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

新顺1730 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6:22 来源:笔趣阁

大顺对锡兰的征服扩张,得到了什么?

从商业资本的角度看,得到了肉桂的垄断权、得到了锡兰珍珠的专采权、得到了拉特纳普拉的宝石开采。

从国家战争力量的角度,得到的自然更多。

无论是人口,还是战略位置。

但,其实最重要的,以上这些都比不上的,是大顺得到了大量的国有土地。

葡萄牙人来带这里,强制推广天主教。

大量的佛教人口和高种姓人口,为了逃避天主教,逃亡到了山区,留下了大量的空地。

持续二百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摧毁了锡兰的水利设施,使得这个从汉晋时候就在中国史书里的物产丰饶、水利设施农业经济的国家,农业基础基本崩溃,出现了农业退化。

崩溃的农业、逃亡的高种姓,留下了大量的荒地。

当荷兰人赶走葡萄牙人后;当锡兰人感叹扔了生姜、请来辣椒后。

崩溃的农业、匮乏的劳动力,促使荷兰人在泰米尔人奴隶和华人奴工之间做出选择。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在中国史书中的物产丰饶的国家,因为水利设施的崩溃,已经混到了要从印度和南洋进口大米的地步。

荷兰人的商业气质太浓、味儿太正,能把马六甲、锡兰这种地方弄成靠外面进口大米的地步,也真是重商抑农到极致了……

当大顺的军舰击溃了荷兰人的舰队,新的统治者抵达这里后,大顺的军事贵族们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可供耕种的国有土地。

均田制、府兵制的前提,要么是村社土地所有制、要么是国有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私有制,是没有搞均田、授田、府兵制的基础的。

或者,说的更通俗一点:耕战的前提,是土地国有制、官有制、至少也是村社残余的集体制。

杜锋是锡兰都督,不是锡兰节度使。米子明是南洋都护,不是南洋总督。锡兰、马六甲、婆罗洲,这些地方叫军镇,不是叫省。

这不是简单的白马、黑马,或者蟋蟀、蛐蛐的区别。

而是所有制、土地法、户籍法、军役法、税法的区别。

锡兰此时有大约18万成年汉人。

其中大约5万成年汉人,和他们所属的大约3万户家庭——他们中的很多人,娶不到汉女,下一代基本还未成年——他们手里的土地,既没有田皮,也没有田骨,是绝对禁止买卖的国有土地。

他们在户籍上,更接近颜李学派所设想的“军人”这个四民,但又不是大顺的老营良家子那种准小贵族——良家子可以穷的叮当响,但他们有特殊的大院和军区连营制,也有特殊的上升渠道,锡兰的这些军人没有,他们只能拿到虚勋,拿不到可以军功十二转的实勋和内部特殊的学堂选拔教育体系。

不是说他们不能上学,实际上,大顺在南洋的几大军镇,都是按照良家子的营连基层体制来的,营连内部其实也是有学堂的。

但是,就像是登州府新学学的也是实学体系,从知识角度,也能参加武德宫的考试,但现实是他们不能参加,因为他们不是被特殊定义的良家子——虽然,很久之前,这个词只是个宽泛的代称,但在大顺是有特殊含义的。

反倒是叛乱者、起义军、藩属国、邻国,需要拿破仑、霍去病、岳飞、项羽、汉尼拔这样的战术天才。

为什么刘钰的军改能够推广,并且得到了勋贵集团的支持?因为保守和反动的勋贵集团,需要保持政治上的现状和地位,不得不在技术上往前迈一步。

最终结果就是,勋贵集团和良家子小贵族,重新稳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

没有走向《红楼梦》故事里,转型耕读科举的窘境。

勋贵集团依旧依靠血统。

良家子集团,实质上转为了“技术中产”,并且在意识形态上迅速滑向“中产”或者小资——我的技术、一技之长,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尊严或者人的价值的体现,并且迅速地“行会化”——良家子集团,可以看成一个变种的“军事组织技术行会”,而行会是排外的。

就像是优秀的织绣工匠,在面临工业化时,有两种哭泣。

一种,是单纯经济上的哭泣:自己的职业,被工业化生产毁灭。

一种,是精神上的哭泣: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通过自己的手工产物体现,当手工产物消失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靠什么体现,自己何以为人?

