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平凡的明穿日子 > 第三百九十九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平凡的明穿日子 第三百九十九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作者:宁小钗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5:04 来源:笔趣阁

正常遇到了水旱天灾,因江南民风淳朴富甲一方,以往富人乡宦读书人大多都会拿出钱来赈济,大户人家拿出米面来煮粥;乡绅会上本求圣恩浩荡,将钱粮或是减免或暂停征收,并且朝廷发钱粮救济灾民。

即使乡绅不肯上本,百姓们也有上公疏的,就算乡宦们不肯上本,也还有两院道府上个公呈。

没想到今年随着府官离任,杭州官场和乡绅任却由乡下灾民没粮食吃,而百姓们就没一个言语的,要不是巡边御史或途经此地的官员上表,朝廷还以为杭州没事呢。

徐灏猜测不出原因,这几日暗中观察不得其解,发觉官差和漕粮衙役一个个如狼似虎,不但不接济百姓反而到处催讨赋税。

经过夏家人的解释和俞士吉的书信,才知原来这些年来,江南各地欠了太多的税粮,光是湖州一地就拖欠了整整六十万石。

洪武晚年,每年各地官府寅支卯粮,使得亏空越滚越大,虽说去年免了一年税赋,可往年积欠的怎么办?上一任官员留下的债,下一任官员自是不想认,有样学样的拖过三年,继续留给下一任。

时间久了,地方官员恐朝廷追究牵连同僚上司,因此不管是谁来做官,投鼠忌器之下也只能掩盖真相了,仓库里一点存粮都没有,怕饿死人就往死了寻富户大户们的过错,逼着其拿出粮食来,以至于谁还会再往外掏钱粮赈济?

对寻常百姓也是。小米卖到八两宝钞一石,官府犹自不肯平抑粮价,不是养不活儿女嘛?正好拿去男孩卖了做佃农,女儿好看些的卖去做扬州瘦马,或为奴为婢。

更可恨的是有百姓不服去官府告状,一般这荒年讼状的花费是减免的,一张状子递上去,不管有理没理,出差拘唤要钱,听审的时候。传唤证人什么的也要钱;审案子的时候。动辄以修理衙宇等名义,三四十两的罚银子,或罚米折银、罚谷折钱、罚木头折钱、罚砖瓦折钱、罚土坯折钱,注明限期三日。

哪怕第四日交了也不行。逼着百姓卖房卖地卖儿卖女。若卖不出去。把当家的人逼死了,愁寡妇孤儿不接连饿死?死的干净,可以把家事估价绝产。限定了价钱,强派四邻出钱。

因此每每一件小事,杭州不知要干连多少人家,人被逼到了这等田地,恨不得有人揭竿而起,谁还会上公疏?

徐灏又怒又气,吏治之难就难在这里,就算把这些官吏都杀了,也会有下一批冒出来,就算朱元璋如此激进的杀了数万官员,这才故世几年,吏治又恶劣如斯?

在对待官员上面,古往今来没几个人能做到朱元璋的除恶务尽,就算朱棣也做不到,朱高炽就更别提了,当然杀人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再说徐灏也不能擅自出手干涉地方政事,更不能上门打脸再派人抓起来当街处斩,如此莽撞只是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且因朝廷已经派了官员,轮不到徐灏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杭州官员这几日也大为收敛,改为积极协助户部官员赈灾。

是以徐灏选择继续隐藏幕后,他对赈灾也算是很熟悉了,反正不法官员跑不掉,不用着急算账。

把带来的万石谷物以夏家的名义发卖,谷价不是六钱八分一斗嘛?夏家只要一分二厘一升,折算铜钱才十二个。

每人每日只许买一升,并不防备那些衙役豪强趁机捞取好处,徐灏的便宜又岂是那么好骗的?有一个算一个,将来谁也跑不了。

谷物算是粮食作物里做便宜的一种,想灾年能填报肚子就不错了,徐灏压根没想过自家掏钱去购买大批水稻小麦给人吃,紧急从山东等地买来谷物数万石,以成本价卖出去,就算加上损耗和运费等等,满打满算也用不上多少钱。

有了夏家在东南西北设置的四处粮店,加上朝廷赈济和打击不法粮商等多种因素,城内粮价大幅度的降了下来。

夏夫人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每天在店里坐镇,百姓蜂拥而来买粮食吃,其中有人说道:“六十八个钱的谷,你家只要十二个钱,何不连这几个钱也免去,爽爽快快的济贫呢?图个好名声和官府奖励,哪像现在名利皆无。”

夏夫人笑道:“我乃京城沐家出身,受了朝廷多次恩典,还要什么奖赏?豪门富户,乡宦大家都不肯捐些出来赈济,我一个老寡妇贪图什么名声?夏家没什么积蓄,卖几个钱保存元气,等好了年成,我还要把粮食补回原数,预备下次荒年哩。”

百姓听了频频点头,人人都说夏夫人说得在理,远处的徐灏和沐凝雪相视一笑,心说奶妈是个会过日子的人。

夏家人也不是好糊弄的,虽说不知徐灏打算一朝秋后算账,面对买谷的百姓们,其中有那转卖获利之人,认住了不卖给他,灾民也帮着指认,这时候类似之人就是过街老鼠,一旦传扬出去谁不鄙视?渐渐的也就没了。

有百姓问道:“我家里人多,一升不够吃,能不能多卖些?”

