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589章 汉中事

天下末年 第589章 汉中事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9 17:27:14 来源:笔趣阁

随着楚国大军在雒水北岸占住脚跟,周军的防守压力,也骤然加大。

外围余下的两道防线,也在三天之内,被楚军拿下。

防线的作用也蓦然减少了大半,楚军以民夫填壕,死伤近万余人,硬生生填平了十几道沟壕。也使得周军被迫退入营内,稳固营城防御。

进抵周军大营护城河前,楚军略作休整,安抚军心。

先前拿人命填壕,随军的五万余民夫,死伤惨重,心气低迷。如果再马不停蹄的再让他们去填护城河,只怕哗变都有可能。

而且,填护城河与填壕所面临的压力可大不相同。填壕之际,周军仅是以强弩作阻。但填护城河,那面对的可是周军所有的弓弩手,以及营寨内的床弩等重器。

所以,张勋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休整一下。顺便把这些民夫给调换一下,派上来些没经受过周军毒打的民夫来干。

至于洛阳城,自打楚军第一日攻城气盛,连登城头三次后。几日下来,一天比一天差。前天还登上一次,可这两天连城头都摸不到,便退了回来。

这不仅仅与士气关联甚重,更是与雷薄的那番话有关。

雷薄是隶属于卫将军刘勋的部将,其所说的话,自然是要由刘勋来承担。

再加上大王初到前线时,便是一顿猛批,现在刘勋感觉自己这场仗是什么都捞不着了。

连续两次惹火了大王,仅凭一场仗的功劳能抵回来?

笑话,要不是自己身后还有着杨弘、江淮士族,只怕不死也得丢官去职了。

对于惹是生非的雷薄,刘勋更是气急。

而老对头张勋,却是志得意满,大王退居南岸大营,不再亲临战阵。其名义上的统帅,自然也名副其实了。

由是,刘勋对于攻打洛阳城的**,也是大幅度降低。加上士气确实越来越低,攻城的力度自然日渐削弱。

五日后,楚军新的民夫赶到。

楚军大举填河,数以万计的民夫,扛着沙袋,冒着周军箭雨,以及那横扫一切的床弩,艰难的挺进。

一日功夫下来,民夫伤亡三千余人,截断二三里护城河。但,周军营寨四周皆有护城河,想要填完,不知需几日功夫。

次日,楚军将周营南面护城河悉数塞平。引自流经洛阳城的雒水,绕过南营,绕余下三面,汇之西去。

此时,坐镇函谷关的高诚,也收到了各部援兵的抵达的消息。

第二骑兵军一万六千余人,与第三军第二师一同前来。镇守河东的第一军派遣第一师南下,与之相汇崤函。

两万六千人马,加上函谷关外的数万大军,周军在兵力上的劣势,大幅度缩小。

李式、赵衢、杨秋三人,各统其部,很快便入关城,面见高诚。

“如今洛阳战局如佘,孤便不多叙言了。”

几员大将一到,高诚立即开始安排谋划,下令道:“赵衢、杨秋汝率本部兵马支援陆浑关,出楚军之侧,袭新城。此地乃是楚军屯粮之所,尔二人可明其要?”

杨秋与赵衢齐齐上前,端望着高诚手指所指的新城。随后,抬首端礼,应道:“大王放心,末将等必不负大王厚望!”

两人现在完全明白自己任务的关键,一如大周,楚国征调兵马近十五万,民夫数十万,粮草必然囤积如山。若是一把火焚个干净,楚军必败无疑。

“好!此战关键,便在汝二人之身!”

高诚凝视着两人,激励一句后,却没有再多说什么。

紧接着,再看向李式,言道:“李式,汝率本部精骑,前往宜阳,直袭伊阙,断楚军救援新城之道。”

“末将遵命!”

李式拱手应下。

“尔等且先赶往其地,听候孤之将令,无令不得擅动!”

“末将遵命!”

几人再度拱手应诺,随后纷纷退去,安排三军驻营一事。

次日,李式、赵衢、杨秋三人各率本部兵马,赶往宜阳县及陆浑关。

从崤函北道前往崤函南道,只有一条山路,沿途百余里更无一村落。说起来,这条道路根本不适合大军通行。

路窄林密,险峻非常。

只是,李式、赵衢等人来援时,便是行的崤函北道。总不可能让他们再折回弘农,改为南道吧。如此的话,浪费的时间,委实太多。

说起来,崤函南道才是整个崤函古道使用频率最高的道路。因为雒水直抵卢氏,再折之北上,便可到达弘农郡治弘农县。

沿途道路比起崤函北道,要好上许多。

但偏偏伊阙关丢了,楚军进抵洛阳脚下,兵临雒水。兵马再从崤函南道走,那就去直挺挺的跑到楚军大营外,岂不是送上门让人家撸。

历史上潼关的建立,也是因为如此。函谷关扼守崤函北道,而崤函南道却只有一个伊阙关在侧遮掩。陆浑关的作用则是阻挡敌军,自东南北入崤函南道。

当然,关是关,隘是隘。

崤函南道无法建立大型关城扼守通道,但沿途依旧如函谷、武关等道一样,拥有不少险隘。只是不能囤积大量兵马,作用显得聊胜于无。

李式等人步上行途,当天夜间,自函谷关发往洛阳数名信骑。同时,还有信骑前去追赶李式。

唯独没有快骑,去往赵衢、杨秋军中。

去往洛阳的信使,也是绕道邙山,欲避开楚军斥候,进入洛阳城内。

汉中,南郑。

自巴郡调来的两万賨兵,即板楯蛮兵。进入钖县城外,与早已抵达的汉中各地兵马,同驻一营。

汉中王张鲁之弟张卫,以镇东将军职,统帅三军,督汉中战事。讨逆将军杨昂、讨寇将军杨任、扬威将军杨柏、振威将军昌奇四员汉中大将,悉数听命于张卫帐下。

除此之外,便是賨人统领朴胡、杜濩二人。不过,由于板楯蛮十年前大败于周王手中,两人并未授有周国官职。而是接受的汉中王张鲁官职,一为抚蛮校尉,以为安蛮校尉。

接受周国官员,这一点汉中上下几乎无人反对。毕竟自家老大都接下周王的封王敕诏,他们也只能随之大流。

好在周王给的报酬很好,汉中一应官员几乎无有异议。在加上周王也未要求汉中兵马更以军制,自是还可以再享受几年。

想那魏国并入周国时,军中一应大将,不也都与他们一样,封个杂号将军嘛。但人家质量,可就比汉中这帮人强太多了。

汉中大将也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有过多要求。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鲁的汉中王,以及张卫的镇东将军。

有此为依靠,日后汉中并入大周,众人起码也能再升个一官半职。

汉中兵马云集的消息,也快马从南阳宛城,向洛阳传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