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第十代的生涯 > 第一百六十七章 唐氏兄妹

第十代的生涯 第一百六十七章 唐氏兄妹

作者:光棍琉璃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16:29 来源:笔趣阁

元通二十五年,天下格局大有改变。

云国的精兵简政已基本完成,所留的三十七万兵马全是悍战老卒,军费与军粮的递减让云国内政建设更趋妥当,国库呈饱和充盈状态。

七月初六,武庆王君前奏对。

云皇宫,凌云殿。

香炉焚烟,落子棋盘。

“不下了!朕到底是老了,没那么多精力了。”白发苍苍的姬宣起身返回龙椅,皇帝这个位置是一把双刃剑,获得至高权力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云皇和武庆王是同年生人,相比看来蒙天白的鬓染微霜更显年轻。

“陛下正值壮年,何必忧虑。”蒙天白将黑白棋子一粒粒放入玉制棋笥中。

“哈!蒙弟何必自欺欺人呢?朱炎兴死了都快六年了,前年耿立佥也死了,朕怕是也……”

“陛下!”蒙天白制止了姬宣,虽然二人都心知肚明,但这种话还是最好不要说出口。

“蒙弟,你说朕算一个好皇帝吗?”姬宣现在经常会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这一生为国家殚精竭虑,只求落下一个万世美名。

“堪比文太祖,武世宗,乃云国当之无愧的中兴之君。”蒙天白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这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姬宣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是吗?还记得当年朕从父皇手中接过江山之时,云国土地不过六州,人口仅有一千余万,朕先诛权臣,后杀阉宦,开云国轻徭薄赋之先河,继而任用贤能之士,九出北境,从伏都一路打到了武庆城,灭了食月数百万人,一度将土地扩充为天下之首,治下百姓达到三千余万,这算是对得起祖宗了吧!”姬宣所述的功劳有不少是属于武庆王的,但姬宣是皇帝啊!在他在位时期所有的功绩都可以归结到他一人身上。

“陛下,您还有一件彪炳后世的大功呢!”

“哦!对!精兵简政,七年!整整花了七年的时光啊!这算是朕给太子最后一份保障吧!蒙弟,这七年你辛苦了,本应该将你放在沙场的最前线,却让你管起这无聊的军政。”姬宣心中觉得还是有些浪费,如果精兵简政有第二个人选,姬宣不会将武庆王放在这个职位上,因为他天生属于沙场。

“陛下,这你可就说错了。老臣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并不是灭食月,而且这七年的精兵简政,有了这份基石可以保障云国百年无忧。”蒙天白笑道。

“话虽如此说,但朕这七年似乎过于平淡了,乔州和誉州的收复也该着手去做了,朕希望最后看到一个完整的云国。”姬宣还在心念二州失地。

“陛下,老臣本不该扫您的兴致,但乔州和誉州暂时动不得啊!”蒙天白摇头说道。

“这是为何?难道朕还会怕他们不成?”姬宣突然间正襟危坐,多年上位者的气息显露无遗。

“陛下,这就是代价!云国精兵简政的代价,这七年不仅云国在发展,常皇和李小儿也在发展。常国如今堪称天下第一国,而李小儿与戈狄通商时日已久,全境十七万兵马中有七万是骑兵,这个数量不容小视啊!更何况二人暗通款曲,天下皆知。动一方,另一方必定驰援!云国刚刚建立的繁荣景象不能拖入这泥潭中,江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蒙天白评价的十分公允,并没有吹嘘己方的实力。

“江国啊!朕的四妹去年也在江国病逝了,中原之地已经不称国了,刘氏几千年的基业要断送在这两个不孝子手中。武庆王,那你说朕现在应该怎么办?总不能被常寒两方势力束缚手脚吧!”姬宣心有不甘的说道。

“很简单,往北打!打戈狄!李小儿这几年给戈狄人喂了无数银两,这块肥肉谁抢到就是谁的!而且李小儿绝不敢与戈狄联盟,这中原大义的名号已经压死了多少辈英雄汉,他只要敢暗中做手脚,陛下大可将此行为公诸于天,除了常国之外,李小儿可还有立足之地否?”

