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九七一章 书院的隐忧

晋末多少事 第一九七一章 书院的隐忧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司马昱和谢安微微颔首:

“一年春闱,一年秋闱,两场考试分别选拔郡县一级和各州一级的人才。”

“但是这科举制是依托在书院的基础上。”罗含叹道,“这就意味着考试是两年一度,可人才却是每年都有毕业,这应该如何调和?”

显然大家都期望能够读书之后抓紧参与考试,而不是毕业了还要再平白等一年,所以那一年入学的人数肯定就会减少。

这就会导致书院每一年的招生数量很容易不平衡。

而毕业后无法直接考试的那一届,耽搁一年再考试,更比不过新鲜出炉的新一届,更是会影响人们的感观和选择,导致质量也跟着下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书院的主持者,罗含自然是期望书院的一切教育、传承都能够体系化、稳定化,出现这么大的波折,到头来受损的还不是书院的信誉和名声?

罗含这话说出来,司马昱和谢安两个老狐狸就已经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司马昱缓缓说道:

“按照祭酒的担忧,那应该还是每年都选拔人才为好。但朝廷所需要的人才总共人数是不变的,因此平均到每一年,就会导致招收的人数下降······”

“这样才能够保证适龄的人能够为朝廷所用,而发挥失常的,如果不甘心的话,明年还可以继续。”罗含解释道。

谢安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每举行一次考试,都需要考生从各地汇聚到州郡中,来回奔波;而对于州府来说,每年也都需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来组织考试;而考试的频次越高,组织者就越容易想法僵化、懈怠,从而更容易露出破绽,被偷鸡摸狗之辈寻找到可乘之机。”

每年一次,和每三年一次,让人在重视程度上自然容易出现差别,到时候舞弊之风盛行,可就有失公允,甚至朝廷的公信力都要跟着大打折扣了。

谢安是世家出身,当初也是参与九品中正制评定的,自然知道定品的过程中各个世家们都怎样上下打点操作的,只怕这考试也不能免俗。

而且三年一次,也显然更方便朝廷组织人手监督巡查,不然每年都要大动干戈,对于朝廷、地方的财政都是压力,而且巡查的官员也需要一直在外面奔波,人困马乏,更会懈怠。

可以说罗含和谢安的观点对撞,背后分别代表的是书院和朝廷的利益,大家都期望自己能更省事一些。

司马昱左看看、右看看,差点儿直接脱口而出:

所以你看一年也不行,三年也不中,岂不还是我的两年方案最合适?

不过这种牵涉到整个朝廷之未来、作为国家发展支柱和核心的政策,当然不可能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折中计算。

司马昱斟酌片刻,徐徐说道:

“其实只要将考试分级别,先广撒网,然后再一层层筛选,这样即使是控制在一年之内,也并非不可能。这样朝廷可以把上一级筛选的任务交给地方,然后只负责把控最后的一两级的筛选即可。

而既然是一年一度,那么这最后一两次考试,参加的人数要控制在百余人之内,自然也就不需要担心大动干戈、劳民伤财之事。

不过地方上的筛选,也要有一些原则,不能完全交给书院来把控,而是应该在州郡甚至县城之中都设立官员,专门管理此事,也同时担负到监管书院、私塾以及其余莘莘学子之职责,让学子们能切身体会到朝廷的存在和关怀。”

现在秦王府内部针对新政的监察体系都还在组建之中,官制的重建和优化是必然的,而关中书院的地位特殊,甚至是有点儿超然,所以还真没有人提出对于关中书院的监督监察,避免书院的垄断。

在此之前,杜英已经把书院尽可能的拆分,关中、龙门、巴蜀等地的书院目前只是在名义上归属于罗含的指挥,实际上罗含只是对他们起到协调的作用,不过真的遇到了什么有违于书院利益的事,这些书院们肯定会同气连枝。

而现在在地方上设立一个官职专门用来制衡书院,不能说阻遏书院的发展,但是给书院添添堵也是必然的。

尤其是朝廷专门有人管理,而不是把人才选拔的事一股脑交给书院,这就等于否定了书院在选拔人才上的必要性。如今大家都知道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进入书院学习,能够自学成才、领悟关中新政的,凤毛麟角。

但是一旦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裁决权落在了朝廷官吏的手中,那么关中书院也就只是诸多书院之中的一个罢了。书院里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朝廷也不见得就会对书院提出的观点全盘接纳。

罗含一时间有些犹豫,毕竟这样让关中书院的地位和之前截然不同了,即使是罗含身为书院祭酒,也不可能直接代表书院同意这样的条件。

谢安施施然说道:

“祭酒,书院之发展,现在是很顺遂,但是也逐渐占据了所有人才选拔之路,读书人知有书院,而不知有朝廷······”

罗含脸色微变,郗恢和司马昱也都肃然,司马昱轻轻咳嗽一声:

“安石,慎言,慎言呐!”

罗含却品味出了个中意味,书院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迟早会尾大不掉,而且垄断了朝廷人才的进取之道,却又半独立于朝廷之外,并非从书院毕业的人才都能跻身朝廷,这就会导致朝廷和书院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

朝廷自然期望能够广纳贤才,书院则自然期望每一届的学生都能更多地为朝廷所用。

这种矛盾日积月累,早晚都会爆发。

所以干脆直接把朝廷和书院之间分割开来,反倒是能够帮助书院认清自己的定位,潜下心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向着通过改变朝廷的政策为书院谋取利益。

以书院现在这种发展劲头,同窗遍布朝堂,并且齐心协力为书院争取更多的机会,并非不可能。

但······杜英何等人物,怎么可能会允许书院又变成一个形如世家那样能够左右天下的庞然大物?

因此书院一时间的得利,只会为后面埋下杀身之祸。

这位年轻的未来皇帝,在前几日建康府的腥风血雨之中已经用行动证明,他并非不敢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