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扛着AK闯大明 > 第495章 花钱(二合一大章)

扛着AK闯大明 第495章 花钱(二合一大章)

作者:行者寒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23:54 来源:笔趣阁

崇祯最近有些烦心。

自惠王朱常润叛逆军被刘鸿渐以迅雷之势击溃,大明各地的勋贵们便上演了一处千里寻亲记。

平日里鸟都不鸟崇祯的七大姑、八大姨,各自拉着储藏了上百年氧化发黑的银子往皇宫里拉。

并且不收都不行,勋戚们说了,都是一家人,大明有难他们也有责任,还望崇祯看在祖上先辈的面子上,让他们再为大明尽一份力。

银子、珠玉玛瑙、字画、古董,还有丧心病狂的勋戚把家中储存了不知多少年的粮食都拉了过来。

才不到半月时间,户部的太仓库再次爆满,户部尚书倪元璐跟过年似的,开心的脸盘子绽放的犹如一朵菊花。

崇祯一声令下,内帑又腾出好几处库房才堪堪容纳下勋戚们的‘孝敬’。

而距离京城更远的勋戚爵爷们仍在陆陆续续的向京城汇合。

三百年了,与大明同休的勋戚们从来没有这般齐聚过,就是两个多月前的鸿门宴都比不上。

所有的勋戚仿佛商量好了般,基本拉来了家中至少一半的家产。

不由得他们不老实,被处置过的勋戚家中拉出来多少货,崇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外加上撒网般满大明跑的东厂番子、锦衣卫缇骑……

并非所有的勋贵京城都有房产,京城各大酒楼、客栈这些天也赚了个盆满不满,后来的爵爷们甚至不得不住进民居。

只是截止今日,崇祯一个勋戚都未曾召见。

他最近很纠结,事儿是他挑起来的,勋戚们也服了软,所有的事情都入先前预料般,大明不缺银子了,而且是三百年来第一次这么富有。

可是如何处理这些勋戚,成了崇祯心里最大的石头,内阁大学士建议崇祯得饶人处且饶人,既然人家已经交了一半家产,且训斥一番放其回家便可。

崇祯并未应允,他不太相信这些阁臣,除了武英殿大学士刘鸿渐不在京外,半个多月来只锦衣卫上报的,其余六位阁臣被一应勋戚‘拜访’了一百五十六次。

这些勋戚安的什么心不言而喻,这天底下唯一跟他一条心的,除了远在江南的安国郡王刘鸿渐外,他不相信任何人。

他明白,勋戚必然不能就这么放回去,否则百年后,大明还是这幅样子,甚至他们拉回来的银子都不见得够他们的俸禄。

只是如何处置确实棘手,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在对京城的混乱议论纷纷,朝臣们更是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

叛的轻了不痛不痒,叛的重了难免受后人诟病,虽然黑锅他背了,但既然已解了燃眉之急,他也不想做的太绝,左右为难之下,崇祯又犯了优柔寡断的老毛病。

他在等,等那个带给大明、带给朱家希望的人归来,他相信在这小子眼里,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种信任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也许是那小子的不拘一格,也许是那小子的淡泊名利。

十一月十八,锦衣卫报,安国郡王率京营兵距离京城已不足五十里。

崇祯下了早朝后当即下令放假半日,率朝臣与他亲自出城迎接,迎接大明的功臣,迎接那个喜欢臭屁的小子。

朝臣们自然不敢忤逆,且不说他们没那个胆量,大明三百年来从未如此富有过,安国郡王足以值得这一殊荣。

一同前去的还有排得上号的勋贵,加一块足足有上万人。

……

当刘鸿渐打马行至安定门外时都惊呆了,数百朝臣的脸宛若数百朵菊花,都咧嘴朝着他微笑作揖,崇祯也不例外。

“恭迎安国郡王得胜而归!”在鸿胪寺卿齐忠明的指挥下,诸臣、勋戚齐声礼赞。

大明安定了,大明有银子了,功臣回来了。

一众勋贵也咧着嘴鞠礼,只是心中有多少个mmp不得而知。

“皇上,您这是作甚,折煞小子了。”刘鸿渐不理睬众臣和勋戚权贵,直接走到崇祯面前行礼。

他心中惊诧而又不安,这显然已经超脱了他的预料,这份殊荣不是一个臣子所应享受的。

“佑明回来了。”崇祯不理刘鸿渐的惶恐,拉着他便上了御辇。

“皇上,您这是把微臣往火坑里推呀!”刘鸿渐心中忐忑,他从未想过这般风光。

朝臣包括崇祯一家子都清楚,他刘鸿渐是大明的功臣,可他是如此年轻,也许现在崇祯信任他,以后呢?

