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1617 > 正文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新道

大明1617 正文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新道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9:05:08 来源:笔趣阁

青城的城门口已经站了大票的人,这一次张瀚出去时间太久,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外奔波,回程的时候草原上又是持续不断的坏天气,到处都是齐膝深的积雪。

除了有养护的几条大官道外,草原上别的地方只有邮传系统还在正常进行,其余的军政事务和商业行为基本上也是停止了。

青城往新平堡和张家口,还有往尚义堡,小黑河堡,旧中都,安固里淖还有库伦,买卖城都有大型的官道连接起来,还有一些细微细管一样的小型道路,这些官道当然也会被积雪覆盖,但有辎兵沿着大道养护,不停的晒盐化雪,或是用长长的推杆把过深的积雪不停的推开,在过万辎兵的养护下,才能勉强保持各地主官道和次官道的畅通。

不然的话那些永平府的商人想在年前赶回去,完全就是做梦。

就算是几百年后,大雪封路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在后世那样的条件都会有整条公路国道被积雪覆盖的情形发生,何况现在还是更冷和条件更简陋的明末时期。

和记光是在这些道路上做的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神迹,令人啧啧赞叹,为之惊奇。

由于此行的时间太长和艰苦程度过高,青城里的人够格出来迎接的几乎都是全出来了。

两个最高等级的政事官,加上一大群的军官首脑,驻军中近卫第一师的指挥王一魁,加上团指挥朵儿等人肩膀上银星闪烁,看到张瀚的身影之后,官吏们长拜而揖,军人们则是挺直腰板和胸膛,向着张瀚行着庄重的军礼。

“诸位辛苦,何必搞这一套虚文。”张瀚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满脸笑容,说话也是相当的谦虚温和,只是沙哑的嗓音和削瘦的身材,还有过于苍白的脸膛,都是显示出这一次长途远行的辛苦。

这很叫人为之动容,甚至有一些由衷的感动。

“历朝历代的创业者,”李慎明说道:“恐怕没有比文澜你再辛苦的了。”

“因为我不是普通的开创者啊。”张瀚笑嘻嘻的道:“我的理想和志愿,是要开创一个与此前历代王朝所不同的新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商人的时代,最少,是有商人内涵的一个新时代。重契约,重效率,不尚虚文,或者说,以法度,效率,契约,重商精神和开拓精神为主的新时代,孝义仁德,是我华夏立国之本,应该还是深入人心,但不能以其为治国的基石了。道德可以用来约束人的内心,是一种自我的力量,指望自我道德约束来治国只能是缘木求鱼,非得改变不可了。”

李慎明和孙敬亭,孔敏行几人对视一眼,都有些小小的震惊。

李慎明笑道:“看来这一次文澜是真的辛苦了,这一番是有感而发,还是处心积虑深思后的结果?”

“当然是深思后的结果。”张瀚理所当然的道:“几千里来回,万里之远,在白天走路的时候我会看着一成不变的雪景,头脑里开始思索很多东西。一直以来我都在考虑,为什么现在的大明不行了,按那些儒生的泥古不化的说法就推到皇帝不施仁德以应天命的借口上。好象当今之世,孝宗皇帝这样的圣君在位,就不会有饥荒和边患,也不会有灾异天变一样。时世变了,老办法当然行不通。继续在旧日的学说里打滚,最终绝不会得到好的结果。一直以来,和记其实就是按我所说的这么做,但并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持。从此之后,我想我们应该召集一批人,就我刚刚的想法梳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出来。”

“文澜啊文澜。”孔敏行眼神中有遏制不住的震惊之色,他道:“你的决心怕不止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度,还要有完全崭新的‘道’,如果大明亡了,就不是亡国,是亡天下啊。”

四周是随行的卫兵,把身份不够的人隔开了,所以大家说这样的大逆不道的话也很自然,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甚至连最轻微的抵触心理也没有了。

这些大明体系内出来的儒生,受过最纯正的儒家教育。如果是在五年前有人当面说这样的话,孔敏行怕是会掉头就走,绝不会多说半个字。

而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所有人都明白,大明和纯儒们的那一套不行了,大明越来越弱,已经有明显的亡国迹象,只是当今天子的治国之道还算老练,没有使国势更加恶化下去,维持了脆弱的平衡。

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是灾难性的后果,相比之下,和记这里却是蒸蒸日上,一个商行的财力和军力都能力敌一国,且行政能力更远非正经的朝廷可比,各方各面,每一处的细节都超过了大明朝廷。

这种事实在眼前,由不得孔敏行和孙敬亭这样有举人功名的读书人都在深思其中的原由何在。

张瀚说的这些,怕便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了。

“此事先不细谈了。”张瀚一脸疲惫,颇有些虚弱的道:“先让我回家洗个热水澡吧。”

