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

大明1617 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7:32 来源:笔趣阁

没有人注意到,在斜侧西南方向的高山峻岭之上,一小队商团军人正趴在山梁脊背上,默默观察着这边的情形。

这时距离更近了,整个小队的人都能看到崇山峻岭之上的蜿蜒如长蛇的长城。

张献忠举着望远镜,口中喃喃道:“往西边没多远就是古北口,那边山岭更高,地势更险,长城是戚大帅在任时重修过的,古北口有三道瓮城,东边不远是将军楼,从口子进去往南直插就是京城方向,往东是金山岭,大潘口,司马台,望京楼,地势险要,山峦如聚,到处都是大山,而且十分险峻,长城沿山而建,到处是敌台与藏兵楼,这里的长城都是嘉靖年间重修过,夯土包砖,雄伟异常,非别处可比。”

中队长笑道:“黄虎你说你识不得几个字,现在听你说话,哪象不识字的样子?”

张献忠先是愕然,接着一拍腿,笑道:“还真是,咱自己都不知不觉就能说话这么有条理有文采了。”

“文采个屁,给个梯子你就上房。”中队长拿着望远镜看过去,关门外的一幕正好看的清清楚楚。

“关门已经闭上了。”张献忠道:“瓮城,关门,城楼,最少有两三千人,沿另外几个城楼都有兵马驻守,北虏凭硬攻是毫无机会了,听说从蓟镇到宣大都戒严了。说来好笑,咱们一直只出三分力打的北虏,在朝廷那里却是如临大敌……强弱之势很明显了啊。”

中队长笑道:“你他娘的一个军士,分析起大势来倒是头头是道的。”

“打还是不打?”张献忠道:“咱们距离四百步左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不过以咱们的火炮射程,打了也是白打。要靠近到三百步内,我们在行军途中就暴露了,而且要从坡顶下到半坡,要是北虏冲过来,咱们可就狼狈了。”

队官皱眉道:“你有啥主意?”

张献忠道:“还是要用疑兵之计,我有个思量,说与你听听,成就成,不成咱就回去复命。”

……

交割银两的事情双方都尽可能想更快的完成,明军那边不算很愉快,而且总督那头还在等复命,蒙古人情绪也不是很好,巴不得早点拿着银子走人,点算清楚,拿了回执,明军一方开始回到城下等候,蒙古一方则是开始小心翼翼的将银箱往挽马身上捆扎。

十几万两银子,捆扎也需时间,双方都只能耐心等着。

在双方的身后是各自的后援,他们都并不紧张,但动作相对急迫。

这时所有人都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声。

借着日暮时的斜辉,所有人都看到了在山谷一侧的一个剪影。

一个商团军的士兵站在斜坡之上,身后是峰峦绵延不绝的群山,落日余辉照映在他的身后,这个战士一手叉腰,一手持号,开始吹响军号。

“商团军,是猎骑兵!”

“天哪,是那帮恶魔!”

察哈尔人虽然迟钝,对商团军的了解也远不及西边的蒙古各部那么深刻,但双方已经打了这么久,最少商团军有几个兵种,各兵种大体上是什么特征,这一点要是还没有了解,那察哈尔部上上下下不如都一头撞死算了。

对很多漠北的牧人来说,猎骑兵就是他们恐怖的记忆。相对于枪骑兵团在土默特部的表现,猎骑兵营的表现稳稳压过枪骑兵团一头。

红色的军袍之下是毫无顾忌的魔鬼,犀利的攻击与毫不留情的战斗风格,从每个部落经过的猎骑兵营就象是一阵飓风吹过,每个被猎骑兵营光顾过的部落都会留下最惨痛的回忆。

察哈尔人从听说到实际领教也并没有花费太久时间,只要被猎骑兵们攻击过的部落,其凄惨程度要远远超过商团军其余几个兵种,已经到了令察哈尔人闻之心惊,见之而丧胆的地步了。

前来领银子的蒙古人和他们的大队是脱节的,一百多个银箱已经大半装在挽马上,但骑手都没有就位,大半的北虏呈半圆形对着关门和出关送银子的明军,虽然不惧明军反悔,但还是要以防万一。

牧民们正在搬抬着银箱,看到穿着大红军袍的号手出现在山坡顶上时,所有的牧人都呆住了,他们情不自禁的停止了动作,两眼圆睁,目瞪口呆的看向山坡。

坡顶之后还有高坡,一座座山峰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太阳开始向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大红军服的军人身上,仿佛是一座神圣无名的雕像。

蜿蜒的长城在红袍军人身后错落的山峰之上,好象亘古以来,就是由这个红袍军人在守护一样。

随着军号声响,几面军旗缓慢而坚定的出现在坡后。

掌旗者又是标准的猎骑兵营的大红军袍,山风很大,将军袍吹的向后飘荡着,映衬的骑士显得英武异常。

“真是他们!”

