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室风云录 > 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是战是和难下决断 鸿沟为界侯公出山

小标题:楚地捷报不断而和解早否,侯公自荐愿解天下战火之痛

惹恼项羽就说自己不再适合出使,这责任推脱的,令人恼火,诸将有不少觉得儒生子弟还是无用,还要靠我们五大三粗的来完成。

陆贾之言倒让刘邦有些为难,因为留在刘邦身边的可遣之人不多,甚至没有合适的,这个时候刘邦本能的想起尚在关中的张良,心中思虚是否该让张良回来,到楚营出使一番。

思虑之间,不知何人提议,“大王,陈中尉才智冠杰,或许胜任……”

陈平其实也在思虑之中,当他听闻陆贾之言,便明白和解迎回人质之计将成,他也在思考合适人选的问题,

神色闪烁不定,显然不知道是否该举荐某人。

这个时候恰好听到有人举荐自己去出使,仔细一听,这声音比较熟悉,是樊哙。

陈平冲着樊哙微微一笑,这是陈平和樊哙的第一次眼神交涉,算是首次的交情。

任何人都知道再次出使,面对项羽的怒火,可能会丢失性命,但极大风险的同时也有着极大的机遇。

如果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迎回刘太公,这将是大功一件,其功甚至超越某个攻城略地之将。

樊哙举荐陈平去,也有着提携之意,虽然陈平的职位比诸将高,但实权还是有所限制。

陈平自知也不适合出使,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开口回绝,却听刘邦道,“陈中尉曾乃楚臣,离楚从汉,已为项羽敌视,大汉有节气,岂能陷先生于危难,寒天下从汉子弟之心!不可!”

好嘛,刘邦直接替陈平解围,诸将便不再说什么。

其实刘邦知道陈平去也不合适,思来想去,身旁的人竟然没有很恰当的人选。

刘邦很注重任用人才,不料也有这一刻,深深觉得人才还不够多,一旦派遣出去,身旁都没有可用之人。

刘邦扫视众人,“赴楚之使人选,诸公畅所欲言,何人去合适?”

群臣诸将互相对视,尚未开口议论,外面便响起一阵阵的呵斥声,立刻引起刘邦的注意。

风平浪静之日,声音最能传播。

在陆贾回营后,刘邦特下令任何人不得踏足此地,除非紧急军务。

这阵的吵闹直接令陈平身子微微一震,随后陈平道,“臣去查看,大王继续商谈事宜。”

两棵大树成为天然的门柱,大树前交戟之士正在盘查一人。

陈平见此人,神色微惊,只见此人龟骨鹤形,灰发童颜,一袭青衫。

竟然是一位青衫修道士,当下不敢怠慢,急忙上前。

这个时代虽然尚未有道教,但道家的名气却是非常响亮的,很多人对道家很尊重,因为道家有一个本领令世人不得不敬仰,

那就是道家医术,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道家在治病延寿方面,有着绝对的地位。

不过知道这些的也非寻常百姓,故而这些士卒没给眼前这人多少好脸色。

“修士,此乃军机重地,化缘,请到别处。”

“速速离去,免得横尸当场。”

“如此……欲找大王献策乎?”

“讨赏到别处去。”

汉卒的嘴一个比一个刁钻,没有人相信这个奇装异服的人能得到汉王的接见。

不是什么人都能见到汉王刘邦,不是想见就见,况且刘邦进帐前曾言,非紧急军务,不得擅闯。

有汉王之令在,这些士卒的底气十足,故而噪门极大,甚至有两个士卒都准备用戟来赶人。

有眼尖之人瞥眼见到陈平走来。

那百将(可统领百人的战将)立刻迎上去。

“何事喧哗?”陈平明知故问。

这百将道,“此行脚修士,末将已赠其脚钱,此子居然赖着不走。”

陈平道,“此事吾已知,请其入营,吾带其谒见大王。”

百将见护军中尉陈平发话,便立刻以军礼道,“诺。”

陈平知其不凡,特以晚辈见礼,欲引其入内。

此人也不托大,先自我介绍,随后说明来意。

进得内帐,刘邦甚为礼遇,善于识人的刘邦何尝看不出眼前之人的非凡之处。

此人立刻躬身行礼,“侯生拜见汉王,愿以残破之躯,三寸之舌,平楚汉战火,还天下太平。”

此人自称侯生,这让刘邦想起自称郦生的郦食其,与其有几分相像,但又比郦食其多些超然,少些急功近利。

有的时候急功近利些好,否则谁为大汉卖命。

刘邦尊称道,“侯公有此宏愿,天下苍生幸甚,不知先生需要几人出使,又需何物随身?”

侯公平静道,“只需壮士两名,三尺合约。”

刘邦有些诧异,“侯公,仅此耳?”

