海外都是蛮夷之地和化外之地,从古至今都不被看重,梁山如果愿意去这些地方折腾,当权者高兴还来不及呢。

也因此,梁山在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大量的工人和数不清的各种木料,这些木料不是每一块都适合用来做战船的,毕竟宋朝的造船业在古代华夏来说,也算得上是发达了,船只类型可不仅仅只有战船。

华夏造船历史相当悠久,远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华夏造船技术就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远航至南洋。

到了宋代,造船技术站在世界之巅,并出现了很多造船中心,当时,不但官方造船,民间也造船。宋代的多款船型和造船技术,在世界造船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造船技术,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人类已懂得“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我国宋代,江河汇通,水上交通发达,船运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北宋时期,水军基本成型,且配备了多种造型的战船,造船技术高超。

宋代造船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从而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宋代所造的船,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合理、装饰华美,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汴河里行驶的有不同类型的船舶,其中有漕船、客船、货船、渔船等。客船在构造、形态上与货船的重大区别反映了北宋的造船水平。

北宋时期,汴京城水运发达,河道交错相通。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穿城而过的河道有4条,发源于郑州西南大隗山的蔡河,经汴京城后向东南流经鄢陵、扶沟等地。从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向东流经泗州等地,注入淮河的汴河,承担着运输东南区域粮食的重任。河宽5丈的五丈河则是唐代开凿的人工运河,它方便了从济州、郓城方向运输粮食入京的船只,从曹门北边的水路进入城内。京城西北的金水河与城内的五丈河相通,对城内水运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宋建都开封后,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载运粮食等货物。宋代对各地造船数量有明确规定,如宋哲宗元五年就曾规定,温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额建造船舶600艘。当时,每年打造各式船只多达数千艘,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官营作坊打造战船、漕船;民营作坊打造商船、游船。两浙的明、温、台、婺等州,江西的虔、吉州,荆湖的潭、鼎等州,陕西的凤翔府斜谷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生产海船,海船质量居全国首位。长江两岸交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

官营船场的产品有纲船、座船、战船、马船等类,供官府自用。

北宋以纲船为主,到了南宋,运河漕运额锐减,纲船产量随之下降,同时因江防海防任务较重,战船产量与质量都有提高。宋朝官营船场分布很广,北宋真宗末年纲船年产量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吉州计1130艘,比例最大。

为了制造船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宋代出现了按照船样设计图纸或根据木制船模进行造船施工的技术。所谓船图,就是比较详细的船舶设计图纸。在宋代,官方的造船厂出现并形成了一套先绘制船图,然后造船的法则。《宋会要食货》中记载,温州曾按照制置司发下来的两本《船样》各建造海船25艘。另外,根据《金史张中彦传》记载,张中彦奉命建造黄河上的浮桥,需要制造巨大的船舰,可是工匠不知怎么造,于是,张中彦造了一个几寸大小的木船模型,让工匠仿照,顺利完成浮桥工程。这种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也是船舶设计的一大进步。

南宋绍兴十年,福建安抚使张浚曾上书宋高宗说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备航海至山东以从侧翼攻击金兵。乾道五年,明州定海水军统制官冯湛打造了一艘多桨木船,这艘多桨木船“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用桨四十二,江海淮河无往不可,往来极轻便。”它是结合湖船、海船船型而制造的新型江海两用船。

官造船的类型多,有暖船、浅底屋子船、腾浅船、双桅多桨船、破冰船等。

船只不仅设计合理,而且船型巨大。元丰元年明州制造了两艘“神舟”,分别赐号“凌虚安济志远”与“灵飞顺济”,都是万斛之船。宣和五年,又在明州造两只更大的“神舟”,这两只“神舟”比客船大三倍。

宋代的多款船型和造船技术,在世界造船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民间船只类型多样,民间船只以用途得名,或以形状得名,或以设备命名,名称和船型多达千百种。而水密舱技术、减摇龙骨、平衡舵等造船技术当时位居世界前茅。水密舱技术是宋代船只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宋代,船底和两舷用两层或三层木板,有四层舱室,共有房间五十至一百间左右,一般四至六桅,每船八至十橹,每橹四人。甚至有一船二十橹的,每橹十至二十人。船舱间隔都采用水密隔舱,各舱严格分割。即使一舱或两舱破损,只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至于全船沉没,这为安全航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而得益于宋朝造船业的发达,梁山得到了大量优质工匠之后,开始全力建造各种船只,梁山自己近海使用的渔船和商船,然后就是作为主要内容的战船,如今梁山已经有战船五十多艘,重要的地方使用专业木料,不重要的地方用替代品来代替,挡这五十多艘巨大战船出现在青森沿海的时候,扶桑人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