崇祯挂了咋整?即便到时朱慈和朝臣依旧肯定他的能耐,待大明太平了,谁会希望大明头上悬着一把屠刀,一把轻易就能使大明易帜的屠刀。

到时即便他没有这般想法,谁又会信呢?高处不胜寒,悠悠众口呀!

“佑明为何说这些,你可知道如今国库和内帑有多少存银?”崇祯完全没看出刘鸿渐的忧虑,只是压着心里的开心事似乎找到了宣泄口。

他当了十八年穷皇帝,一朝巨富竟有些后世暴发户的毛病。

“至少得有个一亿两吧。”刘鸿渐没敢多猜,不过看崇祯这幅样子,应该比上次抄八大奸商来的多。

“哼哼,只黄金白银就有一亿两千多万两,勋戚们交上来的一应字画珠玉等,至少也是这个数字。”崇祯大叔开心的像个两百斤的胖子。

“哦,是挺多。”刘鸿渐并未显得有多兴奋,银子这东西,多到一定程度不过是一串数字,这跟后世的某位马姓大佬的观点倒是一样。

再多的银子不过是一日三餐,再显赫的地位仍旧逃不过吃喝拉撒,能否万世永存不说,能不能善终都是问题。

“佑明,朝臣皆建议朕放过那些勋戚,你意下如何?”见刘鸿渐根本对银子不感冒,崇祯也觉自己有些失态,随即问出了困扰他许久的问题。

“皇上欲如何处置?”刘鸿渐没有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崇祯。

“朕意,以惠王朱常润为首的叛逆全数处斩,其仆从、亲卫、俘虏全数流放东北省,那些诏狱中的冥顽不灵者,皆数除爵。

至于这些主动前来投诚的,朕意欲降爵、收回铁券。”后续事项的处置,早在刘鸿渐领兵下江南时,二人便已做了商议。

按照原有的计划,是要把所有忘恩负义的勋戚全数除爵的,只是崇祯觉得太重了。

也许是太仓和内帑的银子起了作用,也许是崇祯念及祖上功劳,总之他心软了。

“皇上宅心仁厚,此番处置微臣并无异议,只是还需加一条。”刘鸿渐思索一番皱眉道。

“哦?佑明所说这一条是指?”崇祯反问。

“田亩皆数收归国有,重新丈量,重新分配!”必须趁热打铁,趁着勋戚们人心惶惶,快刀斩乱麻,否则若是此时放虎归山,以后想再提此事,又要事倍功半。

“皇上,古往今来两千年,百姓造反者无非两种情况,其一缺吃少穿,其二土地兼并,说到底还是没有吃的惹的祸。

历朝的更迭也大多是重新分配了土地以安民心,只是新朝确立以后不出百年,土地兼并复起,于是民乱依旧,两千年来莫不如此。

我大明之土地兼并更甚,如今虽有高产作物诸如土豆、红薯,也不过让百姓暂时求得温饱,若不加以处置,即便土地丰收更多的米粮,百姓仍旧要忍饥挨饿。

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刘鸿渐细细思量谨慎的道。

“佑明的意思是……土地均分?”崇祯皱着眉头猜测。

“皇上只说对了一半,土地是要均分给百姓,但其所有权仍属朝廷、属户部、属皇上!”

