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时代从1983开始 > 第五九一节 DIY自行车

大时代从1983开始 第五九一节 DIY自行车

作者:晨风天堂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17 17:37:30 来源:笔趣阁

张菊说的完全没错。

而且白昊也一点不意外张菊能想到这些。

毕竟是菊柞嘛。

白昊说道:

“对,在没有锂电池之前,锂是脱氧剂,以及增稠剂。所以那矿区也没什么人投资,等锂电池真正问世之后,锂矿区就非常值钱了。我想交朋友,以朋友的方式去谈,而不是去偷鸡。”

偷鸡这个词用的好。

张菊倒是明白白昊的心思的。

作朋友,长久。

偷鸡。

可笑。

张菊说道:“相信我,别看现在漂亮国强大,跟着他们瞎吆喝的人挺多,可他们干的事情就是偷鸡的事,你是正确的。”

此时,再说京兆。

夜里,付强和李大强开着一辆小龟到了京兆机床厂。

虽然说,这里是生产机床的,可也造点其他的机器。

付强见到张建国就开骂了:“有你这么当爹的不,连娃都不管了。”

张建国想了想,很平静的回答了一句:“恩,我就是在管娃。”

“几个意思?”

“三个小的,在九厂就是在家里,没什么不放心的。学习上的事情我以前也管不上,现在呢也管不了。吃饭什么的,我在和我不在没啥区别。小六有托儿所管,还有那么多姨管着,再说家里三个大点的也能管,对不。”

付强用手套在张建国脑袋上就来了一下:“还对不。”

张建国想了想:“我家以前也是这样的。”

“混帐东西。”付强骂了一句后问:“你在这忙什么呢。”

张建国带着付强去看机器:“前段时间开始,好多人骂我家老大,现在骂的越发的凶了,我就想着整点什么,和鲁大虎,还有凤凰山城留在这里技术员们商量一下。倒是有主意。”

“啥主意?”

“我们去漂亮国转了一圈,也长了些见识。就说这自行车,自行车为什么贵,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

付强惊讶一声:“哎呀,去了一次漂亮国,真正是长见识了,继续,继续。”

张建国绝对是长见识了。

也有想法了。

“为了保证京兆机床厂的钢材供应,去年改造了西郊钢厂。今年初又改造了新的锻压机,然后呢咱们自己改了一个无缝钢管生产线。这科技高了就是好,产品质量好了,成本也更低了。”

“自行车值多少钱,原料是一回事,生产加工又是一回事。我家昊子从地堡国换了小型自动电焊机,工电厂帮着,我们也研究着,现在彷制虽然差点,但焊自行车架绝对是没问题的。”

张建国带着付强看机器:“看这个,自动冷拔拉丝机。然后这边,机械式辐条成形,看这个多快,拉成之后靠锻压带帽,然后打弯,快速套丝。”

“生产十根,和生产十万根就是两回事,这成本一下就减少了几倍。”

李大强虽然不是搞工业的,可他也是大学校长,见识还是有的。

“这个,有点意思。看着这加工,怎么说呢,这或许就叫工业之美。”

张建国继续介绍:“然后,这边焊接好车架,上流水线。这流水线很简单,就是成批量的处理表面,然后泡在池子里,再捞出来烘干,然后再泡再烘干,最后再来一道自动喷漆,非常快,而且花钱少,省漆省人工。”

再换一个地方。

“看咱们的车圈生产,我们改进了好几次。真是开了眼之后,感觉就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让机器把费劲的活干了,从钢厂出来的就基本有形,然后盘成圈,一次就是八个圈,这边有卡槽,焊接自动化,一眨眼就是一个圈。”

“然后打磨焊点,再泡、再镀,一次就是六十四只。”

“这边,机器校正,绝对够圆。”

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张建国两个多月没回家,机床厂整了这么一套机器出来。

不算大。

产量也不算高。

属于小型化生产线,一天最多就是几百架。

二十个工人,一套生产线。

付强笑着问:“成,你这一天二十个人能生产三百辆,只是上一个班时。若是三班倒,一年也是三十万辆的产量,你告诉我组装自行车需要多少人,光是上车轮辐条一个人一天能上多少?”

“这个。”张建国回答不上来了。

鲁大虎接过话题:“怎么不行,我们算的就是降低成本。上辐条什么的,再另算人工就是了。再说了,咱造机器是为了卖机器,又不是为了卖自行车,管他上什么辐条呢。”

李大强脑袋里闪过一个灵感。

“我有一个招,咱们可以试试。若是试的好,肯定会有人来买机器的。”

“校长,您给说说。”

李大强说道:“试试卖散的,不装。一套打包好,谁买谁回去自己装。这东西成本是多少?”

“三十几块钱,肯定不到四十。”

“卖四十八,不,五十六块。”

张建国就问了:“买自行车要票的,而且还需要办证,再打钢印。”

鲁大虎乐了:“卖,明天卖一卖试试,就在小树林卖。工电厂的职工连个自行车都装不到一起,那把人丢到姥姥家了。办证容易,工电保卫处就能办证,钢印他们也能打。”说完,鲁大虎又问付强:“付主任,你说是不是。”

“恩,是。”付强认可这话:“除了工电,那一边庆东厂保卫处也能打钢印,小厂不行,他们可以在工电打钢印,办证。”

“试试?”

“试试就试试。”

几人一商量,这事能办。

机床厂实习的小青年不少,安排他们就能办这事。

四个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创造了夏国第一款DIY自行车的先河。

第二天,凌晨五点。

京兆机床上动用了几辆大卡车,拉上许多简单的就是用纸一缠,然后绳子一绑,再挂一个小麻袋装小零件,然后是一捆辐条。

这会,也没有什么纸箱,就是麻绳。

六点左右的时候,小树林许多卖早点的出来了。这边摊子也摆上了。

找了一个硬纸板,随便就写了几个字。

卖自行车,一套五十六元,不需要自行车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