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史事讲将 > 第五章 洪武文臣——刘琏、胡翰、宋慎等

刘琏,字孟藻,浙**田人,刘基之长子,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著有自怡集一卷,《四库总目》行于世,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胡翰,学博无所不究,为文章明洁简峻,论议出人意,款句洒然,不落坌俗之态。雅好泉石,幅巾短杖,著书以自乐。有劝之仕,剧谢之。太祖聘致,授衢州教授,预修《元史》。初学古文于吴渊颖菜怜,宋潜溪攻举于业,移书招之同学。

宋慎,浙江浦江人,宋濂长孙,明朝政治人物。宋慎原为仪礼序班,与其祖父宋濂、叔宋璲共同在内廷为官。宋慎因胡惟庸案牵扯并被诛杀,家族贬至茂州。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体恤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

叶兑,字良仲,号四梅先生,别号归根子。浙江宁海县纡岸人。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

陈汶辉,字耿光,四都梅岭人,壮年远游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后归隐诏安初稽山,朱元璋闻汶辉声誉才学,屡征不应。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汶辉才上京应试,得第一,称“八闽元士”,授职礼科给事中。其间,汶辉以谏官身份多次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扫除所沿袭的元末弊政,建议广收天下文武贤才等。汶辉还奏请效法程灏所陈10件事,以致明太祖斥责他“志大言迂,不达时变”,而把他调任大理寺丞。

陈汶辉调大理寺后,发现张廉使、李知府等错案,又上书陈言,指出此案按“内旨”办事,违背法理。朝廷“须念得贤之艰,少知爱惜”。汶辉擢升大理寺少卿后,适开国功臣李善长蒙冤下狱,他又冒死力争,请求为李平反。不久,山东张宪使因惩处内戚,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处张某极刑,汶辉问明案情后,竟然“封还御旨”,明太祖大怒,即派锦衣卫将汶辉押赴刑部问罪。汶辉慨叹是非不分,“直道不行也”,经过金水桥时赋诗一首,便投水自尽,不久,明太祖感到后悔,便亲自作文祭之,赐葬,赐太子少傅,谥文烈。据载汶辉享年90余,《明史》有传。善诗文,著有《南皋文集》等。

陈宁,明太祖朱元璋时有御史大夫,后因胡惟庸案被杀。

曾鲁,明初藏书家、学者。字德之,一作得之。新淦人。年仅七岁时,就能默诵《五经》,一字不漏。稍稍长大后,博古通今。大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他没有不知道的。以文学才华闻名于当时。曾鲁率领里中豪杰,聚集少壮保卫乡里。准备牛和酒,开陈顺逆。众人都遵守约束,没人做不道义的事。人们称他居住的乡里为君子乡。

陶凯,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王宗显,自号怀隐道者,其生平里贯欠详。据载著有《医方捷径》,又名《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其中主要为药性、功用及救急方剂等。现有多种刊本。

王祎,字子充,号华川,义乌来山人,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幼从祖父王炎泽学,后师事柳贯、黄溍。游燕京,上八千言书论时政。危素、张起岩举荐于朝,未被纳用,遂归隐青岩山著书,名声日盛。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祎应召,被任为中书省掾史。进《平江西颂》,朱元璋大喜,说:“吾固知浙东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累升侍礼郎,掌起居注。出任南康府同知,抚定创残,收廪贤士,南康得以安宁。朱元璋召议即位礼,因所陈不合上意,出为漳州府通判。上疏建议“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浙西既平,课敛当减”。召修《元史》,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教皇太子经学。

奉诏书往云南招谕梁王把都归顺。六月,抵云南,申明利害,梁王本有降意,适元残部遣脱脱至,约梁王联兵抗明,胁迫梁王杀祎,次年十二月遇害。建文初年,追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学有渊源,为文醇朴宏肆,浑然天成,条理不爽。著作有《大事记续编》、《王忠文公集》及《重修革象新书》。

