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080章 明武六年

天下末年 第1080章 明武六年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9 17:27:14 来源:笔趣阁

明武六年。

岁旦后的第一个朝会,就在长安未央宫的宣德殿内进行。

大周君臣对去年的军事行动以及署政执行,作了一场总结大会。总之,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之下,国朝各地安定稳固,盗贼消迹,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大军亦是完成战略计划,大败楚军,扬吾国威。

而后,群臣之间,互为和洽的谈论一番时政,定下国朝今岁内部发展的大体计划。同时,抽调各地物资、甲械,汇聚长安,以应对赵国南下中原一事。再对明年展望一番,鼓鼓诸官员的心气,朝会也就结束。

但在回到宣室后,高诚便又召来了阎相、钟繇、张松、杨懿、阎忠、秦怡、杨彪等诸寺主要人员。

朝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可缺少,因为无论是什么决策,都需要众多的官吏去完成。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正的决策层,依旧是少数一部分人。

所以,有些事情,注定不能在朝会上来说道。

人多口杂,派系各执己见,很容易就把事给拖了下来。

“阎相,先说说褒斜那边的状况吧,进展到哪一步了?去岁出动了十几万大军出关作战,国朝都差点没喘过这一口气来。褒斜究竟还需要多久?”

高诚端坐在上首,看着下面各自落座的十几位重臣,目光注视在阎相的身上。

新年后的第一个朝会,大家肯定都是报喜不报忧,图个吉利,但这不代表大周就过的非常舒坦。

去岁出兵十几万兵马,还是兵出三路,调动的民夫就高达二十多万。就这,还是大战前积蓄了不少粮草呢,否则动用的民夫更多。长安周遭,都亏了些收成,更别说下面的郡县了。

再加上褒斜道工程的巨大消耗,以及安置军队掳回来的百姓,大周差点没给一口气呛死。

鬼知道义兄还整了这么一出,长安这边刚收到他的信,第一批的难民就都快抵达弘农了。本来就忙上忙下的百官,仓促之间还得做难民的安置工作。

这么多事一起怼过来,谁也顶不住啊!

好在,近二十万的关中百姓,安置的差不多了。战事也将告停一大段落,朝廷也就可以专心注意的将手头上的事一件件搞定。

“褒斜那边主要道路的修建,即将完工。根据张成那边的汇报,最多到三月份,便能完成褒斜道主要道路的扩建。而汉中太守那边,则可能要晚上一个月,才能把郡内驰道,与褒斜连接。”

阎相回答说道。

高诚大松了一口气,说道:“嗯,告诉汉中太守,不必心急,切记顾及民心。褒斜工程,是一件大工程,但时至今日,诸郡皆无百姓暴动的情况的发生。说明,各地县邑抚慰工作做的不错。事到末了,朕可不想听到坏消息。”

“陛下放心,老臣这边一直在盯着。下面的郡县官长,也不敢搞出什么事来。”

“嗯~硐道修建到哪一步了?估摸着还需要多久时间?”

高诚又继续问道。

阎相沉默了片刻,暗叹一声,回道:“陛下,硐道的修建进度太慢了。按照张成和马均的预估,起码还需要三年时间来修建硐道。不过,建设兵团的人,只需要留下三五万即可。地方有限,人多了扎在一起,作用也不大。”

“三年吗?也好,少了十几万人呆在褒斜道里,粮食输运的难度就大大减少了。这样,让张成带建设兵团十万人,先行一步进入凉州,帮助凉州布政司完成关东百姓的安置工程。褒斜那边留下十万人继续修建,主道完成后,看看留下多少人继续修建硐道,其余人都去凉州和主力汇合,大力建设凉州基设。”

高诚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着。

旁边的钟繇皱起了眉头,执礼言道:“陛下,建设兵团若是进入凉州,只怕凉州容不下这么多人啊。凉州这些年状况好转了不少,但也养不起十几万张口啊。”

“元常说的没错。先前给巨光一口气丢过去十六万关东百姓,巨光可是给臣连连回书,大倒苦水。若是再过去十几万建设兵团的人,凉州现在养活不起。要是过个一年,关东百姓安居下来,垦耕田野后,或许还行。但,现在很难办得到。”

