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八六六章 也拦不住他

晋末多少事 第一八六六章 也拦不住他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的木杆接着向南移动:“桓温南下,应非一时之举,朝廷援兵自淮东北上,分兵阻挡我广陵、寿春等地兵马增援之路,同时主力已进抵马头。”马头是曾经涡水入淮处的要塞,背靠涂山,旧名则是当涂。

胡人南下,北方郡县乔置于南,当涂也乔迁姑孰,延续千年。而昔年淮水主要支流之一的涡水因为常年没有疏浚,逐渐干涸,不再能够支撑航运,当然,从北到南,也没有了航运的需求。

也因此,涡口的重要性降低,周边城镇也在多年的战火中尽数荒废。但因为自涂山下还有一条洛涧向淮南腹地延伸,可以顺着水路深入淮东,所以硕果仅存的马头要塞依然是连通淮南和淮北的重镇。

朝廷援军屯驻马头,显然是为了接应桓温从淮北南下。

“朝廷的援军并非只有步卒,还有一部分荆州水师,沿着淮东各条港汊河流,最终进入洛涧。”张玄之补充道,

“好在春来不久,淮南的水道之中也没有那么高的水位,所以大型船只无法通行,只是一些蒙冲战船罢了。两淮水师留守寿春的船队也能够应付,但是可能很难阻挡大司马择机渡淮。”不比于大河和大江,支流都是浩浩荡荡,淮水以其支流多、水网广而闻名,因此想要从大江进入淮水流域并非什么难事,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兴兵伐吴,也多半都是在两淮打造船只,走水路、入巢湖,最终进入大江之中,而孙吴把守的重点也在巢湖,这才成就了合肥城和濡须口,围绕着这两处爆发了不知多少脍炙人口的大战。

如今巢湖的北侧在关中军队的控制下,之前荆州水师没有来的时候,两淮水师曾经一度借助此处水路南下,但是因为关中控制的寿春、京口都不在巢湖左近,所以荆州水师抵达之后,两淮水师便向东退到了京口、广陵一线,否则对方顺流而下,两淮水师又没有陆地上的支援,刘牢之自然不会强行打逆风仗。

但荆州水师没有选择自巢湖北上,直接压向淝水,而是选择取道淮东一些在舆图上都没有标注出来的小河道北上进入洛涧,这让参谋司众人的神情都严肃起来。

或许是因为荆州水师不敢把主力全都拖到两淮战场去,毕竟两淮水师还在下游牢牢盯着他们,说不定荆州水师一走,他们就敢直接炮轰建康城。

又或许是因为桓温所选定的决战地点也不在两淮,而是在更南的位置,所以只需要有一小部分水师负责掩护、接应北方的军队南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兴师动众。

更或者,只是虚晃一枪,骗杜英做出错误的决断罢了。杜英缓缓说道:“桓温想要渡淮,也拦不住他。”淮水河网密布、码头众多,就算是两淮水师全员在此,没有掣肘,也很难阻挡对方分兵渡河,尤其是河对岸的要塞还在对方的掌控之下。

不过,杜英话音一转:“不管桓温是否愿意在这两淮与我决战,这战场的风向本来就不应该是他说了算的。既然谢将军衔尾追击未曾松懈,那就趁机试探一下桓温的虚实,逼迫着他不得不向我寿春方向移动。”说罢,杜英的手在舆图上指了指。

淝水,这就是杜英选定的主战场。

“许昌距离淮南太远了,打点行装,我们也准备南下。”杜英接着下令。

众将肃然:“遵令!”————-淮水悠悠,作为江左门户,滋养了土地肥沃的两淮,也见证了数不胜数的血火杀戮。

天下之乱,最乱之处多半都在此。谢奕勒马淮水岸边,在他的前方,桓温的大军正沿着河岸展开,虽然是背水之势,但是水上还有战船增援,而在大军阵列之前,大车排成一个弯月形状。

显然是关中军队之前赖以战胜北方胡人的却月阵,现在倒是被桓温有样学样掌握了,而谢奕麾下现在汇聚了邓羌、朱序等人,一样有大量的凉州骑兵,所以用却月阵来对付倒也合情合理。

但是桓温显然忽略了,关中军队和胡人不一样,胡人的步卒多半都是强拉的汉人丁壮,是凑数和当炮灰的,但是关中步卒,可都是能够硬撼敌军骑兵的存在。

既然桓温打算以却月阵对付骑兵,那谢奕自然毫不客气的以步卒破之。

随着令旗挥动,邓羌和朱序各自率领骑兵从两翼飞驰而出,却并没有冲阵的意思,只是远远的吊射这军阵,而前军步卒则在荀羡的指挥下向前倾轧!

盾牌开路,箭矢横行,关中步卒的推进,落在那些朝廷兵马的眼中,就像是一面厚重的墙向着自己贴过来,随着距离的缩短,压迫感扑面而来。

桓温显然也知道一旦让这步卒冲上来,一辆大车一辆大车的和朝廷兵马争夺,那么朝廷军队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也干脆利落的下令出击。

其麾下前军都督高武的将旗越众而出,大量的轻甲步卒从大车的缝隙里冲出来,就像是一条条从山间跃出的小溪,并最终汇聚成奔流的大河。

明明摆出来了防守的阵势,但是实际上在大车之后等待的却是随时准备进攻的军中精锐、大司马府嫡系兵马,由此可见,桓温也预料到了谢奕不可能拿着骑兵硬撼却月阵,所以也做好了以步卒对步卒的准备。

荀羡不慌不忙的开始指挥各部进攻,或是包抄、或是突进、又或是穿插,其麾下的将士都是随着其守卫睢阳许久的老卒。

在之前应对慕容恪的战事之中,讲究的就是一个灵活,因为慕容恪的指挥风格也属于细致多变的那种,偏生荀羡从出镇北方开始,打的也是类似四两拨千斤的仗,这才从胡人的手里硬生生的抢出来一片地,所以之前慕容恪和荀羡才会棋逢对手,谁也奈何不了谁。

现在,面对骤然冲出来,显然是打算一力破百巧的朝廷兵马,荀羡自然依旧发挥自己的长处。

百巧可以破,那千巧、万巧呢?很快,关中步卒就以一仗,甚至是一幢为单位,不断地切割、包围敌军,每一次旗帜的变动,都意味着有几十人或者百余人被关中步卒从敌军冲锋的阵列之中撕咬下来,转眼就没于乱军丛中。

来源:前一章第一八六五章桓温南下下一章第一八六七章谢奕桓温,急战淮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