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086章 从原点回到原点

天下末年 第1086章 从原点回到原点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9 17:27:14 来源:笔趣阁

“曜卿认为,赵军可能会针对吾军耍些诡计?”

“陛下,如今弘农有六个军,十万之众。而河东、西河一带,则有七个军,十一万众。二十万大军在侧,赵军岂会不防。所以,赵军想要并下中原,必然会有对付吾军的计划。”

袁涣说完,高诚看向郭嘉,以正常思路来看,袁涣说的一点都没错,更不用说面对的是袁绍、田丰、沮授了。

郭嘉沉了下脸,摇了摇头,说道:“陛下,调查司在赵国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赵军要对付国朝的消息。所有的信息,全都是赵军严防死守,打算以城塞之险,拒吾等于外。”

边说着,郭嘉的脸色也逐渐凝重,自己有些大意了,这么明显的疑点,都给忽视了。

“看来,还有吾等未曾猜测到啊!”

听郭嘉说完,袁涣也是短叹一声,皱眉苦思。不过,没有头绪,怎么想似乎都在做无用之功。

就在这时,高诚站起身来,扫了眼帐内众人,面色带笑说道:“诸君,不必深究于此。时间,会让阴暗逐渐浮出水面。吾等,只需要等待即可,而不是迈进黑夜,寻找阴暗!”

“大王所言甚是!田丰、沮授皆世之大贤,谋略出众,万不可跟着彼等的脚步走下去啊!”

老而弥精的贾诩,也是神色轻松的说道一句,似乎就不担心田丰搞什么幺蛾子。

众人神色各异,依旧对于此念念不忘。毕竟,人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的追索,就是人类发展至今的主要因素。

“文先,长安那边状况怎么样了,秋收没耽搁了吧!”

高诚将话题一转,说到内政之事。

杨彪应声出列,执礼言道:“回陛下,臣昨日尚与阎相通书一封。从信中之言且看,阎相甚是轻松写意,应是未误秋收。”

“哈~这可多亏了文先良策啊!”

高诚闻言,也是一喜,赞扬说道。

此次调动二十一万大军,分屯河东、弘农,对于国朝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民夫的供需,二十万军队起码也需要四五十万青壮来运粮。虽说国朝在春耕农闲后,便征召民夫,往河东、弘农运输粮秣。

但真到了现在大军一出,数不尽的仓库,说不定瞬间就空了。

而杨彪的良策,也很简单,那就是分工制。使征召的民夫,不再像以前那般,悉数聚集在一起,然后由军方人员负责调配。而是先以总参寺的计划总略定下国境内粮道,然后使各郡各县征召的民夫负责当地,分段运转。

当然,即便是分段运转,仍需要征召一部分民夫,专门负责将聚集在长安和弘农两个郡级转运站的粮食,给送到前线。

虽说征召的民夫还是有不下五十万之数,但其中八成都是在当地当县运输。最远也就是两天功夫,就能回家。对于民夫思乡之情有了很大的缓冲。

自古以来,凡征召大量民夫,无不是因民夫久日在外,夜夜思乡,导致人心不稳。尤其是农忙时节,老百姓把地里的粮食,看的比命还重要,不得归乡的状况下,不出事才怪。

杨彪之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隐患,而付出的代价,自然就是粮秣输运的速度降低了不少。

大周诸军停驻在弘农,一是在等待赵兵和齐兵大打出手,二便是屯积粮秣,减少后方压力了。

高诚对于此,并不在乎。朝廷一开始就抱着坐收渔翁之利的打算,所以不需要着急。而且,在国朝境内转运粮草,消耗的也算不上多,大周还熬得住。

最好是在秋收之后再动兵,那就完美了!

“科举射策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此番正值大战,朕可能赶不回去参与此盛事了。”

“陛下放心,太子殿下善于用人之才,又持重有余,明君之像也。尚有阎相这般重臣辅佐,科举射策一事,当无恙也!”

杨彪先是夸赞了一番太子殿下,然后才说到重点。

高诚也点点头,认可了后半句话,至于前半句,自动无视了。知子莫若父,龑儿那性子不捣乱就算是好的了。自己真正放心的还是阎象和蔡邕两位老臣,有这二人在,既不用担心政事,也不用担心太子会搞出什么乱了。

留太子监国,怎么说呢,算是无奈之策吧。

不同于当大王的时候了,这当了皇帝,很多事就必须有个交代。不仅是给皇室交代,更是给朝臣交代。

有太子监国,即便自己出了什么意外,龑儿也能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

啊呸~出个屁事,自己在弘农呆着,能有啥事!