外族与中原人的矛盾早在大天朝时期已经开始了,这是埋在中原人骨子里的厌恶感,只要李开花敢踏破这条防线,莫说是其他人的口诛笔伐,就连燕人都会唾弃李开花,毕竟燕人死在戈狄人手中的实在太多了。

“蒙卿可否能灭戈狄?”姬宣问道。

“戈狄的根基比食月更深百倍,不过老臣有信心,再打下三州土地不成问题!”蒙人屠对北境的蛮人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好!武庆王听令,朕授你全军节制权,凡所行军旅皆可便宜行事,蒙弟,决不能让朕失望啊!”姬宣一般皇帝更加大度,对生死也并无奢望,他只想看到这最后的谢幕烟花,弥补他七年前的丑陋败战。

“老臣领命。”

……………………………………………………

肥石州,泥岭官道。

左右黄龙旗开道,中间可见八马并驾的锦玉车,上百卫士个个雄武有力,好一幅皇家出行之景。

锦玉车右侧跪坐着五位婢女,左侧一位小少年抱着一个小丫头,二人都穿的是莽龙袍,哥哥名叫唐熙豪,妹妹闺字唐熙杰。

这二人的身份可了不得,在这常寒同盟可算人中龙凤。

“玺哥哥,他们在干什么呢?”四岁的唐熙杰是第一次出常皇宫,对外面的事物充满了新奇。

“雯儿,这叫劳作,民本耕田就是此意。”八岁的唐熙豪对妹妹十分疼爱,说话时都尽量压低声音。

“好久没见到父亲了,雯儿好想父亲啊!”虽然李开花每隔半年都会去一趟常皇宫,但这种陪伴对孩子来说还是太过短暂了。

“是啊!”

唐熙豪生平最佩服之人就是父亲,自从学了诗书文字之后更是如此,比起唐武陵的功绩,李开花的徒手起家,自造豪门对孩子来说更有冲击力。

“皇兄,你见过二娘吗?她是不是长着尖牙利爪?”唐雯儿小手比划的姿势,略显可爱。

“当然不是了!二娘很和善,为人很好,你最爱吃的猴儿果都是二娘送的哦!”常国皇子想要任何东西都不是难事,所以赫连玉瑶别出心裁将海外种植的果树送到常皇宫,共结姊妹情谊。

“那是不是能见到莹姐姐?”

“当然了,莹儿就住在父亲府上。”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父亲家中。”

“可以啊!这次我们就住三个月,如何?”

“玺哥哥最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熙豪比平常孩童更加早熟,也许是身在皇家的缘故让他明白亲情的不易,莫说是父亲母亲,就连自己和妹妹都有争斗,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常国的皇位不止他一人可以继承。

时至傍晚,兄妹二人到达了肥石府,李宏还在忙碌正事便听见门外儿子的喊叫声。

“父亲,玺哥来了!”

李熙润,小名铎儿,七岁的他天生有一副大嗓门。

“好!就来。”李宏放下文笔向内院去走。

院中,兄弟二人已经切磋起了武艺,只可惜二者都学艺不精,很快变成了相互搂抱摔跤,唐雯儿坐在棉榻上看着两位哥哥的滑稽行为咯咯直笑。

李宏到没有理会兄弟二人,而是直径走向唐雯儿,将其高高抱起。

“雯儿,有没有想二叔啊?”

“想!很想的那种想!”唐雯儿只在常皇宫见过几面李宏,但每一次李宏会给她带一些新奇的玩具。

“停停停!认输认输!”

唐熙豪每日除了习武之外,更多的时间耗费在识文断字之上,而李熙润就不同,请了三四个先生硬是大字不认识一个,唯独这武力日益增长。

“玺儿哥,十三败了!”李熙润开心的大笑道。

“让你一手又何妨?不以一时论长短,咱们下次再会!”

