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八六四章 备战(七)

新顺1730 第八六四章 备战(七)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6:22 来源:笔趣阁

就这么个场面,死后要是不乱,那真的可谓是千古奇闻了。

或许,大顺的传统文化和孟加拉当然不同。

或许,大顺的历史和孟加拉的历史也完全不同。

但,这妨碍大顺的那群读过史书的人,得出一个“死后必乱”的结论吗?

显然,一点不妨碍。

这与传统、文化、历史之间的不同,没有太大的关系。

杜锋知道很快就会打起来。

也知道,皇帝和枢密院给他的命令,就是等,等到该动手的时候,也不要犹豫。

枢密院的几种方案、可能、推算,照计划实行就是。

大顺一直不动,就是在等法国的退出、等孟加拉乱起来。

而且,大顺有个巨大的优势。

因为大顺入场晚,所以大顺和那个20岁出头的继承人关系不错。

因为大顺和孟加拉的贸易额小,所以大顺和任何有志于孟加拉独立自主的继承者,关系很好。

因为大顺朝廷就是奔着收税去的,所以大顺的野心现在还没人能够看清楚。

说穿了,历史上这位20出头的小伙子,死就死在他想独立自主、搞一口通商、把贸易利润和关税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得罪了英国人、得罪了把控海关的大姨和大姨夫、得罪了买办集团的锡克商人、得罪了各大买办商。

“拉杰沙希的丝绸,比你们的次点,但也比奥斯曼和意大利货强。”

“糖呢?”

“巴达维亚之前的华人奴工起义,就有我们孟加拉糖大降价的一部分缘故。”

“宝石呢?”

“我们自己产的不比锡兰少。”

“金粉呢?”

“我们是逊尼或者什叶,不是印度教的,不喜欢这玩意儿。我们倒是出口稻米、鸦片,你们要吗?”

“不要。鸦片不让抽,抓着就是死;稻米运到需要的地方,挣不着钱。”

两边交流的半天,发现要么就是货物同质化,卖不出去;不同质的,比如鸦片,大顺是不让种,不能不能种;稻米理论上大顺肯定有缺口,问题是海运方便的地区,大顺粮价非常稳定,不挣钱。

两边的贸易额,小的很。

孟加拉的把握了贸易的那群人,当然亲英,因为英国人在他们这买货,并且力求试图减轻对大顺的货物依赖。

故而,大顺入场晚、贸易额小,反而成为了大顺的优势,因为显然大顺是一个有志于拿回贸易权和关税权的孟加拉统治者理想的合作伙伴。

这有点像是个奇怪的以史为鉴。

阿富汗人,可能统治印度;马拉塔人,也可能统治印度。

但一群海上来的人,怎么可能会想到统治印度,并且以收税为目的统治印度呢?

故而那位20来岁的继承人,很早就和大顺这边搭上了线。

他的小心思,刘钰那边,在看的清清楚楚。

玩好了,其实也算是一箭双雕。

这位小继承人,不反英,因为还要和英国人做生意,大顺又不买孟加拉的货。

只是想要把贸易主动权和关税主导权,拿到自己手里,赚钱。

大顺一直在购买孟加拉的硝石,而且大顺还是有些特色货物的,比如瓷器什么的,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能拿到货,靠着销售网络和在孟加拉的势力让大顺这边没法卖。

所以,这位聪明的、觉得自己可以纵横捭阖的小继承人,主动找上大顺,想要一箭双雕。

承诺将来大顺获得孟加拉硝石矿的独家购买权,承诺对大顺的瓷器等货物免税。

如果大顺下场,那么中英之间的贸易肯定完了,两国必然发生剧烈冲突,大顺也肯定会查封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大顺的商馆。

中英贸易完了,他自然还可以继续和英国做生意,继续卖他的棉布丝绸等货物。毕竟孟加拉是仅次于大顺的手工业强国,很多可替代的选项。

到时候,他既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和他贸易;又能借大顺的手,帮他把关税权和贸易主导权夺回来。

想的挺好。

如果大顺是个欧洲国家;如果舰队和军队需要绕过非洲和印度次大陆才能到这里;如果大顺的上万本民族人口的城市在数万里之外……

这个想法其实还真挺好的。

只可惜大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扶植傀儡;收土地税、人丁税、盐税去的。

奔着一旦开战,就要拉出精锐的南洋都护府的骑兵、炮兵、战斗工兵、动员府兵线列填线的路子去的。

压根不想和英国人一样,勾结这个、勾结那个,见缝插针、微操获胜。

以力胜巧。

等的就是乱。

乱中必输的那个,就是大顺压的注。

输到要哭的时候,大顺就有的是办法了。

或者:

东方的事,有东方的故事。

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萨珊波斯万王之王亚兹德格尔德三世之子,卑鲁斯,朝长安,获封右威卫将军。

天朝嘛,该走的流程,最好还是要走一遍的。

或者:

将在外,君已命“便宜行事”。

但不管怎么样,不管要不要把一些该走的流程走完,但是最终完成这一切的,还是得靠军队。

尤其是各方势力都会堆城堡、以及这个依托棱堡拖时间的时代。

大顺专门为攻棱堡而建立的专业重步兵,战斗工兵,那就需要继续扩编,随时苦训。

谁知道一个八十四的老头,啥时候会没。

锡兰汉人,有锡兰汉人的优势。

熟悉了炎热的环境,没熟悉的都死了。

吃惯了大米,毕竟矿工这几年有钱了想着吃面粉了,之前可是不吃大米也得吃的。

矿工比例非常高,铁锹、炸药、鹤嘴锄、挖洞,都是吃饭的本事。

距离印度最近,随时可以直接上岸,拆堡垒、夺棱堡,甚至可以在马六甲的炮兵支援来到之前,凭借专业的战斗工兵啃下来关键城堡,争取时间。

包括归义军授田府兵制,也都是从当初下南洋开始就为这一天准备的。

大顺的印度计划,在战略上是要求入场时“不需要盟友,不需要内奸,不需要收买”的。

提前多少年就在锡兰堆了几万残酷筛选后活下来的汉人,为啥还要学一两千人的英法那一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