高诚微微摆了下头,把脑海中的胡思乱想散去,而后继续与杨彪、钟繇、张松等人,问于国朝政务之事。

帐内的一群将校们,则是聊无兴趣的听着陛下和尚书令、侍中、中书仆射的对话,煎熬的等待着陛下散会的号令。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

当散字从宦官口中说出后,一应将校,如闻天籁,纷纷秉礼告退。

......

廖化也是长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明白当初军将他们没一个愿意来御帐的缘故了。这聚议,还真是有点让人头疼。

前半段还好,谈些军略之事,自己听得懂,也能学些东西。可后半段陛下跟文官们讨论政务,自己听的再明白又如何?

军政分家,这辈子自己都不可能接触到政务的事!

“阿翁!”

站在辕门外,廖化看到义父出来,当即迎上前去。

“嚯,好小子!来,给汝引见一下。”

韩武自然也听到了这声亲切的呼唤,看到义子廖化的时候,也是止不住的洋溢着喜色。而后,拍着廖化的肩膀,继续说道:“这位便是第五老将军,还不快快拜见!”

“末将廖化,拜见老将军!”

廖化也不迟疑,当即躬身拜礼。

第五儁注视着这位与萌儿看起来差不多岁数的小将,又瞅了瞅韩武,疑惑道:“韩老弟,老夫可从未听闻汝还有如此虎子,不厚道啊,哈哈~”

“第五兄,元俭当初与某有缘,以为假子。再者,元俭又没有文始那般能耐,声名不显,某也不好张扬啊!”

韩武莞尔一笑。

第五儁拍了下廖化的肩膀,言道:“好小子,现在军中,任何职啊?”

“回第五将军,末将于赵军将帐下,任师帅一职。”

一听廖化自报官职,第五儁再度看向了韩武,张眉瞪眼的说道:“老韩汝这就不够意思了,元俭年纪轻轻,便已担任师帅一职。文始这小子,若非老夫提携,还在函谷关呆着呢!”

“兄长所言不错。朝廷拢共十八个军外加西海都护及无当飞军,师帅数一个遍也就三十三人,这还叫声名不显?”

第五伦亦是打笑一句。

“二位老兄,是吾的不对,吾的不对。走,回帐一起小酌几杯!”

“那也得等等文始那小子,君荣兄让老夫好好看着这小子,岂能不管?”

“也好,正好让元俭、文始他们认识认识,都是年轻人,后生可畏啊!”

“是极!”

.....

廖化站在一旁,至始至终都没能插上一嘴,不禁有些沮丧。好在,此次奉命来弘农,应该要呆上很久一段时日,与阿翁相处的机会多的是。

倒是那士孙萌,让廖化有些好奇,先前在陛下御帐内,一群大将、朝卿在前,自己区区一师帅,只能窝在后面,根本没看清那士孙萌的面容。不过,这个名字似乎也有些熟悉,彷佛以前在哪听过。

不一会儿,士孙萌终于出了辕门,朝着第五儁等人走来。

“孩儿拜见外舅、外叔,拜见韩将军!”

士孙萌冲着第五儁、第五伦一一见礼,到了廖化面前时,却突然愣住了。一来感觉此人似乎面熟,二来也不知如何称呼.....

“在下第三军师帅廖化,字元俭。”

“在下第十军师帅士孙萌,字文始!”

二人见礼后,都感觉有些怪怪的,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然而,几位长辈在前,也不便多多问及。

“文始,何故如此慢也,让老夫等汝,成何体统!”

待到士孙萌见礼毕后,第五儁当即板着脸,教训士孙萌。

士孙萌嘴角一苦,也不敢反驳,说到底还是自己失礼在前,只好解释道:“外舅,孩儿这不是好不容易和皇甫兄谋面,逗留的有些久了。”

“唉~皇甫郦,也是青年才俊。可惜,皇甫老将军.....”

“皇甫嵩世之名将,心念汉室,终为其忠,却被刘备竖子杀之,可恨可悲可叹!”

第五儁和第五伦两人,一人一语,无不是在感叹着当年久负盛名的皇甫嵩。

可自从皇甫嵩死后,其子坚寿、其从子郦便一直跟随朱儁。先投赵国,后叛赵归汉,至于真定,朱儁战死,晋汉灭亡。二人,也回到了国朝境内。

不过,若非射坚举荐,只怕朝廷上下所有人,都不知道二人在扶风境内隐姓埋名呢。

“皇甫嵩的确厉害,某当年追随陛下,平定黄巾,也见过皇甫嵩。”