“那从关中调粮也可以啊,关中各郡的驰道都已经修建完毕,凉州虽然人少,但也完成了关中至冀城的驰道,粮秣运转速度很快。”

“不妥,建设兵团可是要长久在凉州呆下去,以修建道路、水利、河渠。即便有驰道便利,也要耗费不少民力。而且,赵国还不知道会什么时候南下呢。到时候关中还得负责大军作战所需粮秣,民夫都凑不够了。”

“那就用老办法,屯田!凉州的地虽然荒了很长时间,但那是没有足够的人开垦。让建设兵团一边修建水利、道路,一边屯田。最多也就是明年秋收过后,凉州应该就有能力来满足建设兵团的吃喝了。”

“屯田的法子不错。反正凉州荒僻了这么久,快点慢点也差不了多少。”

“那行,那就让建设兵团边屯边修。关中这边也出点力,帮助凉州布政司解决一部分粮秣压力。”

在经过一番出谋划策后,最终由高诚拍板钉钉。随后,高诚又与阎相说道:“对了,告诉巨光,凉州苦了十几年了。朕把老家交给他,可要好好做。有什么困难,就跟朝廷说,凉州对于吾大周而言,重要无比。”

“臣明白。”

阎象应声道。

高诚点了点头,正如自己所言,凉州对于周国的重要性的确非常大。其一,他是自己起家的地方,全国都非常看重。在大周当官,关中和凉州就是很多人打破脑袋想要钻进去的地方。其二,赵军南下后,如不出意外,大周就要全力以赴的去争夺中原了。到时候,朝廷绝对不能被西鲜卑牵制住。

凉州防线,就是为了预防于此。

迁民,只是第一步,发展是第二步,后面还有很多计划,都需要来一点点的布置。

想到这里,高诚微微摇了下头,此事定下来了,先不考虑,还有其他的事要安排呢。

“御史府和廷尉寺准备的怎么样了?不出意外的话,最迟十月末,科举射策完毕之后,就要准备府寺下县的工作了。”

看到高诚目光转过来,杨懿当即稽礼道:“陛下,御史府好说,官吏准备没太大的要求。各郡、县的主官,臣与蔡师都议定了一份名册。吏员目前也挑选了六百多人,待到科举过后,再选用一些年轻才干,足以保证台寺下县的初步完成。”

“廷尉这边呢!”

杨懿说完,高诚就看向了阎忠。

随着御史大夫蔡邕的年纪越来越大,杨懿这位御史中丞,也基本上挑起了御史府的大梁。而且,不论是蔡邕还是自己,都对杨懿的才能有着非常高的赞扬。

而阎忠,则就是实实在在的老臣了,还是出身凉州的名士。

“陛下,廷尉这边吏员倒是好说,实在不行可以将县狱的人编进来,也能暂时用着。但是这地方主官,臣实在是没办法啊。上林学宫、太学,臣天天跑,可季谋那边也没办法短时间教出这么多学生。”

“唉~”

高诚暗叹了一声,这倒也怪不得阎忠。虽说他能力一般般,但名望不低,管理廷尉寺这么多年,也没出过什么岔子。关键还是人才不足啊,当年对法家学派,有些疏忽了。不然,再不济也不置于出现现在的局面。

“法衍那边暂时有多少可用之人?”

“回陛下,臣与季谋谈过不少次。以他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三个廷尉司的主官倒是足够了。二十四位廷尉署主官,也有十六人能够胜任,其余人就只能充任县邑上的廷尉平。纵是如此,县邑这边起码还差了近二百人。”

“两百人?”

高诚眉头一紧,言道:“这样,从廷尉寺里抽调些良才,先把郡上主官凑齐。吏员这边,爱卿与阎相稍后商量一下,地方的狱吏关系复杂,可以用但不可以全都用,这其中的比例把握好。至于县邑主官,实在不行也先让地方的人担着。只要把架子搭起来,朝廷有的是时间来替换官吏。”

“臣遵命。”

“嗯,趁着这断时间,诸位爱卿都好好准备。尤其是调查司、御史府,都要动起来。台寺下县一事,绝不允许出现差池。”

“臣等谨遵陛下命!”

