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二十二章 木牛流马(八)

新顺1730 第二十二章 木牛流马(八)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7 05:43:17 来源:笔趣阁

皇帝做事,有皇帝的逻辑。也可以说,有皇帝的价值观体系。

铁路,技术,蒸汽机,甚至资本,都是器。

器,可以选择怎么用。

屁股坐在哪,决定了怎么用这些器。

从一开始决定下南洋、伐印度开始,在皇帝这,一直盯着的就是刘钰说的钱。

香料的钱。

印度的税。

统称,都是钱。

而至于统治之术,利用铁路、长江、黄河、海军、将天下分割成几块,使之在西边的起义不会影响到中原、在东边的暴乱不会越过荆楚,这也是铁路之于皇权的意义。

最终放在第一条铁路到底应该修到哪,这件事也就可以说的很清楚了。

黄河决口,是有规律的。

从宋开始,黄河决口就是在河南、鲁西南这个范围内,反反复复。

曹县、菏泽、兰考、郓城,就这几个地方,基本上只要决口,肯定就是先把这边冲一冲。

大顺的百姓读《水浒》读的非常喜欢,但大顺的百姓,其实是不知道什么叫八百里水泊梁山的。

因为写《水浒》的时候,八百里水泊梁山,真的存在。

而大顺的百姓看《水浒》的时候,因为漕运,一条大堤出现在黄河北岸,加上明顺以来一直默许的“保北不保南”的保漕运的治水策略,梁山泊的八百里已经成了个传说。

这个变迁,是现实的统治的选择。

而于此时的现实之下,真要是黄河北决,大顺会选择让黄河复南吗?

让黄河在大顺的财税重地泛滥?

这本身,就是一个和当初为了保漕运而默许的“保北不保南”一样内核的选择。只是形式因为现实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大顺已经开始修一条类似于太行堤之类的东西了,只不过这个太行堤,是在河的南边,而不是北边了。

“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只可迁延日月,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

这基本上已经是大顺这边,在解决了运河问题之后,破开了讳疾忌医的这个伤疤之后,有识之士的共识了。

只不过,这些有志之士,过于“有识有胆有魄”了,琢磨着有钱的话,不如直接挖一个从北边入海的河道,人工改道得了。反正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挖呗。

大顺吸取宋时教训,并不认为人工挖一条黄河河道,是大顺现在能搞明白的工程。瞎鸡儿挖河,这个风险太大。

而如皇帝所言,黄河不会闲着没事干决口的。

大顺在解决了运河漕米问题之后,治河的效率比以前要高。伴随着玉米、高粱等秸秆作物的普及,修堤坝的材料也比以前丰富了。

所以,皇帝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黄河决口,那么这不是只考虑黄河决口的事。

而是显而易见地,河南等地,肯定是遇到了大洪灾了。

小洪灾不至于搞出来黄河决口。

届时。

上游是洪涝。

到了开封菏泽一带,则可能是黄河决口。

而淮河的洪泽湖问题,大顺也只是凑合着解决了一点点,实际上水位依旧高,淮河上游泄洪还是有问题。

也就是说,一旦出了这个事,必然是一场波及淮河、安徽、河南、鲁西南、冀南、鲁北等大片地区的大灾。

按照自古以来的经验,一般来说,河南水灾,一般都会伴随着安徽水灾。而这一次还要考虑黄河决口,还要加上个山东水灾、河北南部水灾。

中原地区过高的人口密度。

商品粮产地往中原地区过高难度的运输制约。

以及河南、荆楚是天下中心,此地若乱,则四周必乱的必然现实。

还有就是对于“王朝末期被逼着做事的时候,往往吊毛也干不成”的经验。

陕甘可以垦套、迁西域;闽粤可以下南洋;山西可以走西口;河北胶东可以闯关东;松苏江浙可以有商品粮;四川德祐于都江堰等只要不瞎鸡儿收税一般没事……唯独中原地区,既没有商品粮输入救济、也没有逃亡垦荒的方向,一旦出了事,那就是大事。

外加那个非常晦涩难懂的、一般人未必理解的“老百姓有饭吃一般不会造反”的道理。

所以皇帝对于太子第一条铁路该往哪修的想法,觉得相当的幼稚。

黄河哪天出事,这谁说得准?就像是几年前的里斯本大地震,这还有说得准的事儿?

第一条路居然不琢磨着贯穿中原、联络荆楚,竟然琢磨着往张家口、承德、关东等地修,这如何能当明白铁路时代的君主?

就算不修到张家口的铁路,商人的高利贷依旧控制着蒙古;就算不修到承德热河的铁路,大顺的军队也依旧压的北边不敢反叛。

不是不能修,而是这对皇权的统治而言,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历史上的普法战争,德国总参谋部们对铁路的认知,是高效的兵团机动方式,将极大地改变陆地战争的模式。

而对大顺而言,对铁路的认知,是不可能走上普法战争的认识的,因为大顺周边有啥需要修个铁路否则打不赢的敌人吗?能修铁路的、好修铁路的地方,脚板子一样打赢;打不了、不好打的地方,肯定是不好修路、或者这时候压根没法修路的地方。

是以大顺皇权对铁路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必然要是维系统治、方便赈济、便于输粮、有利镇压的。

京西煤矿到京城的铁路,延续的是这样的思路,为的是京城燃料的稳定;而真正琢磨着要用印度税收修的第一条大铁路,也必然是延续这种思路的。

皇帝觉得,太子欠缺的,就是一种对“器”的认识,了解、以及如何使用的思路。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件事可以教,那么将来出来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不能按图索骥了,没有思路,可咋整?到时候岂不是一脸懵逼?

守旧派搞不明白。

实学事功派,过于激进。

新学派,脑子里有自己的想法。

做皇帝的没有个一贯以之的思路,到时候便会觉得公也有理、婆也有理……在李淦看来,熙宁变法没有问题,之后的旧党复辟,也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变法也好、复辟也罢,皇帝都得凌驾于党争群臣之上。

而要凌驾,就需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知道要怎么办、知道要干什么。

朕即国家,朕要做什么,新党、旧党、守旧派、实学派、复古儒、激进工商派,皆工具也!

否则,那要被人玩死的。

大顺的改革,从来不是刘钰宰执天下的状态下改的,至始至终在皇帝看来他都是个工具,因为皇帝知道大致该怎么搞,大致知道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干不得,群臣争议那都是个屁,听响儿罢了。

包括在成体系之前,刘钰在皇帝看来,不过是一个郎官类宦官,借皇帝之势,在外开府,以近臣宠臣之幕府而行变法的。既不是丞相开府,也不是执掌天佑殿一言堂,其中区别,可大了去了。

既不会罢免刘钰,也不会改革科举,更不会罢免那些攻讦刘钰的大臣。

只是,要是太子就这成色,即便自己临走之前,把几个必须要“带走”的人一起带走,怕也必要搞出来王莽改制一样的大乱——至于靖康耻这种事,李淦琢磨了琢磨,觉得即便妄自菲薄许多,这天底下已经没有再能搞出来个靖康耻的政权实体了,倒是感觉距离类似王莽改制越来越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