这一下连脑毛大等北虏高层也是震惊异常。

他们完全想象不到,这些猎骑兵是怎么穿过崇山峻岭,怎么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察哈尔部落,从千军万马之中,突袭至此?

明军将士则是震骇异常,他们不知道是何人安排的军队在这样的深山之中,峻岭之上,又不知道是谁安排他们摆出这种突袭的状态出来?

朝廷给银子,蓟辽总督一心等着北虏拿银子之后撤回草原深处的回报,辽东经略孙阁老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察哈尔部西迁并无办法,甚至根本毫无关注……历史上就是如此,在察哈尔西迁乃至攻打大同的这一段时间内,大明的边境官员漠不关心,只留下几段关于是否拿粮食出来接济穷困交加的蒙古人的争论记录……从天启年间,草原上的灾情就特别严重了,从东边的察哈尔人到西边的土默特人都是一样,长期的干旱无雨和冰冻灾害使草原上的板升地颗粒无收,牧场大面积枯萎,牧畜大规模的死亡,蒙古人缺粮的情形变得十分严重,到崇祯年间几乎是冻饿交加,从天启到崇祯年间,除了林丹汗要求原本赐给土默特顺义王的市赏之外,东部到西部的各部蒙古部落都曾经请求大明赐粮或是重开马市,蒙古人愿意以贸易的办法来换粮。

结果数任边境主官都无法决断,朝廷也是争执不下。

给粮就是收买蒙古部落,使其不与后金合作,而又有因粮资敌之弊。

万一给了粮食,蒙古人还是选择与后金站在一边,那大明朝廷不是当了冤孙,不仅要吃眼前亏,还要为后世之讥,成为万年流传的笑话?

而坚持不给,就直接肯定的将蒙古各部推到后金一边了,原本各部就在后金的胁迫下与之盟誓,只是可能有真心有虚情有假意,如果大明这边态度冷酷绝情,这帮北虏又不敢自己抢,又哭求到,那就只能跟着后金一起对大明用强了。

这是军事帐也是政治帐,但大明朝廷和边疆大吏没有一个算明白的,到死都是一笔糊涂帐。

这样的军政大员,怎么可能会当真理解商团军是什么样的存在,又能清楚的知道商团军的各个兵种的特点与着装,又会叫部下们明白草原上已经真正有了新的势力,与以往的北虏绝然不同,出身于大明,而实际上又与大明朝廷毫无关系可言?

剪影般的几个擎旗手身后,大片的烟尘泛起,然后是一整队的红袍骑兵出现在山坡顶部,每人都是手持长铳,有几个军官手持闪亮的马刀,所有骑兵将士都将手中火铳或马刀指向眼前数百步外山坡之下。

所有的蒙古人都感觉到了威胁,牧民开始乱跑,甲兵们也混乱不堪,今日他们出动了千余人左右,大部份人留在里许外,原本是为了叫出关明军安心,现在反而象是害惨了自己。

十几门火炮又被推向前方,在众目睽睽之下,火炮从两翼开始飞速推下山坡,到了半山腰附近时,红袍骑兵也开始慢慢涌下山坡,在其身后,仍然是有大片的烟尘。

在所有人的目视之下,炮手开始固定临时的炮位……这事也很简单,小样佛郎机重一百五十余斤,用几个随行携带的沙袋就能固定。

虎蹲炮才三十六斤,商团军的虎蹲炮以腹长加掴,可以多装火药扩大威力,以前爪固定炮位,相当的方便快捷。

以往明军的火炮无掴,而且腹短,打放药子软弱无力,后戚继光改良火炮身管,加长炮腹,其实也就是可以有更大的冲击力,加固炮身,加上炮掴,可以承受更多的装药,加装前爪,可以迅速固定炮位,数十门虎蹲炮集中一起发炮,可以对步兵为主的倭寇进行大范围的火力压制和打击,堪称利器。

到了北方,地广人稀,对手全部是以骑兵为主的北虏,战场广袤,骑兵移动极快,飘忽不定,小炮用处不大,而且工部造的火炮质量越来越差,现在蓟镇明军编制五百人一门虎蹲炮,真是屁用不顶了。

猎骑兵却是每个中队就有四门虎蹲炮加两门佛郎机,加上营本部增配的七门佛郎机,十几门火炮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开,炮手开始上引药装填……(83中文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