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无事

大明1617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无事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7:32 来源:笔趣阁

宁锦之战,天启确实认真过问过几回,不过也是和别的事一样,放在心里是放在心里,也感觉要紧,但既然有魏忠贤操持,皇帝也没有太把事情放在心上。

但魏忠贤这么一说,天启记得自己曾经叮嘱和再三强调过辽西的事要紧,而袁崇焕的依城而战,两城互为犄角的战略也是天启皇帝亲自定下来的大略方针,这么一想的话,说是圣心裁决也并不为过。

皇帝高兴起来了,这是难得的好消息,辽西的战局牵扯很大,很多人都相当的关注和悬心。因为尽管有袁崇焕的坐镇,谁也不知道事情的走向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要是明军也如沈阳和辽阳之役那样惨败,六万大军全灭,锦州和宁远失陷,那可就是天崩地裂的大祸!

一念及此,皇帝也很高兴,随口道:“左右无事,今日去游西苑,吾要乘船看景。”

皇帝在西苑的海子里有御舟,都是较大的船只,如放大版的画舫,海子水面平静,波澜不兴,夏秋两季,皇帝经常御驾至西苑,游历观光,有时候也会召见内监或大臣,赐下酒宴……崇祯就很喜欢在平台见大臣说事,偶尔也会放大臣进西苑游玩,也就在平台一带赐酒宴。

平台就是后世的紫光阁,崇祯年间景致犹为上佳,阁甚高敞,树阴池影,葱翠万状,是难得的盛景,也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听说皇帝要驾临西苑,很可能要宴请群臣,在场的太监们都摆出了凑趣的神情,一个司礼太监当场表示,如果皇帝要宴客,所有的费用都由他来报销。

天启笑骂道:“宣大那边缺银子,你给报销了吧。”

众人都笑着低下头去,事涉几十万两,可不是说着玩笑的小事。

魏忠贤怀里其实还藏着另一份奏疏,是三边总督杨鹤送过来叫苦的请饷请钱粮的奏疏,三边那里已经不受重视,套部完了,土默特也完了,和记的主力在科尔沁到蓟镇和宣大一带展开,哪还有三边什么事?

三边总督麾下千里防线,二十多万将士,能紧急动员出动的只有几千人,这并非夺张,要知道甘肃一些地方的驻军,朝廷已经三十多个月没发过一文钱的折色银,其困窘若此,没有军饷,这些士兵根本就不可能上阵打仗!

杨鹤东拼西凑,也不敢太耽搁时间,谁知道白水河岸边流贼会不会越聚越多,会不会再打下更多的县城乃至州府?边军的力量多半是放在沿边的要紧地方,比如榆林城和甘州,肃州,象陕北的一些县城根本没有守兵,几千上万的流贼一来,就算是有几百守兵又能怎样?一声呼啸怕就是要吓跑一多半,这仗根本没有办法打。

万一流贼啸聚成团,弄成几万人的规模,这事情就大了,要是再打破延安府一类的府城,杨鹤就非得请辞,甚至很可能被朝廷重重的惩处!

怀着担忧和各种复杂的心思,杨鹤督促着一个参将和两个游击将军,带着他们人数不多的内丁和营兵,凑起了四五千人规模的队伍,开始往着白水县王二等人聚集的地方杀过去。

而此战犹为不顺,战事之初官兵打的还算顺,派出哨骑和架梁马在四周剿杀那些零散的流贼,后来大军在白水河畔列阵,双方人数差不多,边军的几个将领以为必胜,放松大意了些,就在他们列阵时,一群流贼从中间猛向前冲,开始时也就几百人的规模,后来人越冲越多,其异常悍勇,武器也好,如快刀切肉般的将官兵混乱的前阵冲开,这一下所有的流贼都嗷嗷叫着往官兵队里冲,营兵们哪里经的住这般冲击,几千人大溃,前队后卷,把自己的中军两翼都冲散了,连将领的内丁都没有办法压住逃散的阵列……这一下就全毁了,王二带着部下追了二十多里地,一路上全是跪下请降的边军将士,死的人也不少,所谓尸伏十余里,最少死了过千人。地上全是丢弃的军旗和武器,不少穿着绵甲的内丁和营兵中的刀牌手丢掉盾牌,解掉铠甲丢在地上,就算这样也逃不脱临头一刀……双方都是步兵,只有将领和少量的内丁骑马,这一仗打完之后,官兵损折了三分之二,还死了一个都司,一个守备,千、把总或死或俘,损失了十来个。

只有几个最高层的将领在乱兵中逃了出来,这当然得力于他们都有强悍的内丁保护。不过人回来了,罪责可逃不过,杨鹤已经将他们免官关押,并且请朝廷处置。其实三边总督也有尚方剑,这几个家伙要是杨鹤心狠,直接斩了朝廷也不会说二话,只是老杨鹤绝不会动用这样的权力,反正人已经关了,朝廷肯定也饶不过这几个家伙。

现在可是天启年间,朝廷法度犹存,网罗甚密。除非能到张瀚这样能够自立的程度,否则谁能过逃的过这一张大网?

