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慕寒的些许偏见,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两日有一位书友,再评论本书的一些向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几点,慕寒在这里详细说一下。

斗将是否应该写,不写的话就该按照史书的战争模式来写,既然不按照史书的模式来写,就应该写点斗将吸引眼球。从这里又引出了徐荣能否称的上名将的问题,这一点稍后再说,先说战争模式。

斗将慕寒之前在章节内有提点过,也写过一次,就是甘泉宫南谷口一战,由庞德出阵。但是,先前本来不打算写这一点,不过后来感觉只靠具装甲骑,想战胜数倍敌军,有点困难,因此写了一段。但之后,所有的战争,大多阵战。

从史书上来看,斗将存在的次数,几千年加在一起,也就十几次而已,少之又少,那么仗又是怎么打的呢?显而易见,几乎都是阵战。

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还有许多用计交战的。用计的确实不少,但九成的战事都是阵战。大家不要总盯着那些有名的战例,而忘记还有许多小型战事,连史书都不会记载。

一句话,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渣渣。

真实的情况就是,我比你强,那你要么硬抗,要么就退,就这么简单。只有实力弱小或者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想到用计。不然,我实力比你强那么多,我还搞那么些花里胡哨干嘛。

计,三国演义都看过了,对此有很大的印象,感觉计非常厉害。但是,是药三分毒,计也有两面性啊。

举个例子吧,调虎离山。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调走对方主力,然后集结兵力攻打分散的敌军。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状况,敌军溃败就不提了。可若是敌人撑住了,那就是被敌人合围的后果。势均力敌的状况下,显然用计有些冒险,因为如果败了,那就彻底没了。此时,反倒不如光明正大的阵战,纵是有所不敌,也能徐徐后退。

兵者,国之大事。

没人会选择这种冒险的方式,相反很多人都会选择稳妥。

两军阵前用计,说白了就是冒险。

那么什么时候,用计呢?

最典型的例子,长平之战,两军势均力敌。

秦军用离间计,不仅使赵国临阵换帅,更是借着赵国撑不下去的大势,使得赵王心急,催促赵括主动出击,从而使得白起大展身手。而此次最后的交战,白起用的是什么,是穿插战术!

所以,不是迫不得已,没人会选择两军阵前用计,更多的是后方帷幕间的计略交锋,而不是军前。

书中呢,慕寒写的也有些乱,阵前用计最多的应该就是伏击和夜袭。这一点把握的力度不好,写的有些频繁了。其实看看楚汉争霸的交锋,就知道阵前用计的真不多,更多的是合纵和连横。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都是迫不得已。垓下之战,更多体现的是统帅的战术运用。

说到统帅了,那就该说徐荣的事了。

徐荣算不算得上名将,很难把握。但是,大家对于名将的设想,有些想当然了。

成为名将,最重要的两点,其一资历,其二能力。

先说资历,最典型的名将就是王翦,观其一生,破李牧还是靠着秦朝庙堂使得离间计,而破项燕就纯粹的阵前指挥,以及观察能力。这里就得说一下,反面教材李信了。

李信、蒙恬的能力,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的很。但是南下伐楚,李信用二十万兵。此时楚国尚可聚集三四十万众,秦军属于兵力劣势一方,但秦军战斗力强,毋庸置疑。李信如何做的呢,他认为己军实力强,兵力弱,应当以雷霆之势,迅速打开楚国防线缺口,从而杀入楚国腹内,击垮楚国君臣的心气。

想法很妙,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闪电战了。

但李信碰上了老将项燕。

项燕明显是猜到了李信的想法,且战且退,另遣精锐绕后。先是一点点的消磨秦军锐气,而后截断其退路,击垮了秦军的士气,从而形成胜势。

以二十万秦军,若列阵而战,想必即便是败了,始皇帝也不会自此深藏李信。更不用说,列阵相博的话,二十万秦军还有一定的胜算呢。

接着,换王翦来,六十万大军,绝对实力。可王翦也不急,等待着劣势方的项燕出失误,然后逮着了就赢了。

简单吗?

