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205章 大小亩制

天下末年 第1205章 大小亩制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河北战火正酣,于周国而言,影响并不大。

起码,相比较于更田制、秋后科举,不足一提。甚至,可能在高诚眼中,所谓的河北争锋,都不如眼巴前的几十万灾民重要。

随着时间推移,救治灾疫的工作,也逐渐进入平缓期。汝水、颖水东岸数十万灾民,活下来的已经开始在军队的调度下,进入汝水西部各县邑,准备灾后重建事宜。

神仙难救的重病患,在离世之后,也纷纷被焚。大量军队,徐徐开进汝水东部各县,焚烧村庄、尸骨。同时,搜寻各地藏匿百姓,与其救灾。

一时间,汝水以东数十里间,白日狼烟冲天,夜晚火光四布。大规模役后清理,在坦荡中原间,持续进行。

颍川、汝南,汉时两大郡,一为人口大郡,一为才学大郡,经此一遭,必难复往日辉煌。

灾疫渐除,高诚再三叮嘱徐荣,谨防灾疫反复后,率禁卫踏上返回南阳的路上。

是时候回南阳了!

有些事,自己亲自坐镇,于事未必有益。但有些事,自己必须亲自坐镇。

比如,民兵社!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关键!

一路向西,半日抵吴房。随之,沿瀙水,越中阳山直达舞阴县。

舞阴居于中阳山之侧,比不得大县,但由于近些年兵荒马乱,逃居与此的百姓并不少。

天色渐黑,众人于舞阴下驻。

舞阴县令看起来煞是祥和,面容端正,再及沿途所见,应该非贪劣之君。

当然,以貌取人,并不可取。

至于舞阴县令品行、政绩如何,自己也没那心思去管。不算南阳、汝南、颍川、江夏诸县,国朝便有县邑二百六十有一,管不过来。

再则,郡县官吏政绩优劣,自有中枢府评价,国朝也有正规的官吏考核体系。身为皇帝,没必要事事亲为。

不过,天子驾临,地方县邑令长的表现,是能够影响今岁政绩考核。

因此,面对舞阴县令的接待,高诚予以一个可字。后续的舞阴县大致情况,以及当地分田之状,君臣对流了解后,又增予上可。

离开自己县衙的舞阴县令,走的时候可谓是桃花满面,心中窃喜尽显于色。为自己当初大胆的抉择,庆幸非常。

落榻县衙内府的高诚,对舞阴县令也很非常满意。

舞阴临山,北依中阳,南接桐柏大复山北麓,地利位置导致当地耕田受限。但逢乱世,灾祸不断,百姓多是逃入山林避祸,以渔猎为生。

依舞阴县令之言,只是今岁上半年,从豫州逃难而来的百姓,便有数千口。这些人,多入了山林,成为逃户。

而其并未第一时间号召这些百姓出山,原因不难理解。舞阴耕地不多,上半岁楚、赵接连征粮,当地百姓都难以为继了,更何况这些逃民。走出大山,也一样是吃不饱。

直到国朝正式接管舞阴县,历任楚、赵官员的舞阴县令,自然迫不及待的奉山户籍田册。待到更田制下达至县,舞阴县令也等到了号召逃民出山的契机。

于是,走出大山的三千八百多口,一部分留在了当地,入了当地户口。大部分在无地可分的情况下,遵循官府的调度,往南阳南部县邑而去。

增户,是评价当地官长政绩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一点也是当地官吏最难遮挡掩饰,因为郡府、州府,乃至长安都有当地户籍。只要上下一查,是增户还是减户,一目了然。

所以,在面对如此庞大人口的时候,舞阴县令也许是酌当地田情,也许是受制于国土台,只留下了一千三百多口逃民补充当地人口。

过程不必纠结,起码从结果来看,舞阴县令做的不错。

次日一早,高诚便离开舞阴。

至于舞阴当地分地实情,自己不会去看。天下太大,鱼龙混杂。三亭五里之间,尚不同音。更何况是这诺大的南阳,各地状况不同,看了舞阴一地,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是好是坏,起码得从整个南阳郡的角度来看。