韩武的话,不冷不热。当年张安将军为袁术所害,皇甫嵩、朱儁二人逼迫陛下一事,他可忘不了。

第五儁自然也明白韩武的心思,这种事放在现在任何一位大王元老重臣的心中,都不可能忘记。而韩武,在知道其将担任自己副将的时候,早就打探出了其底细。

从陛下出凉州平江夏乱开始,就一直跟着陛下,打过了每一场陛下经历过的大战。可谓是实打实的老人,而且也是宋斌的人。

皇甫家的俩小子隐姓埋名,就是因为宋斌的存在。生怕宋子文把他二人给宰了,替陛下和那些追随陛下的老人出口恶气。

当然,现在射坚也没好过到哪去。眼看着国朝有很大的机会在此战中夺回洛阳,他的河南尹又能名副其实的时候,又传出消息要被扔到凉州那旮旯了。

射援倒是因为和太子殿下的关系,让宋斌无可奈何,连带着其妻兄皇甫坚寿、皇甫郦也终于不用再隐姓埋名了。

“走,回帐再叙!”

想到这里,第五儁就不再往下想了,而是与几人说道。

五人很快就回到了第十军的中军大帐,相谈甚欢。

.......

夜落之后,帐内几位长辈,还在阔谈。

廖化和士孙萌,倒是偷偷溜了出来,来到士孙萌的帐内。

“元俭兄,萌初见兄,甚有种熟悉之感,吾二人是不是在哪见过?”

说了两句后,士孙萌便直奔主题。

廖化微微一笑,言道:“文始所问,正是化之所惑也。若是说道起来,吾二人最大的可能,还是当年在洛阳与楚一战。那一战,化经走过函谷关不少次。”

“非也非也,洛阳大战的时候,萌还不是函谷都尉呢。也就是洛阳大战,某在大谷关伏击了楚军一部,才有了点声名。”

“那文始有没有参与徐车骑指挥的最后一场交锋?”

“当然啦,参加了洛阳大战,最后的落幕一战哪能不凑不上去。哎~元俭兄是不知道,那时候萌领的还是京畿守备军一校,战力低下。要不是伦叔帮忙说道,说不定就没机会了。”

“想来应当是那次大战后,吾二人有过谋面。可惜,时间太长了,都记不清了。”

“哈哈~此乃缘也。不曾想,今日再聚!”

“来,满饮!”

“满饮!”

二人同笑同饮,咽尽浊酒。

“洛阳大战是文始第一次上阵?”

饮完,廖化便开口问道。

士孙萌点了下头:“嗯,第一次。以前一直在京畿守备军里当校尉,有家父照顾,甚是享受,可是非萌之所愿。”

“化,第一次上阵的时候,还是十四年前呢!”

“十四年前?萌观兄长也未长几岁,缘何.....”

士孙萌一惊,有点不敢置信。十四年前,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啦,自己还在读家学呢。

“不对,今年是明武六年,十四年前,不是中平元年吗?那时候,黄巾叛乱?”

“准确的说是光和七年。那年,天下大乱,化生父母尽丧于黄巾之乱,某当年十二岁,亦被挟裹。也许,苍天照顾,跟着黄巾贼走了好多郡县,打了好些败仗,竟然活了下来。”

廖化感慨言之,不禁回忆起往年的那些不堪。

士孙萌不会理解廖化的感受,所以也越过了此事,问道:“那元俭兄,何时与韩副将认识的?”

“丰镐一战!”

“嘶~”

士孙萌大眼一蹬,有点.....

有点离谱!

若是依元俭兄之言,其出身黄巾,那在丰镐一战中,就是陛下的对手。然而,丰镐大胜之后,陛下可是屠杀了所有战俘。

“不用惊讶,化运气好,碰到了义父。义父当年还是一个小小的军候,那时见某胆略非凡,其妻小又亡于羌乱,便生了认吾为义子的心思。杀俘的时候,化被义父藏了起来,就这样一直到光禄勋寻上义父,某出身黄巾的身份,才为他人所知。”

“不过那时,义父就已经是武关都尉了,光禄勋也就没再过问。而后,化参加了与关东诸雄一战,打了虢亭会战,打了孟津大战,也经历了首阳惨败。命大,逃了出来。然后军改,在蓝田大营熬了些时日,第三军成立后,再度出任校尉,参加洛阳大战,参加抵挡鲜卑一战,积功至师帅。而后,又打了平定巴蜀一战,打了伊阙之战。现在,某又要到洛阳打仗了!”

听完廖化一篇长论,士孙萌也不禁感慨一句。

“是啊,吾等又即将回到洛阳,再打一场洛阳大战。不过,对手却换了赵兵!”

“呵,赵兵!孟津一战,若非齐王那阴险之贼,化等早就在孟津杀了袁绍了。现在,再打他袁绍,化必斩之!”

“兄长豪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