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台糖

大明1617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台糖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7:32 来源:笔趣阁

孙敬亭道:“学问未必都从书中来,但最好是把有用的经验编著成书,这样走了一群教官,留下一批书本,有经验的人再带着学,不必事事受制于人。”

孙敬亭向常威道:“文澜向我提起过,俄罗斯人是我们现在的有力臂助。在北方,我们三年内可以把贸易额做过两千万,和记占一半多,北地的大商人分剩下的份额。一年光是税钱我们就能收入近百万,还不算贸易的利润。这很要紧。不过贸易是双方互惠互利,我们给他们的货物,他们赚的更多。估计在未来,和我们的贸易会占俄罗斯整个国家财赋收入相当重要的地位……”

常威插嘴道:“俄罗斯这么穷,和我们的贸易就能占重要的收入?”

“不可这么说。”孙敬亭严肃的道:“我大明要是如西夷那般重海外贸易,国家也就不会穷成这样了。现在如何,国家拼命搜刮百姓,对海贸始终未能如别国那般重视,其实就是南宋之时,朝廷岁入海贸收益最少占三成,到了我大明反而退步了,这算是蒙元之害,可为嗟叹。”

常威点头道:“绝不可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尊大,刚刚我就有些狂妄了。”

孙敬亭满脸欣慰的道:“可畏你真是举一反三,令我感觉自己真是老了。”

“年未满四十啊孝征兄。”常威讥笑他道:“这也敢言老?”

孙敬亭哈哈一笑,接着刚刚的话头说道:“俄罗斯人和我们的贸易是平等的,杰日涅夫这一帮子人,说是当初是我们与俄罗斯开通贸易的筹码和条件,但毕竟我们是有求于他们。这一次不来,我还不知道海上有这么多门道,既然来了我就明白了,单说帆索,船上的那些绳子密如蛛丝,偏偏还各有用处,要掌握最少得几年时间,现在我们自己的人能掌握的还是不多,所以这就叫所谓的受制于人……”

这时从不远处的水师学堂有学员跑步经过,都是四人一排的纵队,喊着口号在操场上跑圈……自从离开李庄,孙敬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了,他很专注的看了一会儿,眼睛里透露出复杂的神采。最近两年象做梦一样,从灵丘到李庄并没有什么不适,相隔很近,隔一阵就能回灵丘一趟,这两年却是先到青城,又从青城到漠北,四处跑,几乎没有安身的时候,结果现在还到了台湾,距离大同好几千里,思乡也不得归……就算是在青城一带,距离大同很近也是不能回乡了,现在和记的高层很受大明朝廷的注意,除非是微服潜回,不然的话还是不要自寻麻烦的好,孙敬亭的性格是不可能接受微服潜越而回的,所以只能不回李庄和灵丘了,而今到了台湾这般远的地方,却看到和李庄灵丘一带差不多风格的兵营,一时间思乡念起,却是有些发呆了。

常威少年心性,这两年多也没有什么思乡之念,反正其父常进全经常派人送信来,也送一些家乡的食物过来,对一个青年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水师官兵是穿全蓝的衣袍?”孙敬亭看了一会,回过神来。

“是啊。”常威道:“水师官兵将佐皆着蓝袍,第四团选拔上舰的陆战人员则皆着红袍。”

“陆战人员都是铳手否?”

“大都是铳手,也有战兵备战跳帮。”常威道:“现在火铳几乎全上有刺刀,远战发铳,近战用刺刀,贴身肉搏了,铳手也带得有短刀,平时铳手也训练海上的贴身肉搏战,海上交战又没有办法摆方阵,所以就没有派长枪兵上船,刀牌手的用处也不是很大,只为跳帮战所用就够了。另外,刀牌手对山地土著也很管用。”

孙敬亭闻言了然,台湾的地形是中间隆起,两侧平缓,精华地带都是沿海的平原区域,台南这边往往里深处就越是绵延不断的大山,就算几百年后台湾发展的很好了,山区里的山民收入和生活水准还是不高的,修一条贯穿全岛的公路都是要翻越绵延不绝的大山,费十年之功动用十几万人的人力,花费了巨资,现在这个年头,就算是和记或是大明朝廷都是想也别想,倾天下之力也不可能……和记现在在台南一带已经开荒甚广,和山民的接触不可避免的增多,张续文数次入山,都是带兵护卫,沿山脉地带山民都是结社团居,要打仗得翻山越岭,方阵不易摆,海岛台风天雨天特别多,火铳也不是很好用,况且有些崎岖的地方,火铳都摆不开,如果没有阵线,火铳在此时的威力也不比弓箭强太多,所以最好用的还是披轻甲持盾牌的战兵,一小队战兵摆开阵列,几百土人也不是对手啊。