事实证明,把土地重新分配给百姓的做法是错误的,百姓没有朝臣、勋戚、地主般的见识,一旦家里落了难急需用银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土地卖给地主以救急。

这样一来,适逢天灾,土地兼并仍旧愈演愈烈,治标不治本。

刘鸿渐所言的均分,是在朝廷拥有所属权的基础上均分,百姓只拥有田地的使用权而无买卖权。

朝廷需要针对田亩制定一套严格的章程,凡是私自买卖者买卖双方皆重罚,轻者发配,重则处斩,土地收回。

这与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似而又有不同,毕竟是封建社会,一切法令皆是朝廷、皇帝说了算,上令下行不如后世般麻烦。

刘鸿渐不知道这种制度在此时的大明是否合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保住了百姓们的利益,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所有事都不是事儿。

刘鸿渐的解释很通透,崇祯虽然没听说过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也大致明白了刘鸿渐的意思。

“佑明,这么做固然有诸多益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户百姓家中开枝散叶人口增多,土地还是不够如之奈何?”崇祯想的比较多,不过也确实有这个问题。

“皇上,此事臣也考虑过了,这个问题不大,朝廷可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荒地三年之内免除田赋,三年之后收归国有,但使用权依旧归开垦者。

另外咱们的军械所也一直在研究作物的增产甚至在研制肥料,粮食不是问题,至于人口,皇上你相信吗,只要水师建成,大明的百姓根本不够用。

而且太仓以及内帑的存银,咱们必须在三年之内花光!”刘鸿渐语出惊人。

华夏民族自有记载起,一直到被列强打开国门,小农经济一直桎梏着华夏人的腾飞。

大明重农抑商,世人皆以工匠为耻,熟不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忍受世人讥讽的匠人们,撑起大明的一砖一瓦、撑起大明的军备、撑起大明的脊梁。

崇祯身处其中看不明白,朝臣看的明白但不想改,刘鸿渐看的明白还拥有改变这一切的能力。

只要朝廷重视起商业和工业,按照刘鸿渐的预测,只怕到最后朝廷便要鼓励种地了,毕竟如果工人比农民挣得还多,谁还会去种地呢?

他有技术、有上帝的视角,可以看到比世人更远的地方,只要崇祯应允,工业强国,商业富国,大明大有可为!

“佑明,你莫不是跟朕开玩笑吧!”崇祯一听便急了,倒不是因为土地的分配,而是刘鸿渐所说的后半句。

三年之内,把太仓和内帑的银子全部花光!

花光了,朝廷用啥?日子不过了?

虽然面前的小子很能给他捞银子,可也很能花银子呀!

一年多来,从京城百官手中捞了一大笔,从山xi、陕xi又捞了一大笔,可前前后后才不到两年,竟被二人合伙给花光了。

以至于花光了后,崇祯才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败家,并下定决心此番收入太仓和内帑的银子一定要剩着点用,断然不能像先前般大手大脚。

而如今呢?他最信任的臣子竟然让他三年之内花光两亿!

崇祯盯着刘鸿渐,似乎是在确定这小子是不是在开玩笑。

“皇上,臣没跟您开玩笑,如果您还信微臣!”刘鸿渐目色郑重。

他对经济知道的不多,但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银子,或者说货币,必须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只是屯在国库中、吞在勋戚的地窖里,银子便失去了货币的本来作用,不过是一堆生了锈的金属。

大明缺银、缺铜,大量的银子和铜钱皆被勋戚、商贾屯于家中,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银钱太少,交易不便不说,物价也随之上涨。

花吧,把银子全部花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把银子放出去,修路也好、铺桥也罢、疏通漕运亦可,用最快的时间建立起大明的交通脉络。

利用便捷的交通,鼓励工商,征收商税,让银子动起来,让百姓动起来,整个大明才能焕发新生。

刘鸿渐一番长篇大论,把崇祯说的一愣一愣的,崇祯没有直接拍板,他需要时间好好消化一番。

华夏民族的工农商一直都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刘鸿渐深知这一点,但他相信崇祯会想明白的。

路还得一步一步走,他需要扮演的便是那个引路人,大明的引路人!

只是使刘鸿渐始料未及的是,崇祯性子太急了,他想了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顿乱棒,直接把朝臣们给打蒙了!

……

ps:加快节奏,加快节奏,加快节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