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正文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

大明1617 正文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7:22 来源:笔趣阁

军士长们和中队长们开始分别巡查起队伍,炮兵中队长还得检查随行的火药炮弹的保管情况,这些军资都被驼马背负着,其实现在也有很小的轻便马车,两马拉动,可以在崎岖困难的道路条件下赶路。

这种轻便马车不管是坐人还是拉货都很方便,坐人可以坐两个人,拉货的负重虽然只有几百斤,但由于方便行动所以相当的抢手,加上新推出不久,这一次左路军的北上队伍是用不上了。

在河边连续走了多日,春季时很潮湿,每天早晨起会起雾,在大雾中简直辨别不出方向,早起的时候帐篷上落满了露水,叫人感觉象是下了一整夜的雨。

雪开始大面积的融化,最少在草皮上方没有雪的痕迹了,但如果拔开深草就会发觉草根处有成片的残雪。

河边的雪纷纷融化进了河水里,这使得克鲁伦河在早晨时相当的冰冷,而且水流湍急。

一群野鸭嘎嘎叫着,羽毛比家鸭要鲜明漂亮的多,它们从湍急的河水深处游过来,钻进浅水区的平静地方过夜,那边芦苇茂盛,有几个龙骑兵想去打两只鸭子烤着吃,但天快黑了,芦苇深处的湿地有些危险,犹豫了一会之后,一个队官制止了他们没有必要的冒险,算是给了这几个冒失鬼台阶下。

帐篷搭好后有不少人在营地中间升起篝火,天还没黑,篝火给人相当安心和舒适的感觉。尽管第二天早晨不不亮就得起身,然后继续赶路,但在此时此刻,军人们围坐在篝火前,享受着入睡前的安宁和舒适。

人们开始闲聊,有几个龙骑兵在库伦驻扎过,他们谈论起在漠北湖泊里养的大群的鸭子。

将士们的干粮里有不少熏制的鸭肉,相当的受欢迎,不管什么时候肉食都不会嫌多。

当然更受欢迎或者说在肉类制品中得到最高赞美的还是猪肉,可惜猪肉的数量远远不足,鸭肉管够,羊肉也多,然后是鸡肉,猪肉数量最少。

一个士兵颇为乐观的道:“现在养猪的多起来了,以前是各家各户散养,一头猪得养一年,都弄些猪草和细糠,猪长的慢又瘦。现在各屯堡都建了养猪场,有专门的人来养,喂的杂粮和苜蓿,照料的好,长的快,我屯堡家就挨着猪场住,养的可肥壮。”

“那不是臭的很。”

“咱老百姓在乎这个……况且也没有大味道,自家的猪圈也在家门口,哪臭了。”

“你们也是过了没几天好日子就作怪了,臭,吃的时候你咋不嫌。”

“这倒也是,不过你们也他娘的太较真了。”

篝火边传来一阵笑声,张献忠眯着眼瞅了一会儿,打算自己也过去坐坐。

他还是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将士,军士长不过是待遇上高不少,到底也不是军官,底下的将士也喜欢这个不摆架子的老兵。

这时人们注意到有个哨骑在前方向着营地飞奔而来,在没有到换哨时间跑回来,又没有射出响箭,应该是出了突发的情况而不是发觉了敌人的形迹,就算这样,篝火边上和帐篷里的军人都纷纷站了出来,开始列队准备。

所有人的铠甲都没有脱掉,只有在入睡时才会去甲,甲胄会放在身边,武器也一样,遇到突袭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几个中队长原本和参谋军官在聊天,看到之后也走到各自的中队边上,只有猎骑兵和枪骑兵的中队长都走到张献忠身边,一起等着哨兵回来报告。

“军士长。”哨兵是个二十来岁的一脸机灵模样的小伙子,他先向张献忠打了个敬礼,然后才向两个中队长敬礼。

“不要行礼了。”张献忠道:“什么事?”

“蕃部的人来了。”哨骑道:“有我们的人带队,也确定了区域口令,正确无误。”

和记现在的地盘太大,掌握的地方只能按区域划分,互相对应各自区域的口令来确定身份,当然还可以通过公文和军令对接来确定,不过最省事的办法肯定还是对照口令。

口令是动态的,隔一段时间会更换一次,以防泄露。

张献忠眉宇一展,笑骂道:“狗日的这些蕃部的鞑子,老子们走了这么多天才过来。”

“说是在大山东边哨探,杀了一些察哈尔人,感觉对面的力量不强,如果我们不来,他们简直要杀过去的样子。”

“狗屁。”张献忠道:“这帮家伙也就吹牛行。”

哨骑笑道:“我看他们的队列还算不错,有咱们的军官帮着他们训练和解决吃食,这半年多下来和察哈尔人打了不少次了,估计还真的能行。”

两个精锐部队的中队长脸上明显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猎骑兵中队长对张献忠道:“老张,你感觉怎样?”

