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法学生猛 > 第1161章 一万年前

法学生猛 第1161章 一万年前

作者:大茶碗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36:03 来源:笔趣阁

原路上山,从坑里爬出去,回到酒店,先好好洗了个澡。这边提交任务,同时也开了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个三维设计软件。

他也会这个,直接照着脑子里头记下来的那个来画出了洞体的结构。

五点多时,听到林昭在阳台活动,林双也走上阳台,打了几个手势。

“昨天晚上去探险了?”

林昭一进门就直接开口。

“您怎么知道?”

“你说呢?”

“不是昨天晚上,是今天。”

“哼!”

林双给她看洞结构图:“我看这个洞没有影响到酒店这边。”

“现在最优的方案是这样的。”林昭拿了纸笔,画给他看。

“无论堵还是不堵,都有风险,最大风险就是路上的人和车。所以我们要在洞口做一个池,引流,用排管。管径不要太大,这样铺在路面上,越过公路。”

“在排管上面,加盖子,路面会有一个小坡度,但也不影响驾驶。这个成本最低。”

“引水往下,这里做一个湖,按着你这个构造,在山体表面我们做行道,沿路建一些亭子。”

“您想的?”

“嗯。”

“那个坑呢?”

“坑的前端,要打掉一些,边上要做引水和防护,不能再让泥土往里面崩了,然后里头,下面用混凝土梁做底,这样可以不让过大的石块落下去。”

“这个工程要抓紧,南海那边可能又会有台风形成,如果到这里,后果不堪设想。”

“对了,我有一个想法。”

“又有想法了,说吧。”林昭笑盈盈看着他,像个宠弟的大姐姐。

“昨天我看你们在扫监控,盯着看挺辛苦的。”

“所以?”

“我想是不是可以编一个智能程序,把画面文字化出来,毕竟多数情况一个机位对着的影像还是不变的。”

林昭点点头:“这想法很好。”

“您知道我说什么?”

“知道啊,...”

林昭看看外头,“好比说现在这里有个窗机对着外面拍,如果镜头里突然出现另一个叠加影像,就转成文字,什么东边来了个喇嘛,西边来了个哑巴,喇嘛手里拎着五斤挞嘛,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别着喇叭的要用喇叭换手里拎着挞嘛的哑巴的挞嘛,拎着挞嘛的哑巴不愿意用...看着我作什么?”

“您这么皮的事,她们知道吗?”林双小心问道。

当然小腿又挨了下。

“这个东西,现在没有的吧?”

“没听说,我让人去开发。”

林双点点头:“我也想试下。”

“你不是在弄虚拟仓库?”

“一起想。”

“行吧,那我让她们也一起想,这个东西早点出来比较好。”林昭眨眨眼,“用途很广。”

“是!”

确实用途很广,现在国内有天网系统,大量的监控铺在城市里,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数据,这里头又有很多是无用的。

可真到了有案子,又得人肉眼去找线索。

如果说可以用智能程序,把影像转成文字,不但这个信息存储量可以瞬间小无数倍,有事的时候效率也会千倍提升。

甚至有可能在案发时第一时间提供报警。

难度其实只在于,如何去设计文字与影像的匹配对应。

林昭没觉得林双不会设计,但这家伙到现在也没真正拿出个好程序出来,这种事,不能靠个不差钱的大明星。

“关于他们说的良渚遗址的事,您觉得可能吗?”

“我觉得可能啊,但你没有发现对吧?”

“确实没有。”

“其实你没发现是正常的。”林昭笑道。

“为什么?”

“良渚古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懂得利用地利?”

“对,显然在那个时期的古人在建城时对地理位置是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当然这可能是无数经验的积累。”

林昭在电脑上点开地图。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临海东、苏州、常州、绍兴、宁波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这里显然也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林双盯着地图:“正常来说,应该是整片的,没有说到就是暂时没发现对吧?”

“对!”

林昭接着讲:“良渚人已经开始了稻作,会烧陶器,会制作玉器,也有大量使用竹器,当然,竹器保留下来不多的最大原因是竹子会腐烂。”

“作为钱塘江流域的文明,最要防范的是什么?”

歪头看林双。

“洪水?”

“对,良渚古城外围的北面和西面,存在着一个共计11条坝体共同构成的古代水利系统。由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以及长约5km的塘山长堤构成,占地很广,控制范围达100多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

“所以?”

“天目山系作为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形成直接威胁。古人通过设计施工高低两级水坝,将大量的来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用以防洪。

此外,当时轮式交通及配套道路系统尚未形成,水运是最便捷合理的运输方式。高坝所在的山谷陡峻,降水季节性明显,夏季山洪暴发,冬季则可能枯水断流,不具备行船条件,而通过筑坝蓄水形成的库容,则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方便运输。”

林昭这边解释,林双那边点头,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前这片大地上,先民劳作的模样。

“他们在流域的上中下游兴建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有效利用附近一带断断续续的山包和山岗,节省了极大的工程量,这些都充分表明他们已经具备全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和改造能力。”

林昭看向林双:“竹山正是一个上游地,他们不会忽视。”

“所以您推断,在竹山肯定他们也实施了大量的工程。”

“是的,不但是有工程,肯定有遗址,只是几千年过去,这里都被竹子盖住了。”

“难道真的会在洞里?如果当年他们利用这些洞,这早就会被水泡没了吧?”

“所以不太可能是这些洞,当然,还得让人进洞去好好地看一下,也许你没看清楚。”林昭看眼林双,“你这个图不能给出去。”

林双点点头:“我那个竹楼的建议呢?”

“那看他们要不要做,我是觉得无所谓。但从县里来说,他们肯定是希望用这个工程来带动产业发展,毕竟这也是个生意。”

生意啊...林双点点头,看看林昭。

林昭这通分析给他打开了一个很大的思路,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话就说吧。”

“我想到了一个东西。”

林双看看窗外,“对人来说,盐是很重要的吧?我不知道古人什么时候知道盐是很重要的......”

“那应该是非常早了,动物都知道盐重要,人怎么会不知道,只不过,他们早期应该是从岩土里头,或是从动物体内得到补充。”

林昭露出微笑。

“你说得没错啊,盐是很重要,中国古代人们食用的盐种有海盐、池盐、井盐、石盐。这些盐种分别产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良渚是在近海口发展,因为那里靠海,不缺食物也不缺盐。”

“那这里呢?如果这里有大型的聚居点,这里一定需要盐的吧?”

“只是靠运盐进来吗?毕竟这里是上游,还是不太方便吧?”

林双摸着下巴,“别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生产,盐呢?难道不是作为战略武器来用?总不会是江浙沪包邮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