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141章 议南迁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141章 议南迁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4:09 来源:笔趣阁

两刻钟后,崇祯批阅完奏章,端起了王承恩送到嘴边的茶杯,在品了一口后,很是放松的躺在了御座上。

朱慈烺这才开口道:“父皇,儿臣今日在新城收获了一些番薯,想请您尝尝。”

在朱慈烺的招呼下,吴忠领着尚膳监的太监们端着烤的香脆的番薯呈了上来。

尚膳监的太监先用丝线将番薯切成了一块块,并取出一块试吃后,崇祯这才开始享用,进食之前试毒是宫里老传统了。

在咬了一小口后,崇祯微微惊讶:“味道不错!朕早年听说过徐光启在江南试种这种番薯,而且产量极大,朝廷也曾推广过,可不知是何原因,百姓不愿种植此物。”

王承恩笑着解释道:“皇爷,并非百姓不愿种植,而是田里若是全部种植了此物,那就无法缴纳朝廷要求的粮食,朝廷总不能把这东西放进粮仓储存吧?听说这番薯最多只能保存三个月。”

崇祯又尝了一块番薯,点了点头:“嗯,此话有理。”说完便不再理会番薯的事情了。

朱慈烺心中也在思考,如果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番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国灾情,但也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滑,甚至无粮可产,军队打仗要粮食,粮食不足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且番薯的保质期最多只有三个月,不足以支撑百姓一整年的口粮,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像新城百姓这样,用部分番薯去周边州县换取粮食这样的方法很不错,不过始终不能大规模的种植番薯,如果周边都不种粮食改种番薯了,那么还能去哪里换粮食?

“看来还需要认真规划啊!”朱慈烺心中感叹道。

最后,崇祯吃也吃完了,始终不肯提御史弹劾一事,这口封的跟罐头一样。

朱慈烺只好说道:“父皇,儿臣想送点烤番薯给母后尝了尝,请您恩准。”

崇祯默默的点了点头,准许了他去坤宁宫的请求,而后不再言语。

出了文华殿,朱慈烺感觉这位皇帝老子跟自己产生了一些隔阂,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不知不觉来到了坤宁宫,在门前禀报了之后,二妹朱媺娖和三弟朱慈炯立刻迎了上来,二人欢喜道:“大皇兄,我们一起玩吧!”

朱慈烺忽然感觉脑袋一阵的晕,自从回京后,这两个小东西一直缠着自己玩,刚开始还陪他们捉迷藏什么的,结果每次过后两个小家伙一个劲的喊:“再来一次!”

玩了十轮后,还要再来一次,朱慈烺彻底崩溃了,心道我两世三十多岁的人,陪你们俩个小毛孩玩捉迷藏,还玩了十几轮.......

现在朱慈烺一听到“一起玩吧”,“再来一次”这两句话就要头疼。

看着妹妹和弟弟两人希翼的小眼神,朱慈烺道:“皇兄今天给你们带礼物了,你们自己玩好不好?”

坤兴公主顿时不悦了,撇着小嘴道:“皇兄的礼物无非就是瓷娃娃和布娃娃,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不想要!”

朱慈炯也是一个劲的点头,表示不想玩那些玩具。

“这次的礼物可不一样哦!”朱慈烺早有准备,他一招手从吴忠手中接过一个锦盒,并从中取出一个九环互贯的玉石玩具,在手中摇晃着笑道:“认识这个吗?”

坤兴公主噘着嘴道:“大皇兄,这个是什么啊?我怎么从未见过?”

朱慈烺嘿嘿一笑,道:“这东西叫九连环,是流传在山西那边的益智玩具,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

“谁要是能解开,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你们谁要试试?”朱慈烺晃着九连环诱惑着两个小家伙。

“我要玩!”坤兴公主一把夺走朱慈烺手中的九连环,跑在一边去了,朱慈炯则是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

看着跑远了的二妹和三弟,朱慈烺终于轻呼了一口气,总算把俩个小家伙忽悠走了。

和周皇后见过礼后,朱慈烺与之交谈了一番,随后尚膳监将烤好的番薯呈了上来。

周皇后极为欣喜,一眼就认出了烤番薯,她入宫之前在苏州老家曾经吃过,很喜欢吃。

周皇后笑道:“皇儿越来越孝顺了,还专门打听了母后喜欢吃的食物。”

朱慈烺有些诧异,他哪知道周皇后好这口啊,不过既然人家夸都夸了,总不能说实话让人尴尬吧?

朱慈烺从坤宁宫回到钟粹宫后,又看了一个时辰的书,这才听说午门外跪着的那群言官御史们早就散了,理由是:腿跪酸了,腰站累了。

※※※※※※※※※※※※※

崇祯九年七月,流寇首领高迎祥被俘凌迟处死,李自成被推举为新任闯王。

八月,李自成聚集部将过天星部入汧、陇山区,在关山被明军所败,四处逃散,曹变蛟领骑兵一路追杀数十里。

八月底,自从卢象升和天雄军被调回京师后,中原流寇压力骤减,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

张献忠趁洪承畴等各路官兵在陕西一带围剿李自成,于十月十三日率大军侵犯襄阳。

襄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长江流域作为据点,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非常的方便,可以说,襄阳对中原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要。

襄阳告急,崇祯皇帝在皇极殿召开了廷议。

廷议的结果很快出来了,崇祯下旨给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令他火速支援襄阳,同时下旨严令襄阳守军死守,等待援军,襄阳城若是被破,所有大小官员皆按陷藩之罪处死!

襄阳城中襄王可是比崇祯还大三个辈分,那老东西和隆庆皇帝是一个辈分的人,隆庆皇帝后面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后面是泰昌皇帝,泰昌后面是天启,天启后面才是崇祯......

朱慈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襄王,叫皇曾叔祖?皇高叔祖?

正当朱慈烺纠结于千里之外的宗亲称呼时,都察院的一个御史上奏道:“陛下,建奴两次入关陈兵京师周围,朝野震动,京师已无往日那般安全,臣建议迁都南京!”

“南迁?去南京?”此话一出,众臣顿时炸锅了。

“我朝自成祖皇帝迁都北平以来,已历时二百一十五载,早已形成定局,万万不可再迁都了!”

“是啊,陛下,绝不能南迁啊。”

朝中的大臣们多年积攒的家底都在北京城,要是现在迁都南京,那这些人不是又得从头再来了吗?因此,南迁的提议很快遭到了群臣激烈的反对。

“成祖皇帝当年迁都北平,是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也有利于抗击北方残元势力南侵,更有利于经营辽东地区,然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方流寇还未除尽,辽东更是易主,还时常发兵南下,毁我大明根基,此时迁都南京,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反对的人固然不少,却也不乏有支持之人,他们此时也纷纷发表了意见。

“我朝目前的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江南地区极为富庶,人力物力亦是足够,加上南京地理位置较好,易守难攻,朝廷可先集中兵力消灭中原流寇,到时用不了几年我大明就会恢复元气,再北上收复失地!”

“南京有六部、督察院等完整的官署机构,迁都南京,去人即可办公,不必劳民伤财再做建设。”

崇祯听着听着也有些心动了,现在大明财政困难,建奴还要隔三差五的南下抢掠,江南地区富庶,南迁可以很好的解决财政和粮食问题。

然而一但南迁,九边怕是难以守住了,以失去北方国土为代替的南迁,崇祯一时间很难接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