不简单。

正所谓人多势众,秦军六十万大军,必然士气高昂,锋芒尽露,从而骄气必生。但王翦却硬生生摁住大军一年,在这期间,王翦不仅要摁下军中焦躁,还得保证不会打击到将士的锐气。

这就是最彰显资历重要的时候了。

玩不好的人,大军歇上一年,就松懈了,没战心了。玩的好的人,就是这样,莫说一年,两年三年,军心不下。

这也导致项燕必须要打下去的原因了,因为再不打,楚军可能就要松懈了。

同样,资历老的人,不仅君王信得过,底下的将校兵卒,都信的过。而且,莫说古代,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一般人也不会让没点威望的年轻人去办极其重要的事情。

徐荣在本书中,就是属于资历类的名将。史书中,徐荣是董卓帐下唯一一个外州中郎将,其余三人是董旻、牛辅、董越。董旻、牛辅是老董亲人,董越不是老董的亲属,也不是董氏族人,更可能是家将。这三人都掌握着军权,但徐荣凭什么?

前期是能力,后期就是资历了。到了入洛后,董卓帐下的战事,基本上都是徐荣负责的,具体到李傕、郭汜几个原本的校尉。

而在书中,前期穿插了段徐荣跑到巴蜀干仗的荒唐事。但后面的时候,慕寒看重的是什么,是徐荣的资历。除了徐荣,周国只有段煨、苏则,能够充作主帅,因为他们三人资历充足,能压住下面的骄兵悍将。

如果周国统一了,你们猜书中的千年后,徐荣有没有资格位列武庙?

其二,靠能力成为名将的。最典型就是韩信和陈庆之。韩信挂帅时,刘邦手下有太多人不服了。但之后一系列的战事,彰显了其兵仙的牛掰。

陈庆之,才能不俗,但明珠暗藏,跟着老大下了多少年的棋。直到时来运转,造就了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神话。

先前既然说到了徐荣,那就得说一下曹操了。曹操作为东汉末年一大军事家,能力自然不俗。观其一生战事,以前都是自己打仗,因为没人能充任主帅,只有他才能镇得住下面的兵将。赤壁之战前,他手下曹仁、于禁早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但曹操还是亲自挂帅,因为兵太多,将太多了,曹仁和于禁都镇不住场子。

名将,很难拿来对比。

总不能说王翦击败了李牧,就说李牧肯定不如王翦吧。

关羽击败了于禁,但他就是没拿下曹仁。

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可还是没拿下曹仁。

曹仁难道就比他俩都牛掰?

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因素。

怎么比?

很难比。

因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战争,仰仗的是国力。

统帅的定义,更多是的统筹兵马,也就是镇得住场子,抡的起阵战。实力强盛,稳稳当当的就扫了过去。实力弱,就得去想到用策了,虽然未必能胜,可总归有些希望。

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军心士气。

统帅的基本要务,就是保证士气的持久。基本上指挥十万人,军心士气不殆,战阵繁而不乱,就是合格的统帅了。

计、略、策,各有不同,也需天时、地利、人和。

不是说,想拿来用就拿来用的,能充作一军统帅的人,要么年历资老,要么才华绝代,没有那么容易中计的。

——————————————————

嗯,说了这么多,哈哈,总该把书里那点尴尬地方忘了吧!

混淆视听嘛!

正所谓书不可不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大家不论是读小说还是读史书,亦或者其他书籍,深陷其中可以,但不能忘我。

慕寒写的书,必然携带着自己的眼光色彩,这是无法避免了。

就算是资质通鉴,司马光不也是在后面评论个几句嘛,哈哈~

同样,史书可信又不可信。

从秦至清,凡凡两千载,几乎每年都爆发的有战事,可记录到书上的又有多少?

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成名战例,而不是正常战例。

冷兵器时期,战术必然有所变化,但**不离十,永远也脱离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列阵而战。

亦或者说,从发明出列阵而战的那一刻起,中国历史的战争就固定在这个模式内了。

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变,可终究脱离不出冷兵器时代的局限。

直到热兵器发展开来,才进入到另一个时代的局限。

直到下一个时代的到来,它才会再度改变。

这些,都是慕寒的偏见,与我有不同意见的肯定有,绝对不少。

因为,人心都是不一样的,大家的理解,也都是不一样的。

以偏概全,是大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