高启,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长洲县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云奇,南粤人,明初宦官,守西华门内使。据其《墓碑铭》载,胡惟庸在府中伏兵甲,请太祖到府中观井涌酒泉,云奇预知胡惟庸谋逆,力阻太祖行驾,被误认为无礼,死瓜槌下。太祖追赠某监左少监。嘉靖时追赠司礼太监。

郭景祥,濠州人。与凤阳李梦庚皆从朱元璋渡江,主管文书,辅佐谋议,分别担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一同被调往浙东分省,不久,又同时被调入,担任大都督府参军。

许瑗,字栗夫,江西乐平名口村人,是著名《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外甥。陈友谅带领水师,大举进犯,包围了太平府城。城内只有三千士兵,但由于众志成城,防守严密,陈友谅攻打了一个月,城池仍安然无恙。不幸,连降大雨,护城河河水暴涨,攻城船只随之升高,陈友谅乘夜深人静之机,命令士卒把楼梯从大船尾部搭上城楼短墙,潜入城内。许瑗偕同花云、王鼎率领众将奋力巷战,无奈寡不敌众,终于被敌擒住。被捕以后,他们仍抗骂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当地百姓怀念他在世功德,偷偷收集许瑗遗骨、埋葬在凌火高台下。

京剧《战太平》叙述的就是这个悲壮的故事。不久,朱元璋收复了太平,追赠许瑗为大中大夫、轻车都尉、高阳郡候,并在太平府衙右侧建祠祭祀。为了纪念许瑗,太平知县庞尚鹏又在祝圣殿西侧,建起了“忠臣祠”,题匾是“开国忠臣”。

周颠,明无名字,人以为颠,遂名。建昌人。举止非常,言语髯髴,人呼颠仙。善写真,尝自写貌于皇城五凤楼上。初乞食南昌,后不知所终。《明史本传》、《画史会要》、《名山藏》,在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里,周颠是明教五散人之一。

铁冠道人,元末明初道士。名中,一作白中,字景华,又字景和,号真常,字涵素。以春秋应举不第,遂放情山水,遇异人授太极数,谈福祸于咫尺之间,神验非凡。壬寅,明太祖下豫章,邓愈荐祖师于帐前,召问兵事,遂如预言,后居都下数年。一日无故自投大中桥下,借水遁而去,后潼关守奏云,某日祖师策杖出潼关而去,正其投水日也。建文时复见于金陵,做歌曰,莫逐燕,逐燕自高飞,高飞入帝畿,皆如所卜有靖难之事矣。后授前于二周洞微,与张三丰、冷启敬、于梓人、赵原阳、张景忠、陈立兴为方外友。祖师为人狷介寡合,稍涉伦理事,辄语他,言类佯狂乱。生平戴一铁冠,故世称铁冠真人,著有《鸿钧元文》,《玉景秘旨》,《皇极体要论》,《元元真书》,《洞玄秘要》。市传《透天玄机》为祖师著,非也,或有传《铁算心易》为祖师著,更非也,传说是刘伯温的师傅,隐居华山,他传给刘伯温的是“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顺逆、星斗分野,并推测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

梅殷,明朝大臣,字伯殷,归德下邑人。汝南侯梅思祖从子,天性恭谨,能骑马射箭。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以驸马都尉封荣国公,任山东学政。精通经史,堪为儒宗。梅殷深得明太祖信任,太祖遗诏称其“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违天者,汝讨之。靖难之役起,建文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募兵四十万,抵御朱棣。为奸人所害,加谥荣定,以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次子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

李祺,明初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之子,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封为驸马都尉。《明史》记载:李祺,功臣子,帝长婿,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祺往赈济。

欧阳伦,进士出身,朱元璋的女婿,娶安庆公主,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赐死,年39岁。

