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二零一一章 官吏年轻化

晋末多少事 第二零一一章 官吏年轻化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王猛明白杜英的意思。

关中新政,这是给这个新的朝廷搭建了一个框架罢了。

从朝堂到民生、再到军队,每一个角落都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的已经完成了,有的却还只是停留在蓝图上,甚至可能依旧漂浮在杜英的脑海里,连王猛都不得而知。

因此现在的改革力度很大,却也只是开始,未来杜英肯定还要进行很多尝试。

王猛本身就是一个激进的革新派,否则历史上对前秦制度进行改革的时候也不会所到之处人头滚滚,硬生生的把一个部落议事形制的胡人朝廷洗刷成了汉人朝廷。

所以王猛不介意追随杜英的想法,落实这些尝试。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和他们一样锐意进取的人。

那些老胳膊老腿的守旧派,还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哪怕他们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杜英也不会再留着他们腐化这个新生朝廷的根基。

“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坏处,莽撞、冲动,还可能承担不住失败带来的反噬、半途而废。”王猛提醒道。

“这就需要吏部和监察司相互配合,从中遴选出来能独当一面的继续向上提拔,而那些难当大任、滥竽充数的,则要尽快替换。”杜英缓缓说道,“朝廷对此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并不是这辈子通过了科举就高枕无忧,朝廷就一定会不管如何都养着此闲人。”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豪族占据高品,意味着就算是在家里躺着摆烂,说不定朝廷需要人的时候都能让你去占一个萝卜坑,至于到时候是继续摆烂还是高低做点什么,朝廷也着实管不着。

可是在关中新政下,再想这种进来了就高枕无忧领俸禄、浑浑噩噩此一生,想都不要想。

卷,都给我卷起来。

王猛忍不住笑道:

“这样艰难的未来道路,不知道会不会打消掉天下人对于出将入相、为官一方的积极。”

杜英摇头:

“总有有志之士会愿意跻身其中一展抱负;也总有图谋成为人上人者、贪恋权柄者想要在这宦海之中浮沉。”

王猛应了一声,他方才也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即使是王朝将倾,都免不了会有一些人贪恋高位,更何况现在新朝肇始,定然少不得人愿意倾力其中,开国是鼎革之际,也是最容易做出功绩之时,就算杜英设立多少严格的监察制度、提高门槛,也会太多人争先恐后的向上爬。

“不过日后随着工商的发展,只怕渐渐地就开始有人在这其中做出取舍了,不见得还会全力倾向于参见科举。”王猛接着说道。

“那至少也是几十年后的事了,观念哪里有那么容易改变?”杜英笑道,“而且华夏从来都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民族,所以有喜欢弄潮的,也有喜欢稳扎稳打的,后者风险少,但是拿到手的都是实打实的。”

后世的经济再怎么腾飞,去参加考试的人还不是挤破脑袋?

所以这倒是王猛想多了。

不过师兄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会看到这一步、有疑问,也是能够理解的。

王猛犹豫一下,补充说道:

“除此之外,工商发展愈快,未来朝廷肯定也不可能处处指挥、时时指导,商贾和工坊主会逐渐成为工商继续扩张的真正实践者。

而本地的官吏又毫无疑问会成为决策者,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这两者之间的勾结?将原本的好事变成坏事?”

杜英缓缓说道:

“人逐利,此天性也,只能疏导,不可堵塞。

因此尽可能的提高官吏的待遇,且多多任用年轻人,与合理的调动、频繁的监察以及听从民意反馈相结合,判断是公正还是不公。师兄意下如何?”

王猛颔首,补充道:

“至于律法方面。

战事当前,则任何贪婪作乱、为祸一方、吃拿卡要、上下其手者,皆国之蛀虫也,除之而后快,以正军心民心。此乱世当用重典。

而和平之时,当张弛有度,虽皆不可放过,但也要依据律法而行,视其罪责高低而判。

现在关中律法在这方面还有缺失,未来还需要动用刑部修缮法律,并且单纯依靠刑部和监察司可能还不足以承担起从抓捕嫌犯到审讯论罪,再到最终判罚的整个过程······”

“廷尉?”杜英直接问。

王猛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超越了这个时代,但是还没有超越隋唐。

隋唐时的大罪要案,都是三司会审,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如今刑部是刑部,监察司相当于有了更多实权而不只是风闻奏事的御史台,但大理寺是不存在的。

大理寺的前身就是九卿之中的廷尉,只不过现在已经沦为荣誉官衔了。

王猛点头说道:

“可以,以监察司负责查证、以刑部负责抓捕和最后的看押,而廷尉则负责中间的依法审讯,如此才能让三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避免勾结袒护。”

想要打通其中一个部门的关节,那有可能,但是想要拿下三个部门,那皇帝都可以考虑让位置了。

“廷尉保留不变,另外设立大理寺,专职此事吧。”杜英缓缓说道。

像是大司马、廷尉这些既然已经成为了荣誉称号,那再拿出来赋予实权,今日是廷尉,明日就可能是司空之类的,保不齐折腾一通,变复杂甚至是乱套的还是朝廷官制。

冗官制度固然能够让朝廷保持足够的官员储备,需要用人的时候不至于捉襟见肘,但是养着这么多人对于朝廷的财政赋税本来就是巨大的压力,即使是经济雄冠历朝的两宋也受此拖累。

之前侨治制度下的东晋也有类似的问题。

既然要确保官吏队伍的年轻化,那么随之对官职进行删繁就简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些三公九卿荣誉称号就当做是留给那些老臣们的恩荣,让他们到了年纪就升到这位极人臣的位置上,乖乖养老。

愿意留在朝堂上的,可以当个顾问,不愿意留在朝堂上的,衣锦还乡。

当一个朝堂上的主力是奋发向上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时候,这些老臣们自己呆在这儿也会觉得格格不入,融不进去又把握不住,所以不需要送客他们也会自己乖乖走。

操劳了一辈子了,没有人愿意最后再给自己找不痛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