张献忠道:“我感觉有什么用,屁用不顶。军令司的命令很清楚,找到蕃部骑兵在大兴安岭西线的主力,令其与我军配合东进,这么明显的军令还有什么好说的。”

枪骑兵中队长明显的一皱眉,这两人都和精锐兵种的军官一样,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友军并不欢迎,在他们看来,部队多了不一定管用,相反还会带来未知的变数。

和商团军的友军配合对他们来说已经够困难了,何况是和那些蕃部的骑兵配合?

要知道一年多前猎骑兵在漠北行动时,对巴尔虎蒙古人也并不客气,遇上了一样会出手,对那些在草原和山峦从林边缘的蛮夷部落则是不屑一顾。

那些部落太野蛮了,甚至有不少鄂伦春人还保持着猎鹿之后吃生肉的习惯。

生剥鹿皮,茹毛饮血,这叫凶残的猎骑兵们都看不下去了。

他们在河边和海子里捕鱼,穿着鱼皮,在夏天时捕鹿吃肉,秋天时在密林里采摘干果,到了冬季时则艰难苦熬,当然还会捕鹿,初冬的鹿还是很肥壮,到了残冬初春时是这些部落最难熬的时候。

夏秋时捕获的猎物充足的话,他们尚能熬过去,如果猎物不足,部落里就会大量的饿死人,疾病,饥饿,这两个恶魔在这些部落里徘徊不去,带走他们大量的丁口。

小孩子最难存活,只有吃食充足的年头,部落里不停的有小孩子呱呱落地,然后长大成人。但这种时候很少,多半的情形就是孩童出生不久就死了,特别是生在残冬的婴儿,在寒冬和饥饿中死去,死掉的时候还吊在母亲干瘪的胸口上。

这种严重落后的渔猎民族生活的十分困苦,从大兴安岭的密林到巴尔虎草原,再到北极圈深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哪怕在几百年后俄罗斯境内还有这些部落,仍然是在生食鹿肉,仍然生活的无比困难,但这些部落还是都存活下来了,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了。

对这些尚且十分野蛮的部落,商团军人们是鄙视加同情两者兼有的心理,特别是在这一片活动过的猎骑兵们感受很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崛起过很多部落,其实炎黄也是部落首领的名称而已。

而华夏从蛮荒部落走出来,成立国家,建立文字,法律,最终形成了文明。

然后从游牧和渔猎变成农耕,这是文明的一种进步,为了获得耕地华夏先民南征北伐,北方诸胡,东夷诸夷,西南夷,从秦汉到明清其实领土有失有得。

失,便是北方和西域,到了明时把汉唐的旧疆失了大半。

得,则是大明时期开发了云南,由于沐家世代镇守,又迁了大量汉人军民至此,云南算是真正纳入版图。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明朝之前云南尚是蛮荒之地,汉人少夷人多,所谓八百大甸宣慰司主要就是云南和后来的缅甸地区,其是浑然一体的。

在大明的经营之下,云南成为版图中稳定的一部份,虽然云贵还是有严重的西南夷问题,其实质只是少数有野心和实力的土司,加上平素汉民会欺侮土司引发边境冲突而已。

从昆明到楚雄,到处都是建制的卫所,有效的把更强力的土司挡在了国门之外。

至于开国时的奴儿干都司更是罕见的壮举,明军从江南出发,一路推到大都,再从大都打到辽东,从辽东再一路北上,一直到库页岛和最北端的海边。

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过千部落,均是接受了大明的敕书和银印,成为大明奴儿干都司驻守卫所指挥或千户,百户们。

可惜成祖的靖难之役,不仅失去了对朵颜三卫的控制,还撤除了辽王和宁王这些塞王,后来弃东胜卫,从东到西几千里的边防区域大幅度的后撤,原本宁夏甘肃陕北这些地方都不是前线,在成祖的丰功伟绩五征蒙古之后,这些地方反而成为前线了。

也怪不得当时的民间对成祖并不服气,好大喜功屡有大征伐,还并没有什么有用的战果,然后在成祖手里还丢了大片的祖宗疆域,把后方弄成前线,又大兴土木,建北京还算是天子守国门,但建武当山宫观,修南京大报恩寺,都是动员十万以上民夫耗费大量钱财的工程,对天子来说是鄣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和国家富足的象征,对百姓来说就是完全的苦难和血泪而已了。

华夏自有文明二千余年,有得有失,好歹是东亚乃至亚洲最大体量也是传承最久的文明。

而北方的这些密林或草原上的蛮夷部落们,几千年来没有丝毫的进取和变化。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