孙炎,字伯融,应天府句容人。身材魁梧,跛一足,谈辩风生,雅负经济。元末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下金陵,从征浙东,以功历官池州同知、华阳知府、行省部事,为朱元璋召致刘基、章溢等。总制处州时,会苗叛,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同被擒杀。炎时年四十,追赠丹阳县男,谥“忠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谲处似李长吉,质处似元次山”。《明史》有其传。

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皆不听。久之,乃用其言。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召修元史,不愿出仕,乞还山。未几,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汸著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与《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并传于世。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人。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丁斌,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外甥,与胡惟庸案的牵连是,最终导致李善长被夷三族的原因之一。

丁玉,初名国珍,河中人。仕韩林儿为御史,才辨有时誉。吕珍破安丰,玉来归。随征彭蠡,为九江知府。大兵还建康,彭泽山民叛,玉聚乡兵讨平之。太祖嘉其武略,命兼指挥,更名玉。从傅友德克衡州,以指挥同知镇其地。复调守永州。玉有文武才,抚辑新附,威望甚著。进都指挥使,寻兼行省参政,镇广西。召为右御史大夫。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以玉为平羌将军讨之。至威州,贴里降。承制设威州千户所。平松州,玉遣指挥高显等城之,请立军卫。帝谓松州山多田少,耕种不能赡军,守之非策。玉言:松州为西羌要地,军卫不可罢。遂设官筑戍如玉议。会四川妖人彭普贵为乱,焚掠十四州县。指挥普亮等不能克,命玉移军讨灭之。帝手敕褒美,转左御史大夫。师还,拜大都督府左都督,坐胡惟庸姻诛。

徐贲,字幼文,南直隶毗陵人。后迁平江城北,自号北郭生,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张士诚死后,俆贲与张羽避居吴兴。后被荐入朝,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讨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以“犒师不周”处死。

詹徽,字资善,徽州府婺源人。父亲詹同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儿子詹绂官至尚宝丞。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个蓝玉案爆发,位居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的詹徽牵扯其中,被杀,年六十。

张昶,顺帝时为户部尚书,忠臣。元末,作为使者,招降朱元璋,反为朱元璋扣留。蒙元灭亡后,出仕明朝,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然而张昶“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写信托降人寻访在北元的儿子,被杨宪告发,伏法。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人,后移居吴兴,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陈汝言,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临江清江人,后随其父移居吴中。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

陈汝言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近宗赵孟頫、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契厚,传说王蒙在泰安时,曾面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陈汝言正巧来访,时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

王行,字止仲,号半轩、楮园。幼年家境贫寒,父亲王懋在苏州阊门徐氏所开药店中卖药。王行聪明异常,十岁时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主人发现他天赋异常,遂让他尽情阅读家中收藏的“经史百子”诸书。十七八岁就开始同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并在苏州城北齐门设立私塾。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高启,和后来为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出谋划策的姚广孝等人都是他的好友。

张士诚据守平江一带时,分守浙右的参政饶介曾向元朝廷上疏推荐王行,王行因天下多事不出仕。明朝建立以后,苏州知府魏观、王观都曾以人才向朱元璋推荐,但他除了在苏州府学一度担任过训导以外,一直没有当过官。王行一生基本上都是以执教为业,他曾两次在沈家任门馆先生,又曾两次在蓝玉家任家庭教师。他第一次在沈万三之子沈达卿家任教是在元末。在南京应都督蓝玉之聘,在蓝家坐馆,颇得蓝玉的欣赏,曾经陪同蓝玉去左丞相胡惟庸家拜访。次年因胡惟庸党案发生,他惟恐牵连,辞去馆职返回苏州故里,这以后他又到沈达卿家坐馆,教授达卿的孙子沈巽、沈程、沈衡等人。

宋克,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

张羽,早年随父宦江浙,因兵乱不得归。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兴。洪武初年入京,不得朱元璋喜好,又至京师,因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朱元璋曾亲述滁阳王事实,命张羽撰写庙碑。坐事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一说是被人绑起扔进长江淹死。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著有《静居集》四卷。

