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第三百五十七章 补课

大明1617 第三百五十七章 补课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9:05:08 来源:笔趣阁

cpa300_4(); 刘国缙不动声色的道:“你说说具体的总数,还有细帐是不是都对好了?”

“细帐都对好了,就算户部的帐花子查也不会有错漏。看

“这个我们明白。”姚宗文道:“老李你继续说。”

“京运,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二百一十七两。”李国宾清清喉咙,大声道:“广宁,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二两。宁远镇,一百七十二万八千九百七十五两。蓟镇,二十四万两。密云,二十六万一千二百四十四两。永平,十七万八千八百三十一两。天津仓,九万九千五百四十四两,通粮厅,六千六百一十八两,京运折色运过银,四千零七十三两。第二大项,海运,共六十二万九千八百二十四两。召买,四万五千两。动用杂项及兑发京边共开销省直银,八十万八千二百四十两。总计:五百一十三万五千一百八十一两。”

李国宾说话时,李平胡的喉咙滚动,眼中似乎有银光闪烁着。

刘国缙莫名微笑,时不时的从容抚须,姚宗文也有点掌不住的模样,不过他比李平胡要沉稳很多,姚宗文的募兵之事已经定局,他很快要赴辽东做这事,预计募集二万人左右,朝廷批给他二十万两银,这笔银现在还没有着落,估计是从广宁蓟镇密云永平各镇的拨银中各扣几万两来凑,朝廷对姚宗文的募辽东守辽土特别有兴趣,批银子也很大方,姚宗文打算拿出几万来分给辽镇上下,自己落个十来万,拿出一两万来募几千人撑撑场面,待几个月或半年后再把人解散了事。

“老李,”刘国缙道:“户部预算案收入部,说说看。”

“好。”李国宾揉揉眉心,说道:“诸省府州县田亩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五十三两,杂项,九十六万八千八百五十三两,盐课,九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五两,关税,二十七万一千两,额外杂项,六十四万零七十八两。其中,生员优免四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三两,督抚军饷巡按公费十五万零六百两,南京户部事例银二万两,南京工部芦课银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五两,赣州府河桥税一万八千两,南京五城典税银二千二百一十两……共计,八百三十八万二千六百九十四两正。”

“好,好,好。”

刘国缙连说数声好,在座几人都是红光满面。

姚宗文笑道:“国家岁入大增,纵有辽事用银亦可支应的过来,甚好,看谁还说我们东林党不擅理财,不能治国,只会纸上谈兵。”

刘国缙道:“日后辽饷开支浩繁,可能还要增赋,不过,那也是以后的事了,暂且这几年内,光是这收入也足够了。”

这算预算案是天启二年,比起万历早年二百万左右的收入增长了六百余万一年,这其中最大的增收当然是田赋增收,然后就是杂项增收,也就是商税征收的力度和幅度都增大了很多。

天启年间的征税力度确实很大,民间的压力也很大,这导致在崇祯早年时放缓征收,减免了不少赋税,后来成为东林党的罪状之一。

其实从天启到崇祯年间,征收杂税和商税贴补国用是朝野的共识,魏忠贤没有后人说的那样有能耐和伟大,征税力度加大是东林党在天启四年之前就开始了,天启四年后魏忠贤维持了高额税赋的同时也加大了浪费,中枢开支巨大,光是修陵和给自己修生祠就浪费了太多钱财,到崇祯早期不得不减赋,但后来农民起义加女真两边夹击,崇祯不得已又多次加赋,不仅是田赋增加,其实商税杂项收入到崇祯四年和天启年间已经相差不多,只有细微的差别,不过明朝对地方的管控失调,关税收入始终有限,大量的好处落在勋贵太监和文官加富商手里,并没有把东南的富裕利用起来,可惜可叹。

“这事不是定局。”刘国缙道:“老李,你们要千万保密。”

“这是自然。”李国宾肃容道:“这是何等大事,我岂敢出去胡说八道?”

