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九五四章 两王论书院

晋末多少事 第一九五四章 两王论书院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见司马昱迟迟不语,杜英接着解释:

“大多数都是其亲眷、族人所为,毕竟能够得到大王之青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家眷平日里自然也会自视甚高。”

司马昱沉声说道:

“如果本王没有记错的话,关中提倡的律法针对本人,而减少连坐牵连,以减少杀戮。”

杜英哑然笑道:

“看来大王平时也没有少了解关中的种种啊。”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罢了。”司马昱回答,“既然如此的话,谁犯下的罪责,应该去追究谁,不能直接叠加在此二人的身上,不是么?”

杜英颔首:

“那就废为庶民,其家族迁往北方戍边吧。”

杀人固然可一时爽,然后呢?

和平盛世不缺这几口人,但是乱世里,每一个人丁都显得弥足珍贵。

北方正是缺人的时候,借助这些理由把人都弄到北方去,能够减缓戍边和开垦的压力,应对草原上随时可能掀起的风暴,杜英绝对是不亏,而这些人还得谢谢咱不杀之恩,人生地不熟的更不敢有什么造次举动,所以岂不是一举两得?

历史上的隋朝也没有迫害南陈亲族,而是把他们迁徙到了西北戍边,最后还真的出了几个人才,安定一方社稷,算是历朝历代皇室相互屠戮的反面了。

直接拿起来司马昱桌案上的笔,司马昱这才发现新安公主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在磨墨······这是早就已经预料到了么?

杜英拿着那生死簿,轻轻划去这两个名字。

递给新安公主,她吹干墨迹,走出门,门外自然已经有负责杀人的将领等候。

想来过不了多久,狂风暴雨将吹卷满城。

杜英则似乎浑然不在意外面的风雨,看向司马昱:

“彼等命运已定,而大王呢?”

已经决定今夜要杀多少人,杜英就不再管怎么杀人,若是连这点儿小逝都搞定不了,那张玄之、郗超等负责主持的人都可以提头谢罪了。

因此杜英剩下的任务自然就是做说客,把司马昱这个老丈人拿下。

“国破家亡矣,大厦将倾罢,余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司马昱淡淡说道。

新安公主对着杜英使了一个眼色。

他们这些长于清谈的人,一般都矫情,这种话说出来当不得真。

杜英心里也有数,从怀中直接掏出来一封公文,推到司马昱身前。

司马昱眼皮跳了一下,方才杜英掏出来一份名单就是数百人命,现在又是一份公文,意在何处?

打开看了一眼,司马昱轻轻松了一口气,原来只是一份聘书,聘请他为关中书院的先生。

“关中书院,为国家培养栋梁、为未来培养人才,因此海纳百川,可以让秉持有任何想法的人在其中任教,所教导的学生未来通过朝廷的考核选拔之后能够进入朝廷为官。”杜英微笑着说道,“不知岳丈是否愿意在此就任?”

新安公主也适时地帮腔:

“父王,桓元子、殷渊源(殷浩表字)都已在书院就任,无一不是父王的故交老友,届时父王也可以和他们对坐论道、讲学博弈,方可不浪费这一身才华。”

因为新安公主之前的书信之中就已经提及了这件事,所以司马昱早就在心里有所揣度,此时沉声说道:

“诚然如秦王所言,怀有不同想法的人可以在书院之中任教,但是其一,最终选拔人才是由朝廷来决定的,考核题目是由朝廷来拟定的,书院并不能决定自己教授的内容就一定会被考。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切合朝廷的实际需求,书院的培养肯定也会集中在对关中新政的宣扬和剖析上,届时就算是先生们对新政怀有不同的意见想法,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学生们适应朝廷的需求,又如何能够畅快各抒己见?

最终也只是循规蹈矩、所能教授的内容大同小异尔,否则自己的学生无法通过考核进入朝堂,那渐渐地就不会有学生愿意投入此门下。”

新安公主秀眉微蹙,说到底杜英只是把关中书院作为一个安顿你们这些遗老遗少、方便集中管理的地方。

到时候尔等愿意配合书院的安排去教书,那可以帮助书院分担教学压力,而若是不愿意的话,那么闭门造车,写一写回忆录、凑在一起喝喝茶,那也无所谓。

结果······父王好像还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这让新安公主正想给“口出狂言”的阿爹使眼色,却不料身边的夫君颔首说道:

“岳丈所言不假,那其二呢?”

司马昱斟酌说道:

“其二,对于我等而言,在茫茫多先生和学子之中,只是少数,众人所思所想,皆遵从新政,也愿意追随于新政。

而我等只是落后、失败之人,便是能够重新鼓起斗志、振臂高呼,又有几个人会追随?到头来不过是小院之中,一群败寇垂头丧气、互相宽慰罢了。”

杜英顿时忍不住哈哈大笑:

“岳丈所见的确清晰,而且敢说出来,余更是钦佩。”

司马昱倒是愣了愣:

“这话······本王还以为桓元子已经说过了。”

杜英摇头:

“大司马坦然受之。”

桓温的脊梁骨早就已经被连续不断的失败和背叛打断了,最终和南康公主在寿春重逢,颓唐失望之人,骤然发现老夫老妻上且还能团聚,心中最后的那一口憋屈气也释怀了。

夫妻半生,亏欠良多,以后只要能够执手相守,别的也懒得在意。

磨平了英雄气,只剩下儿女情长也。

不过杜英相信,这一对夫妻也能够成就一份爱情相守的佳话,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青史留名?

司马昱也渐渐明白桓温的选择,一时无言。

杜英倒是接着说道:

“岳丈所言,的确有道理,但余并不完全赞同。

诚然,现在的书院是为了朝廷培养人才而服务的,因为天下太大,还有诸多官吏缺口。多年乱世,导致太多人目不识丁,仓促提拔为官吏,埋下太多隐患。

所以书院的人才,之前的都督府、现在的朝廷,几乎要照单全收,尤其是这江左想要改变之,还需要从书院里选拔优秀人才,用以填充各处,压制住世家的反扑。

但是这并非长久之所需。天下虽大,但也只有那么大,书院年年培养人才,朝廷年年填补空缺,久而久之,哪里还有多少空缺需要朝廷去填补?但是书院所培养的人才,却还是一代一代,人数难以减少。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