能够摧毁这个军事组织技术行会的力量,自然也只能是工业时代的力量。也就是一种全新的、崭新的、碾压旧时代的、工业时代的组织技术。具体怎么办,后世有一本书恰好就叫《怎么办?》。

但显然,此时世界的物质基础,还不够。

所以大顺的这种组织模式,在这个各大“强国”比着看谁更烂的世界,还是很有优势的,也非常契合大顺这种大家争做人上人的社会环境。

既然都相当人上人,上车的人,自然会关门。

所以仅从经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来看锡兰的归义军,他们好像和良家子差不多。

都是按照人丁家庭,以一千户为一折冲府,或者叫营,下面分多个连,实际上就是个大型村社。

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每户授田50亩,另还有村社公田20亩,村社的这些公田一般作为种植园经营,种植椰子或者咖啡,不准种茶,违者流三千里,连坐。

因为锡兰气候的特殊性,使得不管是耕种季节,还是采摘收获季节,都必须使用大量的雇工。而伴随着种植园的发展,也使得锡兰拥有了大量的类似于苏北摘棉花的“闲民”,农业生产是不成问题的。

但随后的军制、晋升途径等,就不一样了。

归义军在男子成年后,要自备一些东西,参与军事训练。朝廷会配备战马、火枪、火药、军装、铅弹、大炮等。但诸如干粮袋、自己的零食好吃的、零花钱等,还是要自己准备的,而且在入伍操训的时候会有检查,如干粮袋等必须是制式的、自己家老娘们儿缝的。

负责训练他们的折冲都尉,是朝廷派来的,不是本地人。

他们平时其实也不需要调动,准确来说,他们更像是预备役,以土地为津贴的预备役义务兵。

朝廷也压根不给这些人发军饷。

大顺理论上,在锡兰的正规野战部队,或者叫拿白银军饷的正规野战部队,只有四个营。

一个陆战队的步兵营,驻扎高浪埠。这些都是标准的志愿兵,服役年限非常长。

三个战斗工兵营,按照轻重步兵的分法,属于重步兵。

和重甲先登、掷弹兵之类的类似,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英法在印度,动辄怼个城堡怼三五个月怼不下来的情况。

战斗工兵一直是大顺南方边疆区的精锐,因为战争形式注定了是:海军决战、重装战斗工兵夺堡、拉上去的线列兵走过场的态势。

炮兵基本都在马六甲整训,不在锡兰。

骑兵也在马六甲,事实上,南洋地区,是有草原的,而且还有相当不错的草原。

归义军的这群人,不拿军饷,只是在给自己的土地交血税。

和大顺内部一样,练兵的折冲都尉,只练兵,不掌兵,专业练兵。

所以,杜普莱克斯才询问杜锋,在锡兰,大顺到底有多少兵。

他说的这个兵,指的是能打仗的兵。

因为他手里,理论上也掌握过三四万“军队”,就是印度王公的士兵,但……那是不是“兵”,真的难说。

至于这些归义军,到底算是自耕农,还是小地主,也比较有趣。印度洋的风暴,会在2月份和8月份,出现一段几十天的旱季晴好天气,恰好是稻子成熟、椰子采摘、咖啡采集的季节。

风暴也会停息,每年会有大量的泰米尔人,从印度那边乘船过来,在这两个月份打工。

割稻子、插秧、摘椰子……归义军会按照村社,或者叫连队,和“牙行”的人打招呼,由他们雇佣一批泰米尔人来干活。

至于为啥不用大顺人,因为船票贵。

大部分非归义军的汉人,都是“劳务派遣公司”的契约长工,不做短工。

主要是大顺这边垄断专营的肉桂、宝石,要求必须用大顺人,法令强制,要不然没人会用比泰米尔人的运费更贵一些的华人的。

种植园啥的,也因为情况特殊——长工用华人,采摘季的短工大部分用泰米尔人以节约成本。

当然,权哲身不太可能理解这些东西,他也不知兵,只是看到这种类似府兵、军户制的制度,很符合他对“上古仁君农兵合一”的幻想。

至于说,这些预备役到底能不能打,他其实不懂战争,但却凭借对上古时代的美好幻想,觉得这些人肯定能打。上古仁君,不也是这样的吗?自己老师所设想的改革,不也是和这个有点像吗?

甚至于,他们学派所设想的美好制度,恰恰就类似这种土地不能买卖的官田农兵制。

只是,一个念头在权哲身的心间慢慢浮现。

大顺是依靠击败了荷兰人,于是拥有了大量的国有土地。

朝鲜国的大量土地,被两班贵族、王室外戚所占据;又不可能学大顺对外扩张,因为旁边一个是大顺、一个是日本,唯一一个能打过的是琉球,就算大顺不出面放任去打也没啥用……那咋办呢?

大顺可以对外扩张,解决国有土地不足的问题,朝鲜国咋办?隐约间,权哲身好像明白了问题之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