回到宛县时,已经是三天后了。

未及东门,郭蕴、孙香便早早领诸官吏候着了。

一番接风洗尘后,散去诸多僚属,高诚这才与郭蕴、孙香,入了郡府内府,谈及分田的成效。

雅室内,三人端坐。

高诚一边查看着郭蕴递上来籍册,一边听着孙香言语。

“陛下,南阳各地县邑,而今业已配合国土台,完成了对各地田亩分划事宜。其中大事倒是没有,小非不断,也逐次解决。时至今日,南阳各地官府已将重新勘定籍册,上报至郡府。”

“南阳郡,辖三十三县,今有户二十七万四千八百七十二,口一百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一。南阳田亩也籍此勘定,及荒废耕田,今有田七千八百三十二万七千六百亩,上、中、下田各计,分予百姓八十九万六千四百二十九口。其余三十三万余口,是为商户,不予分田。另,各地田册,皆以小亩论,而非前朝定制之大亩。”

说完,孙香似有疑惑,正要开口时,高诚先说话了。

只见高诚眉头微皱,疑惑问道:“爱卿,南阳整个郡,竟有商户三十三万口?”

“回陛下,南阳郡有大县七数,下县二十六,城内闾里户近十万,口近五十万。其中,除去民户、军户、吏户外,余者皆为商户,有八万户左右。”

“呼,怪不得天下人皆称南阳富庶。四州通衢之所,商贾繁多,店肆林立。倒是朕,忽略了这一点。”

高诚尴尬的赞了一句,自己方才也是糊涂了。只以为是行走的商旅便有三十三万户,吓了一大跳。原来,是把城内店肆都算上,如此倒也不意外了。

毕竟,南阳一地,西接巴蜀、南临襄阳、北去东西二京、东往豫州。甚至江南商贾,亦多行船入沔,抵关中、河洛。

“陛下所言甚是。”

孙香不明所以,也没在乎,顺了一口后,继续说道:“陛下,如今关中皆依汉旧制,行大亩之策。而南阳,却行小亩。如此,待日后关中、巴蜀行更田制,百姓恐有不解啊。毕竟,这两岁来,南阳多遭战火。分田之口户,又多为难民,大小亩之分,不会在意良多。然关中、巴蜀,行大亩数载,深入人心矣。”

孙香提的问题,高诚也有所考虑过。当初规划更田制的时候,由于大小亩之分,就有所争论。但自己还是选择了小亩,虽然有些坏了汉室统一数百年的亩制。

可分田的口号不能弱了,一大亩都快赶上三小亩了。值此大计,喊出每人分田百亩,肯定比分田三四十亩更吸引人,也能够让更田制得到百姓支持。

再者说了,汉武帝规定天下统一实行大亩制,实际上在地方一样还是大小亩并存。毕竟只有这样,贪官污吏,士族豪绅才更容易上下其手。

“爱卿以为,若天下统一,骤时是齐行小亩便利,还是同用大亩便利?”

高诚径直相问。

孙香微微颔首作思,片刻后言道:“回陛下,天下之田,若皆行小亩,骤时各地上计,数目必甚于大亩,于朝廷言,统算其总,定愈加繁琐。若皆行大亩,数去三成,计筹所有,颇有便利。”

“陛下,孙府君之言,臣不敢同。臣以为,于朝廷而言,行小亩更为便利。孙君之论,无非上计所耗时日之差。然,多不过三五日,少则一二日,一样都会得到计总。但于地方,小亩地小,于中原或无太大益处。然于益州、汉中居于群山之田垄,则利弊彰显。”

郭蕴一番话说完,孙香并没有及时反驳,而是再度陷入思忖,明以利弊。

高诚则是点头赞同,自己和郭蕴,一长于凉州,一长于雁门。不同与孙香,孙香任官之际,便是在汝南,地阔百里,坦荡平原,一望无阻。

可凉州与雁门,又是一副模样。

大小亩之分,在平原地带,不甚彰显。可在山坳谷深之处,却天差地别。有的地方,不足一大亩,又以小亩分,这也是汉朝始终大小亩并存的关键所在。甚至有时小亩又划几分,更不利于计筹。

实在不行有不足一小亩之处,但小亩地小,些许边角纵是让田于山林水泽,亦或是伐林填泽补齐,皆无甚大碍。

至于计筹,没有大小亩混杂时,计筹就能简易数倍。

“文阳,大小亩之分,并无巨害。计筹繁琐,不过小事。而关中、巴蜀百姓,亦不足虑。他们计较的不会是大小亩之差,而是这田究竟会不会如实分到手中,而后又能否不为官吏豪绅侵蚀。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分田定无可阻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