魏忠贤不关民这几个将领的下场……就算全宰了也和他没有关系,这几个穷鬼也没有银子到他魏公公手里来买一条活路。他关心的就是这样的消息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报给皇帝知道……除了王二打败官兵,开始流窜之外,在陕北又起来了两股流民起兵的消息,一个叫不沾泥,一个叫王嘉胤,都是各自啸聚了好几千人。

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说明陕北已经成了一个大火药桶!

连年的天灾和**迭加,陕北的百姓已经到了无可容忍的地步。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能承受很多苦难,不管是常年的不得温饱,还是妻离子散般的灾害,只要多数人能忍下来,大家就都愿意忍受。

苦难是一把钝刀,慢慢的磨去人们的尊严和自信,也磨掉了他们的血性。

但当这把刀无休无止,一直要将所有人都磨死的时候,当人们失掉了最后的一丝希望的时候,中国的农民又能在瞬间转化过来,他们将不再忍受,哪怕一丝一毫的苦难都不愿再承受。他们会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针对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皇权,是天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放眼整个世界,喊出这样话语的也就是华夏的汉人!在欧洲,贵族哪怕十恶不赦,封地的领民也没有办法反抗,只能忍受。而日本的农民能承受比中国农民高几倍的赋税,还得跟在武士屁股后头当炮灰。他们能整年的不吃肉,不吃精粮,只吃杂粮,把有限的好东西贡献给贵族。一个成年的日本男子,从出生到死去,没吃过一口猪肉的大有人在。

他们如绵羊般的温驯,绝不会的反抗的意志和决心,因为他们的文明传承中就没有反抗这种基因,士农工商,能左右国家发展和改变的,只有士,还有那些大商人,普通的工匠和农民,就是最下等的阶层,哪怕被欺凌到死,也绝对不能反抗。

下克上,也是武士的差事,和最底层的农民无关。

而华夏则自古不同,春秋时就有很多巨盗,其实也就是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到秦汉之际,先是陈胜吴广,再就是赤眉黄巾,农民起义在华夏就没有断绝过。

这种反抗带来一次次的王朝更迭,缓解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土地兼并和压力,就象是阀门,到了一定时间就得打开一次。

明末时的情形和以前的王朝更迭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大明不是纯粹的内部原因,还有相当部份的外来因素左右着历史的发展。

魏忠贤怀里的奏疏就象是一块热炭团,原本天就热,他感觉胸口都在发烫。

这事儿叫皇帝知道了,定然是严厉的斥责,甚至皇帝会大为愤怒。

有宁锦大捷的功劳兜底,魏忠贤倒是不担心皇帝会对他失去信任,可是近来有好几件事情魏忠贤没有办好,在皇帝心里已经失了分,若是将陕北的事也报上去,怕是皇帝的心思真会有变化……

现在各处的督抚只要有了好事,定然都是要把魏忠贤带上。什么厂臣运筹帷幄,智算千里,厂臣督促严厉,臣下效命……反正有了功劳全部都要算在厂臣头上。哪怕是袁崇焕也是一样,刚打赢了宁锦之役,不就是把庙算大功算到了厂臣魏忠贤头上吗?

功劳全是魏忠贤的,有了过失,皇帝会怎么想呢?

怀着异样的心思,魏忠贤心里相当的别扭,他也要考虑怎么对付陕北的流贼,几股流贼已经有好几万人,甘肃镇和榆林镇,还有陕西镇,都要动员起来,分别出动官兵去追剿。

此时的魏忠贤虽然对流贼重视,但还没有完全从懵懂中醒过来,他当然还不知道,这帮子不起眼的流贼带出了更多有野心和有能耐的强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已经在路上,并且很快会汇集在一起。

魏忠贤此时此刻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诺大的明朝就是被这么一群不起眼的流贼给推翻,而不仅仅是他藏在怀里的“麻烦”。是终结于眼前不怎么起眼,只是被他视为麻烦的农民起义之上。

由于藏着心事,魏忠贤只得向皇帝告辞,天启也不以为意,说道:“魏大伴就去忙国事去吧,诸般事情都要你操持,还是太辛苦了些。”

皇帝指指眼前一盘冰镇过的葡萄,笑道:“这个赐给大伴。”

东西平常,难得的是情意,魏忠贤满头大汗的接过银盘,诚心正意的道:“皇爷放心,奴婢在外一定好生办差事,终要叫大明恢复成清平世界。”

“能得清平最好啊。”天启感念于魏忠贤的诚心,由衷的感慨道:“祖宗年间吾还年少,不过天下无事,每日奏章都少,各处都海晏河清,祖宗无事,每日在宫中看杂戏,听评书,夏天游西苑,冬日看滑冰,到了元宵时,宫中的灯山快要比皇极殿还要高,唉呀,当时吾还年少,和信王一起观灯,那个场面,再难看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