马车一直向前行驶着,前头是一个中队的骑兵充当护卫,都是龙骑兵,戴着明盔,身上穿着亮闪闪的胸甲,马匹小跳跑着,骑兵们的阵列保持的相当齐整,在这沿河边的道路上相当的显眼。

四周已经是农田区了,一个屯堡孤零零的在大片的几千亩的农田正中,孙敬亭知道这是屯堡区,用三丈多高的院墙围着,有射孔和望楼,还有小型火器,屯民都是农民,有淘汰下来的旧兵器和旧式火铳使用……草原上这样的屯堡很多,一堡住百来户人,可以开垦五千亩左右的农田,根据安排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可以挖鱼塘养鱼,放养鸭子,养鸡,猪,牛羊,马匹,一个屯堡的生物链条是相对完整的,在台湾这样的地方可以好几个屯堡配合,比如某屯堡离河近些,放鸭养鱼就多些,有的则是近植木繁盛的山地,可以多放养一些牛羊……这都是可以互补的……

农田里农民不多,现在是盛夏,距离水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在一些旱地是番薯田,已经收获过了,还有玉米,也是要过一个多月才成熟……

屯堡外有一些农兵在操练,盛夏酷暑之时,他们尽可能的在林荫处操练,比起刚刚在大太阳底下跑步练体能的水师战兵要轻松许多,就算如此,他们比九边的战兵操练起来都要辛苦和正规的多。

孙敬亭还看到一些土人蛮夷,他们在一些辅兵的看守下做运输的活计,用板车拉送着着一些物资往仓储区那边赶过去。

“断发纹身。”孙敬亭道:“南边的蛮夷和北虏,东虏都有不同啊。”

“其实都差不多。”常威带一点藐视的道:“无非是折腾自己的身体发肤,断发,纹身,还有穿鼻一类,我华夏才有礼仪之大,章服之美……”

孙敬亭轻轻点头,极表赞同。

在十几个屯堡好几万亩农田的中心地带,就是占地近五里多的基地区,近四丈高的院墙很厚实,几同城墙,四角到处都是望楼和箭塔,墙边都留有大量的射孔,也可以由铳手踩踏到院墙高处,拒墙而射……墙内则是大量的房舍,一眼看过去密密麻麻。

常威解释道:“官舍,校舍,将士吏员还有家属的居处都在其中,也有酒楼杂货店一类,方便内外人员购物。以前,颜思齐还在时,经常有他们的人和对面福建过来的人来贸易买东西,也是我们立足之初时赚钱贴补自己的权宜之计。现在,外来的商人减少了七成以上,还好我们自己也是家大业大,这些店铺商行不怕没有生意可做。”

孙敬亭点头表示理解,荷兰人的封锁之下,那些中小商人和渔民是不会过来了,不过和记已经有近六万人在岛上,内部已经形成了小的经济圈,可以自行周转。

郑成功在几十年后经营台湾十来年,也不过只有十几二十万人,可能再过几年和记在岛上就有过十万人,已经勉强可视为内地一县的人口规模了。

马车一路驶近基地区,孙敬亭这时指着一大片农田道:“那不是玉米,也不是高粱,是否是甘蔗?”

“正是。”常威含笑道:“今年已经将甘蔗田扩充到万亩以上,明年争取十万亩以上。”

“数量还是少啊。”孙敬亭道:“人力不妨用的再多一些,不足的人力叫宽甸那边设法解决。我们希望甘蔗田能在三年内到达三十万亩以上……这就需要加快脚步了。”

“日本那边也是这么希望的。”常威皱眉道:“那就只能再快些了。”

平户李家早就催促台湾这边赶紧产糖了……甘蔗原本就是福建种植的强项,不过福建多山,平原地带种粮食还不够吃,能种的甘蔗地并不多,产的糖质量好数量在南方各省也多,但多半是自己就消化了,只有极少数能外销。而日本人嗜糖可比大明这边厉害的多。

而日本此时的购买力比国内也要强的多,荷兰人要抢的对日商道也是因为对日贸易的利润极大……李国助知道和记有大规模种植甘蔗榨粮的打算后,也是和日本的大商人通了气,日本人希望能进口大量的白糖,他们有钱,又是相当的嗜粮,在郑氏父子没有击败荷兰人之前,荷兰人在台湾殖民地开始鼓励种植甘蔗榨糖,每年出口到日本最少百万斤,多则数百万斤之多,台糖之名从明末开始就名扬天下了。甲午之后,日本人占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把几千个大小榨糖作坊给兼并了,成立台糖公司,员工就有好几万人,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最大利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