“行了!来人,带他们两个下去洗漱换衣,不可在争斗了!”

“是,父亲(二叔)!”

相比较顽皮的男孩子,李宏则更喜欢这位可爱的小侄女。

“雯儿,想吃蜜枣吗?”

“不想,不好吃!”

“那酸桃呢?”

“我要吃嘛!雯儿要吃嘛!”…………

兄妹二人在肥石府逗留了五日,最后与李宏一家共赴上乾府。

国公府。

“公爷,少爷和小姐到了!”

“给常国去一份书信,报个平安。”

“是!”

李开花伏在文案上继续翻阅奏报,如今的寒川公更显干练,蓄起的两撇胡须添了成熟稳重,一身仙鹤红衫官服更具枭雄味道。

“爹爹!”

唐雯儿快步跑入议事厅,唐熙豪小心翼翼地紧随其后。

“哈哈!雯儿又长高了,来,爹爹抱!”

李开花看见女儿喜笑开颜,犹如吃了蜜糖一般。

“爹爹,有没有想雯儿啊!”小丫头学着父亲的语气问道。

“想!很想的那种想!”李开花毫不介意的接上女儿的话语。唐熙豪被丢在了一旁,直到父女二人停止了嬉闹。

“孩儿拜见父亲!”唐熙豪规规矩矩的双膝跪拜。

“嗯!先去学堂与李熙瑾学习功课,有事我们晚间再谈。”李开花对儿女完全是两个态度,女儿是掌上宝,儿子是脚下草。

“是,父亲。”

唐熙豪躬身退出议事厅,听见身后的嬉闹声面上尽是无奈的苦笑。

唐熙豪轻车熟路的到达国公府学堂,站在门外对执教者躬身一拜。

“先生!”

“大公子,请落席听课。”

“是!”

空旷的学堂中只坐了一人,李熙瑾,小名李裘儿,寒川公次子。

“兄长,也被发配边疆了。”李熙瑾打趣道。

“父亲似乎更加严厉了!”唐熙豪小声对李熙瑾抱怨道。

“啪啪!”

“安静!”先生继续讲解书文。

……………………………………………………

江国九州现在拥入了五方势力,江太子手握三州土地,常国占了两州,汪少力占了两州,东海和南阳王各有一州土地,比当年燕国的诸侯混战更显焦灼。

五年下来,几家的态势趋于平稳,但小摩擦不断,最受苦的还是江国百姓。

江国户部侍郎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江国先皇临政的最后一年,江国人口约有两千六百余万,八年乱战下来,全境人口不足一千三百万,向各国逃窜的难民达到四百万之众。江国史学家刚刚鼓吹的盛世顷刻间化作了遍地焦土,兴亡多是百姓苦。

允州府城。

“主公,已过了五年之期,是否立鼎王旗。”

汪少力从一介逃兵化身如今的三军统帅,说话间也有了英武之气,其实在五年前攻下允州之时,他曾想过杀了这位中年人,自立军门,反正这旗号就是自己的名字,但三万羽林军的加入让他彻底绝了念头,如今只能仰人鼻息。

“五年了!卫帅,本王等不了,传令全军,举允王旗!”

中年人有自信可以举起这杆王旗,因为他本就是江皇宫走出来的庶民。

刘叔敏,刘赴的第三个儿子,当年牵涉到刘伯隆一案被贬为庶民,囚禁在皇宫之中,刘伯隆张扬的个性自然会引来许多争权者的暗害,而刘叔敏则相对中庸,无论是江太子还是南阳王都对他网开一面。

三年前,卫元卿找到了刘叔敏,此时的三皇子已经吃尽了人间的苦头,对至尊之位十分渴望,二人一拍即合,便着手实施乱国计策,以刘赴驾崩为信号,挑拨太子与南阳王的内战,造就了今时今日的局面…………

三日后,刘叔敏在允州高举王旗,皇子的身份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拥护者,一时之间可与江太子比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