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马王爷 > 完本感言(代本书的成因)

大唐马王爷 完本感言(代本书的成因)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2:03 来源:笔趣阁

贞观盛世记载于史籍之中,抛开江湖传言或野史,作者在读正史时也有些疑问。比如,李治4岁封王,16岁做太子至22岁登基,期间并未再出现有力的争储者,按理说在贞观皇帝去世之时,已在储位上经营了六年的他完全有能力主持正常的发丧活动。

但事实上,在大夏天的,故帝灵柩却在太极宫停放了五十多天,这是不正常的。说李治不忍父子分离算一个理由,但按理及时将死者入土为安,让之同生母长孙皇后早日相聚,这才是最大的孝道,以仁孝出名的李治不会不知道这个。

贞观皇帝驾崩于翠微宫,但移灵时却秘不发丧,派几千甲士侍御如常,像没事一样。那之前贞观皇帝已将最不放心的、李治可能不好驾驭的英国公贬去了叠州,那么已做了六七年安稳太子的李治在长安因何还这样小心?

再比如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从东宫到太极宫上朝,根本无须绕行太极宫最北端的玄武门,因为太极宫和东宫之间有更方便的通道。要走玄武门上朝的恰恰是李世民。

但唐史中却记载着,建成和元吉骑马去玄武门——然后行至临池殿时同秦王的人遭遇了。

临池殿在玄武门的里面(南面),如果理解成太子和元吉两人行事违反常理,上朝偏偏绕了远道、通过了玄武门再行至临池殿的话,别忘了秦王府的人正埋伏在玄武门,双方根本不该在远离玄武门的临池殿才遭遇。别忘了秦王再傻,也不大可能在太子的不经之路上设伏。该在玄武门设伏袭击秦王的,应该是太子建成。如果理解为李建成和元吉从太极宫去玄武门,就是为了查看他们设伏袭取秦王的情况或者结果,这倒说的过去。

比如侯君集的谋反,一位参与攻灭了高昌和吐谷浑的重要将领,名列凌烟阁,爵至国公,在功成名就之时,在贞观皇帝如日中天的时候去干这种事!要知道贞观皇帝是一位人人皆知的强权帝王,谋反者是个身带残疾、名声并不大好的李承乾。就算是个卖菜的,身处侯君集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关头,大概都不会如此行事。如果侯君集的谋反是真实的,那么不能写入史籍的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卫国公李靖薨于辛酉日,贞观皇帝崩于同月己已,也就是李靖死后的第8天,按理说皇帝已经很虚弱了,但他仍然去了李靖府,这件事当然可以理解成君臣的感情,不过申国公高俭薨时,贞观皇帝身体尚健,那时候他曾经也要去高俭府上吊唁,但申国公的外甥——长孙无忌跪在皇帝马前苦苦阻拦,说于理不合,皇帝因此半路返回。

那么除了君臣情意,皇帝抱病坚持去看李靖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可不可以说李靖薨时皇帝根本没有生病,但他关切李靖知道的什么不被人知的、至关紧要的秘密?要知道侯君集曾和李靖共击突厥,而战场范围涵盖了侯君集的祖籍。

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绝于秦。但始皇帝死时,因为滞留时久,为掩盖尸体的异味载了整车的咸鱼。如果史书不录入,我们不会知道这个细节。而李义府、许敬宗以皇帝丧事非臣子所宜言,去掉了《国恤》一篇,从此天子丧事缺焉。

比如贞观皇帝同文德皇后的感情,史籍中有许多的细节可以证明他们是情深意笃的。贞观皇帝对文德皇后与其他妃嫔的儿子是个什么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一个佐证,史籍中随处可见,这里不想多说。

在李世民独居在翠微宫时,长孙皇后早已故世多年了,陪伴他的不是哪位妃嫔,而是太子李治。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李世民在翠微宫写的这首诗不应该只是写景,而是心境的表达,他的半张床总是空的。

文德皇后生子是很密集的,这又是个佐证,她有的孩子居然是同一年降生,生完这个就怀上下一个。皇后身边有那么多竟争者,依然能够独霸着丈夫,两人的感情可想而知。

然而,长孙皇后自武德五年生下晋阳公主之后,直到贞观二年,六年的时间里她正处于生育的上佳年纪,却没有生育的记载。

怀疑这段时间里她与李世民有了感情的危机?按理说六年的危机早就让她下课了,也不大可能。因为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大事,渭水之变、玄武之变,文德皇后一直同李世民在一起共同应对危机。

比如长孙无忌在李治朝的谋反,不能说没有疑点。李治在执政初期比较弱——权当这么理解,因为连房遗爱都敢作废立的打算了。

但长孙无忌可不弱,他借着高阳公主谋反案能将李道宗、李恪、薛万彻等一干铁血之将一网打尽,将山东集团干残了,绝对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在后来,越王李贞等人谋反,朝延是派了军队镇压的。那么,足称铁血之将称谓的李道宗、薛万彻之流,为什么这么轻易束手就擒?总有一种特别而神秘的力量让他们不敢、不能、或者不愿暴力反抗。

长孙无忌这么一个铁腕人物、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加上一位有些弱的李治,如果他真想谋反的话,同样也绝不会这么容易束手就擒。是什么原因呢?