家人说道:“你家里真要是人多,叫他们自己来买,以便查认。”百姓见夏家委实说的在理,便没了意见。

总之饥民有了贱谷得以吃饱饭,有饭吃就有了力气,可以替人家做活,帮工,得了工钱可以买谷子吃。这杭州自唐朝以来农业经济都最为发达,纺织等行业并不因灾荒而变得萧条,反而因去年开放了海禁,作坊都在增加人手,这也是为何尽管官府搅得治下天怒人怨,大多数灾民依然能够勉强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找不到短工和残疾孤寡之人。每日十二个铜钱对他们来说一样是天文数字。这方面夏夫人也不用小姐姑爷操心,请了几个里长乡约和族人,东西南北又设了粥厂。

这方面各地几乎大同小异,无需让饥民吃的饱饱,一天一顿足以。每人一大杓,足足的四碗够一家人活下去了。

如此数管齐下,没几日杭州城便恢复了太平模样,治安迅速稳定,很少有人聚众闹事,各地游人能够放心游玩。人心安定使得各行各业的运转恢复正常。

城中有一个姓武的举人。曾做过陕西知县,听闻夏夫人的义举,感叹道:“此等美举,我辈峨冠博带的人不做。反教个三绺梳头两截穿衣的女人做了。真是无颜见人。”

武家有样学样。把家里的几百石谷物拿出来,也是一边十二个钱一升,一边煮粥免费给人吃。

陆续又有几家善心富人同襄盛举。沐凝雪遂派人到各家说:“每家的人手有限,又要粜谷又得煮粥,两下里照管不来,也总归没有许多米粮支撑。今得武爷等帮助,成就了一场好事,夏家很是感激。

怕有人居心不良,买了这边又往那边去买,吃了这儿的粥又往那边来吃,稽查不得辜负了大家的好心,不如规划好区域,各自专管一处,人不得冒支,也省下了分身乏术。”

武举人喜道:“你家奶奶虑的极是,我竟没想过此节,就该如此办理。”其他几家纷纷同意,如此各家负责卖粮,夏家专门经营粥厂,负责十五天的煮粥,其他五家每月依次送来三天的粮食。

其实有徐灏和朝廷的支持,单凭夏家一家之力即能坚持长期赈济,每当其余几家粮食没了,夏家就帮着从官府手里平价买来谷物,不额外花费各家一文钱,正是因为几家毫无求助同乡的想法,团结起来一力坚持,仅仅两个月后,反而使得很多不以为然之人改变了看法。

渐渐其他乡宦也想随着做些善事或为了名声,感动于几家确实是没有私心,便自发的聚在一起商议,众志成城用心算计着此事,最后商议把大家的粮食合并起来,继续由夏家牵头,好节省着渡过荒年。

城内众多富家大姓也受到感动,纷纷出来捐米绢钱,都附在夏家等人的米铺和粥厂。

结果和当年的萧家村故世的萧老太太一样,夏夫人由此声望大增,受到了全城人的尊敬。

从今年十月初一为始,直到来年五月初一为止,总共七个月的时间里,因全城大户齐心合力,仅仅用了三万八千六七十石米,十八万六千多石的谷子,就把十数万饥民奇迹似的的养活了。

其中徐灏不过用去了一万石大米和八万石谷子,对于徐家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完成了一件救人壮举,也成就了一次赈荒美谈。

六月天公作美,可喜江南各地收了麦子稻米,拿住了秋苗。对此夏元吉俞士吉和官员纷纷据实上奏朝廷,朱高炽和大臣们非常高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功之人都会得到应有的奖赏,六部派出大批官员和锦衣卫,彻查地方存粮等不法之事,对百姓举报为祸一方的官吏恶人进行严厉惩处。

朱高炽面对如实奏报的欠粮数字,毫不犹豫的下旨全部免除。到来年九月,再免除四洲水灾田租共三百三十八万石,此举立即震动天下,各地军民无不为盛赞洪熙皇帝的仁义圣明。

帝王又下旨褒奖杭州一干出钱出力的人家,赐予大善之家的牌匾,这在古时可是莫大的荣耀,武举人他们脸上都乐开了花。

杭州城内到处弥漫着欢欣气氛,人人脸上露出笑容,多年来压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全部没了,再不用为了积欠的税赋卖儿卖女,而且今年的钱粮赋税也免去了,朝廷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粮食。

被侵占的土地陆续返反百姓,枉死之人得到昭雪,这一次锦衣卫的效率高的委实令人吃惊,谁都没想到短短一个月,上千案件就被解决了,数百官员铛锒入狱,上缴不法所得,大多贬为平民返回原籍务农。

人人相信假以时日,凭江南鱼米之乡,不难短时间内恢复往日元气,再现杭州天堂的兴盛繁华。

此时此刻,却没有几个人知道隐居在夏家附近的徐灏,在这次赈灾里所默默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徐灏站在闻名已久的灵隐寺里,看着风光不再的西湖美景,嘴角挂着一丝笑意。

一样出了大力的都御使俞士吉,感受着拂面春风,他从始至终代替徐灏出头露面,面对意欲掩盖真相,祈求以小数字上报朝廷的整个江南官场,毅然说道:“欺君病民之事,誓不能为!”

此时俞士吉很想恢复西湖原貌,但徐灏却摇了摇头,诚然是桩美事,但对受到重创的杭州来说,四千多亩田地不应该因此而失去,不如多留些年,等国力恢复再疏通西湖也为时不晚。

景色再好看,也比不上百姓填饱肚子更重要,即使这些田地大多属于有钱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