——————————————

次日,高诚又召见严颜、贾诩、徐荣、苏则四人,在静室密议。

相比起昨日召见文官,军方奉命觐见的人更少。但他们四人,足以代表整个军方势力了。

严颜作为周国大将军,又是益州人士,既代表着在京将领、守备军将领,又代表着益州将领。而贾诩,则是代表了整个总参寺人员。苏则不多说,代表的自是元老一系的将领。而徐荣,则代表着原魏国一系的将领。

倒不是自己想分的那么明白,而是在自己称帝之后,军方人员就纷纷开始寻找自己的派系。这种情况的出现,亦是必然,自己根本无法阻止。不过好在天下还没一统,益州派系的将领也在逐渐融入其中。

静室内放置着一张巨大的沙盘,比起去年,上面又多了不少小零件。未来每一年,这张沙盘之上,就会多出些许物什,直到全天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都纳入其中为止。

“严卿,各部的调动,都差不多完成了吧。”

“回陛下,自河洛归来的大军,都已经抵达指定位置。第二骑兵军也进入河东,第十军也已进驻蓝田。”

高诚点了点头,言道:“嗯好,调查司那边可否查出来赵军到底什么时候南下?”

“陛下,赵国君臣也还未定下来,奉孝也没办法确定赵军具体南下的时间。不过,最大的可能便是今岁春耕过后,或是秋收过后这两个节点。”

贾诩说道。

旁边的徐荣,也开口言道:“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是秋收之后。去岁赵国北退鲜卑、辽国,南取洛阳,来回调动的兵马不下二十万,民夫征调更多。虽说冀州富庶,但应该会等待几个月,在秋收后再南下。如此,成算也更大一些。”

“还有一种可能,趁着春耕完毕,征召民夫聚集粮秣,在秋收前南下,然后就食中原!”

苏则亦言道。

贾诩眼前一亮,看了眼苏则,后礼向高诚,说道:“征西之言,不是没有可能。国朝大军以王师自居,故而自改制之后,便再无就食于敌的行为。但赵国就未必了.....”

“怎么样?”

高诚也是扬着嘴角,看向严颜和徐荣,笑言道:“若是朕,也当以此法行之。大战一开,赵军锋锐正盛。曹操即便是有万千谋划,也会选择避其锋芒。如此,赵兵就食于中原,必能大大缓解后方粮秣输运的压力。”

“就食于敌,确实是良策。不过,袁绍会如此不顾及中原百姓的民心?”

“文良,再怎么顾及民心,也要先打下来再说。地盘还未到自己手上,何必替别人考虑民心?”

“.......”

“若依文师之言,赵兵在秋收前南下,那就是**月份,正值盛夏。吾等现在也得开始准备粮秣以及冬衣了,免得到了时候有所缺乏。”

“严卿放心,这事朕已经叮嘱阎相了。现在,朕只问一句,兵力够不够国朝完成战略目的。现在吾军的驻防,并没有刻意隐瞒,赵国想必也能发现不少端倪,免得到时候出了差池,皆无所得。”

“陛下,臣还是那句话。要是征兵的话,那就一口气扩大五个军的兵力,来保证此战的必胜。战后,或可转为守备军,驻守地方。”

贾诩一语惊人。

但高诚已经习惯了,自打年前将战略计划商定的差不多的时候,这老家伙就一口气要五个军的编制。

那可是八万人啊!

多了八万军队,后方需要的民夫,起码得增加十五六万。一来一去,那就二十五万左右的劳动力用来作战。

再加上原定计划内出动的十个军,以及所需要的五十万民夫。

为了这场仗,国朝要动用百万兵民!

到时候,不只是褒斜道的修建要停,其余地方服徭役的人,也都要加入到后方民夫中,给前线大军运粮。

基本上,整个国家的人,都在为这次战争服务了。

而自己,也将宝全压在上面了。

这个赌博,太冒险了。

“不行!最多两个军,再多民夫够不够用不说,粮草肯定不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