“很好。”刘国缙满意地道:“日后你有事再来,老夫帮的上的,总会设法相助。”

“多谢老大人。”李国宾两手搭起来,长揖下去。

……

李国宾回家后已经是过了二更,墙角的自鸣钟快指向十一点,他洗了洗脚就匆忙睡下,感觉精神上无比疲惫。

这一觉却没有睡好,一直发梦,清晨时李国宾醒了过来,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昨天的事。

李国宾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出身也很富裕,不贵,但富。但自小他就见过很多穷人,京师里穷人很多,一个一百五十万人口左右的大都市,在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独一份,这个城市里当然有无数的富贵人,最富贵的住在紫禁城里,然后是东城西城住着勋贵和官员们,也有富人依坊而居,再下来就是住北城或南城的平民,再下来就是那些最底层的贫民,他们多半是店铺的伙计,城南的农民,卖力气活的,帮闲打杂的,这些人很少有储蓄,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好歹会有一个家,一家老小团在一起过活。最惨的就是那些经常跑到京城来的流民,天下很大,不过流民多半来自北方,遇到北虏入侵的兵灾,地震,旱灾,水涝,北方各处一遇到灾害,京城里就会有大股的流民,拖家带口,有老有小,李国宾有一次看到一家人挤在屋檐下,冬天时天空落着小雨,屋檐下的青石板都湿漉漉的,这家人挤在一起瑟瑟发抖,但后来他们就走了,天时又好了,他们又回家种地去了。

当时李国宾问过他们赋税,还好国赋不重,不过白榜加征重,官府如狼,衙役如虎,一年到头也落不下什么银。

李国宾曾经走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百姓,看着他们黝黑的面孔和在田亩里辛苦劳作的模样,也见过冬天拿着棉袄在当铺质当的汉子,因为家里的小儿生病,只得把自己唯一的厚衣服拿出来典当。

正是这些人组成了庞大的皇朝,李国宾以前对大明没有什么想法,最多这几年感觉大明的国运不怎么好,老是有灾害,还有东虏闹事,真是可恨,另外便是官员可恶,压迫商人百姓,很少有实心为国事操劳的。

这些念头只是以前隐隐想过,现在李国宾却是觉得,这个大明感觉很不对劲,真的很不对劲。

李国宾没有想太深,王发祥的到来打断了他。

“这事确实是办差了。”听完王发祥的话后,李国宾神色也很紧张,他道:“这么说这个汪文言是谋主一样的人物,论起来比普通的东林党官员还要值得重视。也怪我们,消息不够灵通。”

王发祥苦笑道:“京师官场实在太过复杂,我已经下了足够多的功夫,不过象这样的最高层级的密情,实在不是普通人能打听出来的。”

李国宾忙道:“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其实咱们在京师活动,如果不是你的消息来源,我们还要碰壁更多次。用张大人的话来说,这是补课,谁叫咱们在京师根基太浅呢。”

王发祥道:“日后还是要在官员中多下些功夫,高层的东西普通人打探不出来。”

李国宾深深点头,他家以前走的是勋贵的路子来和商人之间做买卖,算是高级掮客的路子,和文官打的交道太少,现在他才感觉到,在大明真正掌事的还是文官,特别是得了势的成党结派的文官。

“我又备了一千两黄金。”王发祥苦着脸,这一千两是额外支出,又要的急,金银价是一比十一,他感觉被坑了,而且报帐也麻烦,侍从司帐务局的人可没那么好打交道。

“既然要送当然送足。”李国宾道:“这事我会帮你对上说明。”

……

李国宾和王发祥还是坐着一辆车,汪文言也住在西城,宅邸十分显眼,门前光是门子就站着十好几个,一群人坐在懒凳上说闲话聊天,半条街都叫这些人堵住了。

在停车时李国宾道:“这人听说原本是刑部的小吏,现在也没有什么身份,但家里如此张扬模样,看样子性情不会很好。”

“我们是送礼的,”王发祥神色还算轻松,笑道:“伸手不打笑脸人嘛。”

李国宾心里还是有些担忧,他和王发祥递了帖子,当然还奉上礼单,然后两人站在门前等候。汪府的门子们都在打量这两人,李国宾落落大方,王发祥也有一种独特气质,虽是不是官员,一众门子倒也并不敢小视他们。

过了一刻钟之后,之前报信的过来相请,汪文言在客厅候见。

两人都来过一次,这一回不必拿着手本,到了客厅,见汪文言端坐不动,李国宾心里咯噔一下,知道事情有些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