以识人精道闻名的李世民,在立储大事上却受了长孙无忌的影响,又能将《威凤赋》这样充满感情的诗文专门写给长孙无忌,读者有兴趣的可以专门推敲一番。

长孙无忌为什么非要干倒李恪?李恪是庶长子,对谁威胁最大?

长孙无忌为什么坚决反对李治立武媚娘为皇后?基于什么样的感情才这样坚决?那个时候李治和武媚娘是什么关系,以长孙无忌的聪明不会不知。

当时李治又是拉着武媚娘亲自将金帛十车送到长孙无忌府上,又是给长孙无忌的所有庶子封官,可见在立后一事上能得到长孙无忌点个头意义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说,只要长孙无忌能点个头,便取悦了李治、又能避免与武媚娘成为死敌。可一向精明的长孙无忌偏偏没有这么做,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致犯了傻?

李世民大夏天的停灵柩五十多天,太极宫里是如何防腐的?单靠用冰也不大好看。

万年宫半夜发大水,淹死军民三千多人,卫士、大臣们忘了皇帝各顾各命,而半夜登高而呼、救了李治和武媚娘的薛礼,所得的赏赐只是一匹御马……一匹御马也只是一匹马,这就是救了皇帝和武媚娘的赏赐。

李治为什么这么抠?对薛礼有成见?过了玄武门就能直达帝、后寝宫的重地,有成见的话为什么还让薛礼担任守卫玄武门重地的值夜郎将?

贞观十四年攻灭了高昌,使唐朝有了可靠的军马来源基地,贞观十八年讨伐高句丽,军马充足与否注定是不能绕过的问题。

然而在前一年——贞观十七年,灭高昌的有功将领侯君集因“谋反”刚刚被诛了。而经历了这件大事,西州保持了稳定、足以让李世民可以放心东征,当时是谁在西州,史籍中为什么记之甚少?本文将郭孝恪设置成了安西都护,这一点与史料是有出入的。

渭水之盟的处理提示了哪些未能记入文字的掂量和取舍?为什么长孙皇后去世的同一年,翠徽宫的前身——太和宫便被废弃?李世民为什么又重修此宫,并且晚年一直住在那里?难道是有什么往事要缅怀?

同样是在争储中落败的皇子妻子,为什么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李泰的妻子阎婉、李元吉的妻子即后来的杨妃都有身后的记载,唯独李承乾的妻子苏氏语焉不详?

武媚娘注定是个绝色人物,为什么十四岁入宫原来是在等李治?

徐惠既然文采蜚然,深得贞观皇帝看重,为什么文德皇后离世、后宫留下巨大真空的时候,她没有上位,连个孩子都没有?

历史太模糊,最后只剩下了利益和成败,没有人谈感情在其中的影响。一是谈不好,二是俗人眼里只有利益和成败。但有一点,越是有大成者,他越首先是一个人,人。

除了郭孝恪,其他见了记载的人物以及其大致的历事纪年基本遵循了史实。八夫人苏氏、高俭五子高审行、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玄武门郎将薛礼、赵国公长孙无忌、武媚娘都是重要配角,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篇幅都不少,但作者有一个原则,书中对他们的塑造和丰富,力求不能对他们留存于史籍的、所记甚少的事例产生冲突。

一些大的场景比如为征高丽而江南造船,为造船而益州输绢,为输绢而引起的剑南獠乱,泉州海溢都不是凭空杜撰,但史书中只记有寥寥数语,而主、配角们的故事就在其中展开。

历史的遗憾常常有两个,一个是它为什么不是另一种结果。另一个是它有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或者只用利益和成败解释这个结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因而对于前一个遗憾,有的书侧重于改变一下历史,有如唱戏,将舞台来个翻天覆地的改造。而本书侧重于后一个遗憾,它没有改变舞台,只是让演员彼此有了生动的联系。

本书的主角绝对是个神人,所有的矛盾和敌手全凭着智慧、力量以及团队去解决,所行的谋略、计策没一次属于下三流的,没有穿越,充其量算是隐穿,金手指隐蔽而不常用,这样的情况下,代入感真实而强烈。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也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不妨看看本书。

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围绕上述这些来设置的,感谢那些默默看本书的人,你们少而弥珍,足以激励作者忽略一切干扰完成本书。其实人到最后,许多看起来重要的东西都是零,都是故事,希望本书的读者因此有一点消遣和收获。

把以前写的一首诗放在这里,也是作者在本书里要表达的:

草鞋万里破衣衫,

匹马单枪旗一竿。

国将金鞍白手套,

庶民默视霸王鞭。

蹉跎要看长安路,

俯仰无羞大散关。

渭水前波接后浪,

人间北望终南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