周衡,字士平,号养浩,元末明初无锡人。明初中举人,参加京师会试,为明太祖所赏识,官至右正言。

陈安阝,字安仲,号叔恭,闽县营前人,丁丑科春榜状元,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原因是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原本就莫须有的事陈安阝刚中状元就被革除功名,车裂而死。

刘仕谔,一作刘谔,字号不详,浙江山阴人。丁丑科陈蘷榜“春榜“进士第三人。刘仕谔之父刘子华,洪武初年,以明经被举荐。明太祖御临奉天门召赋,刘子华立时赋诗一首:“挥戈十载定河山,忽报星沉易水湾。马首西风旌旆卷,天涯落日凯歌还。功成楚汉兴亡际,名在韩彭伯仲间。圣主思功心独苦,黄金直欲铸真颜。”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授其大兴同知,改青州推官,被降为鸿胪寺司仪署丞,不久,又遭到御史的弹劾,终于被杀。

唐肃,明初政治人物。通经史,兼习阴阳、医卜、书数,又善画山水,与上虞谢肃齐名,人称会稽二肃。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明初诏供奉翰林文字。洪武四年,有外邦呈海东青珍禽,朱元璋命群臣献诗,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语,唐肃亦呈一绝句,有“词臣不敢志归谏,却忆当年魏郑公”语。后来因为早朝无故缺席,坐免官,归乡里。太祖重才,再召入。有一日在朱元璋面前用横筷礼,犯“大不敬”罪,发配濠州边境。不久病死。著有《丹崖集》。有子唐愚士。

余尧臣,元末寓吴中,与高启、王行等称“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初为张士诚客,士诚几,徙濠梁,授新郑丞。

韩克忠,字守信,山东武城人。丁丑科“夏榜”进士第一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是明朝开科以来第一场科举大案,也是一场冤案。本科于三月殿试时,偏巧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举子,北方举子无人登第。加上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也都是南方人,于是,有人煽动闹事,尤其是朱元璋家乡的一些举子更是有恃无恐,纷纷上言说:考官有意偏袒南方人。朱元璋便命前科状元张信等翰林官员复审。也许是张信等人太不了解皇上的用心,复审结果仍维持原榜。这时又有人状告复审官与前考官勾结,故意拿北方举子中的劣等考卷进呈。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白信蹈等十余人处死,刘三吾因年老资深被免死,充军新疆,就连春榜状元陈安阝也没能逃出噩运,后亦被处死。六月重开殿试,朱元璋亲自阅卷,取中61人,完全是北方人,亲擢韩克忠为状元,并称其“学行淳实。”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就是这一次会试,发生了著名的“春夏榜”事件。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因系南方人,所取进士52人都是南方人。发榜后,北方考生不服,上疏指责考官偏袒南方同乡。经过复查,的确存在舞弊行为,朱元璋遂下令严惩了舞弊人员,重新录取了进士61人,结果全是北方人。放榜日期也因之延至夏天,韩克忠为殿试第一名,韩克忠状元及第后,学政松弛,克忠和祭酒张显宗重新创立法规,兴废补坏,进一步编制监规,进呈太祖参酌,刊印颁发,永为遵守,学政自此振举。

唐桂芳,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峯,以字行。歙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文学家,学者称“白云先生”、“三峯先生”。所著有《白云集》。

宋讷,字仲敏,号西隐,元末明初滑县人,元至正进士。任盐山府尹,后弃官归隐,洪武初年应征编礼、乐诸书,事竣,不仕归。后经杜荐,任国子助教。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再迁国子监祭酒。讷为学严立学规,治太学有绩,颇受明太祖赏识。年老告归。宋讷曾应诏陈边事,提出“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尹屯田”的观点,认为设兵屯田,布列要害,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是长策,其言颇受重视。此幅宋讷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