……

“和记的人可是真敢说。”

虽然隔的远,永平商人们还是听到了一些,后来卫兵过来把他们赶的远了,这才没听到底下的话。

就算这样,也够这些人回味半天了。

一个商人摇头评价着,脑袋直晃,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

商人们可是没有文盲,不管是商人世家还是从学徒干起白手兴家的商人,一般来说都先学算和写,然后随着年龄渐长,总会为了好和士绅打交道而多读几本书。

到了中年,一般的儒学经典都有所涉猎,不至于连最基本的会话也很难办到。

听到张瀚的话,这些商人都是心情矛盾,既为张瀚说出来的治国之道感觉很新奇,也觉得很有鼓舞,另外又觉得张瀚这些话完全推翻了此前两千多年的治国基石,叫人感觉心头沉甸甸的,也有一种刀尖上跳舞的冒险感觉。

“张大人真的是天生圣人。”最终一个商人感慨道:“这些事只有他操持去吧,咱们安心做自己的生意,别的全是假的,自己赚着钱才是真的。”

“这倒是真的,我们还是做自己的事吧。”

“我打算拿拜帖去求见工商司的刘司官,你们看怎样?”

“甚好,就这么办吧。”

回到青城里的寓所之后,一群商人就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换上了,多半也就是方巾和五福袍,各人都在城中雇了小型的四轮马车,一辆车能坐七八个人,出门办事相当的方便。

一个吴姓商人在出门时回头看了看,对一个中年男子道:“老赵,你不是说在青城这边有亲戚,去找找看吧。”

姓赵的长随是吴姓商人在永平府出发前雇佣的,原因也是因为这姓赵的说在草原上有亲戚,这很难得,就把这人带过来了。

这人的底细也还清白,确实是永平府这边的人,吴姓商人盘问过后也就放心了。

赵贵抱一下拳,脸上有些尴尬的笑容,他道:“说起来是件丢人的事,没办法,寒家就舍妹一个女孩儿,家中老人还,心里着实惦记着。”

吴姓商人很理解的点点头,说道:“咱老百姓有啥法儿?遇到了就认倒霉呗,你去吧,不管怎样也算一家人了,也是侥幸,张大人现在一统蒙古,咱们来往方便了许多。换了五六年前,你想来探亲?走不到半道就被人掳去了。”

“可不是咋地。”赵贵诚心诚意的道:“张大人真是了不得。”

吴姓商人微笑着点点头,和同伴们一起上马车到工商司去了。

赵贵看着他们离开,深吸了几口气之后,缓解了过于紧张的情绪……刚刚他说话时看着镇定,其实嘴皮子都在颤抖,两手不得不假装抱拳作揖而紧紧捏在一起,不然的话他害怕两手会抖动的太厉害而被人发觉出异常。

赵贵是被李永芳挑中的……每个汉人包衣都可能被挑中,他被挑中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女真人向来重视谍报工作,早在扯起大旗反明之前就不知道往大明这边派了多少人过来。包括努儿哈赤自己本人都是一样,几次上京师朝贡,沿途都会很认真的观察各地的风土民情,人力物力和驻军的守备,训练情形。

在对明国情报工作停滞几年之后,努儿哈赤终于又下令李永芳再次大规模的派出细作前往明国各处,搜集各方面的各种情报,在天启六年的开始时,后金决意对明国再次大举用兵,在此之前,努儿哈赤希望能得到尽可能的详细一些的情报。

对后金方面来说,派出的细作是死是活根本无关紧要,一百人中有一个成功就是很合算的投入。

派出去的全部是汉人包衣,也有派往蒙古草原的蒙古细作,那属于极少的投入,而且没有什么风险。

在蒙古各部,只能打听到多次流转之后相当失真的消息,蒙古各部族的消息也不需要刻意去打听,女真人经常有使者到蒙古各部,在科尔沁各部有常驻的代表人物,有什么消息会第一时间就知道,派出细作并无必要。

更多的人是派往辽西,经过各种手段再渗入关内。

有人是往登莱去,再迂回山东往京城和蓟镇等地。

至于更远的南直隶,山西,陕西,这些地方是没有办法派细作的,毕竟辽东人最多到京师和蓟镇,宣府可能也有几个细作,但不会多,大同山西榆林等镇就不可能派出细作了,水土不服,风土人情一律不通,也没有说的出口的借口,编造不出叫人信服的来历,那样的话就不是派出细作,而是纯粹把人派出去送死了。

虽然后金政权对汉人的性命看的比牛羊还轻,但不代表他们愿意使自己看起来很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