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航空崛起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堪称完美的气动设计

航空崛起 第一百六十三章 堪称完美的气动设计

作者:霞飞红绡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01:54 来源:笔趣阁

林鹏也看出来了,李吉生教授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导师。

cfd方法,是计算机辅助空气动力设计的核心,在飞机设计中的作用确实是越来越大了。

比如说早在七十年代,m国nasa验证战斗机高机动技术的himit验证机,在设计中就采用了cfd方法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计算还发现了方案中的一些问题。

再一个例子就是f22战斗机了,洛马公司在设计f22战斗机时,气动载荷计算中就应用了cfd方法,加快了设计进度。

把相关的手续办完之后,李吉生教授就带着林鹏和宋雨阳到了他办公室。

就三个设计方案,展开了讨论分析。

李吉生教授道:“刚才看了你们的方案资料,才发现你们的方案,对机翼扭转角设计还有细致的考虑,可以说一说计算机仿真流体力学的情况吗?”

林鹏笑道:“当然,还是让小宋给您说一说吧!”

宋雨阳点头道:“是的老师,唐总师和林大哥在方案总体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机翼扭转的不同角度,对飞机的气动性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通过cfd分析,在扭转角为三度时,可以得到最大升力系数,并且失速要比扭转角为零时更晚,这说明在机翼上采用扭转的设计,可以使翼梢部分升力降低,防止翼梢先开始失速,这样就改善了机翼的失速特性!

而如果机翼扭转角达到六度时,虽然失速攻角和三度时几乎一样,但是最大升力系数却变小了,所以综合来看,扭转角三度在失速特性方面是最好的。”

李吉生教授笑道:“不错,新歼轰应该要极力的改善歼轰七系列容易失速的缺陷,作为下一代多用途歼击轰炸机,要考虑到的确实更多!小宋,那在这几种扭转角下,飞机的跨声速特性有什么不同?”

宋雨阳道:“机翼扭转角增大,升力系数减小,越到机翼翼尖,扭转越大,这样可以防止翼尖先失速。通过仿真计算,我们发现还是扭转角为三度时,得到的升阻比最大,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风洞试验来校验这个计算结果,同时机翼前缘和后缘也要进一步修形,才能实现更好的气动特性。”

李吉生道:“不错,小宋啊,看来你真的成长了很多啊!但是你还要注意,那就是当飞机处于跨声速范围的时候,失速迎角是比亚声速时要推迟一些的,升力系数增长也会不一致。这是因为跨声速流动情况比较复杂,哪怕用cfd方法也很难正确的模拟出来,所以要通过风洞试验来模拟,获得试验数据,从而优化跨声速阶段的气动特性设计。”

宋雨阳点了点头道:“嗯,老师,我记住了。其实通过cfd我也发现,咱们这个飞机总体设计方案,在跨声速范围,升阻比是比较大的,这样飞机阻力也就相对较小,对于这样一架需要长航程的歼击轰炸机来说,这个是很重要的。”

李吉生道:“嗯,非常好,不过咱们国内还是第一次设计这种蝶形机翼,还有全动式的双垂尾,所以这也是非常考验设计师的功力的。你们用cfd方法计算出来,机翼、尾翼和垂尾的耦合效应怎么样?”

宋雨阳微微一笑道:“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设计这样的气动外形,但是模拟计算的结果还真的不错呢!无论是0.5马赫还是0.9马赫,还有1.7马赫的条件下,这三个方案,机翼、尾翼和垂尾的流场特性都还比较好,耦合效应都不错!”

李吉生看起来很淡然,其实他内心已经是波澜起伏了,因为这三个设计方案,都是非常超前的,作为一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国内最顶尖的飞机设计专业研究生导师,他又参加过很多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但这样的方案还真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这三个方案差别不是很大,特别是那一对明显面积要比f22小了很多的,大后掠的外倾双垂尾,绝对是一个大亮点。

这样的垂尾不但减小了面积,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还可能是为了实现战机高攻角的机动性而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案。

还有和f35类似的菱形机头,除了隐身的考虑外,还有一点气动上的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战机在高攻角下的稳定性。

整架飞机就是一个升力体,前机身也可以贡献一些升力,这就和以前的歼七歼八,还有歼轰七a有着质的飞跃了。

哪怕是国产第三代战斗机歼十a飞机,在气动设计方面,也是不能和这三个方案相比的。

虽然歼十战斗机也采用了翼身融合的设计,但是其融合度,还是比不上这三个方案。

采用了dsi进气道,再加上进气道边条,这些与机身完美的融合,完全不亚于m国f35战斗机的气动设计。

越是深入的讨论,越让李吉生教授,感觉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希望。无论是林鹏,还是他的学生宋雨阳,都是比他想象的要出色。

这一聊就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末了快到中午的饭点了,李吉生教授笑道:“今天中午就在咱们这儿吃饭。我知道你们的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放心吧,我会让他们加班加点的给你们做好试验。不过为了提高试验精度和效率,还是得专门设计制作模型安装支撑装置。你们不要着急!”

对于风洞试验的程序和方法,林鹏已经是非常的清楚了,所以他知道李教授说的没错,模型安装是最关键的环节,安装的精度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要在风洞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安装模型,上百个传感器要和模型连接,保证测压管路不漏气并畅通,工作量当然不小,需要时间。

试验段安装模型,需要人爬进去,用头灯和手电作为工作照明,而且还不能在试验段和模型上留下包括汗水之类的任何异物,特别是在这种夏秋天,是非常辛苦的。

每一次试验都需要将近十个工作人员,模型可能要反复拆装几十次。

所以林鹏就连忙道:“不急,李教授,这一次真是要辛苦你们了。我们算过了,肯定能赶上型号论证会的,没事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