侯公点头。

刘邦的眸光看向身旁的郎中郑忠,“郑郎中,挑选一名能战之士随护。”

郑忠是名立过功的郎中,伴随在刘邦身变,因为建议刘邦初得韩信军后勿与项羽战,深壑高垒,立下不小的功劳,刘邦已经将身边的护卫兵交给郑忠率领。

如果说夏侯婴是刘邦的御手,是车队长,那么郑忠就是他的保镖队长。

群臣诸将见刘邦让郑忠护送侯公,大多认为有些过,郑忠作为郎中陪伴王驾,虽兼有护卫之职,但是颇有谋略之人,有些小题大做,但没人敢这么说。

出来混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郑忠欣然领命。

侯公观郑忠非常人,躬身拜谢,“多谢大王,除此外,侯生仍需大王准许吾修改合约范围。”

此言一出,众人眼睛皆一亮,陆贾出使未成功,但却做好铺垫,下一位使者再去会有一个略高的台阶。

这本是汉庭内部商议出的结果,如今这侯公并非常年追随刘邦之人,怎么就知道要修改约定,而且要修改成什么样,亦未可知。

准许其修改合约,这个权利相当大。

刘邦微笑道,“侯公直言无妨,寡人欲知详情。”

侯公只说出四个字,“鸿沟为界。”

此言一出,众人讶色,尤其是樊哙和夏侯婴,觉得此种修改有点大。

果然候公又补充一句,“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为汉,从此楚汉和睦,天下安康。”

鸿沟以东归楚,这句震感实在太大,夏候婴、樊哙、刘交、华寄、元顷(商议迎回人质时招其商议)等皆认为此言太损大汉利益。

此时的燕相、韩王姬信、中尉靳强等皆不在帐内,但军中诸将早就知道大汉所占据的疆域。

东郡先后被卢绾、刘贾军以及灌婴军扫平,西楚目前也没有兵力再去镇守东郡,薛郡不久前也是被灌婴扫平,连项声都灰溜溜的逃跑,

西楚淮北大片疆域已经归汉,如今连彭城都丢失,可以说大汉已经将西楚的核心地盘吞噬掉。

韩信再派军南下,占据彭城,那么即便项羽回军夺彭城也不会那么容易的。

泗水郡、薛郡(又称鲁地)这两郡可是西楚的核心要地,京机重地,好不容易拿下,现在一句话就还回去。

说的好轻松!

被千里转运粮草,成千上万的大汉士卒战死沙场,才取得这些城池,多么不易,说割舍就割舍,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刘交看一眼刘邦,见刘邦那如常的神色下也有些微微动容,便问道,“先生,可否少吐出些?”

吃下去的再吐出来,是不太容易,刘交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询问能不能再降低些汉的损失。

侯公摇头,“以项王之心性,能答应否?汉王之父,价值如何?”

两连问让刘交不知所措,尤其是最后一问,刘交直接愣住。

此时的侯公尚且不知眼前的刘交和刘邦其实是一个爹。

自己的爹参价值几何?

刘交怎么作答,试问此问谁敢作答,刘交自然不敢大逆不道的说这些城池重于刘太公之命。

刘交脸色有些苍白,对侯公施礼,随后归位。

刘交的碰壁,使得群臣诸将大气不敢出。

没人敢拿刘邦之父的价值和那楚地城池做比较。

此前刘邦的脑海里还在琢磨着楚地的事情,不久前还接到灌婴的回报,说彭城一带尽数归汉,留、沛、薛、萧、相等已经撤换旗帜,其中还提到一名燕都尉翟盱,

说此人作战非常勇猛,虽然是燕将,但是非常为汉卖力,连下楚地九城,此功灌婴不敢隐瞒,上报给刘邦。

此刻灌婴正在进攻苦、谯一带,战时虽紧,但汉已占据优势。

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楚已失去根基,后园丢失,而汉依旧有完整的关中做支持,虽然民力匮乏,但好在有个安稳的后盾。

失去后盾什么样,刘邦比谁都清楚,因为他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想当年雍齿丰邑版变就是例子。

没有家回,白日尚能折腾,高来高去,不怕啥,可一旦夜晚才会体会到那种孤独和寂寥。

故而刘邦也认为大汉占据绝对的优势,胜负或许就在一念之间,可谁让自家老爹和老婆在别人手里,而且萧何也表示关中有些被掏空,这才想着缓一缓。

即便是缓一缓,刘邦也时不时想起张良的来信,也非常认同张良的观点,合约这种东西最不靠谱,项羽最先撕毁怀王之约,先前更是有列国混战撕毁合约的例子,

认为此乃缓兵之计,要随时做好伺机而动的机会。

可现在侯公提出鸿沟为界,以此为约,他自信可以迎回太公,还天下太平。

刘邦不得不深思,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是否对得住那些战死的士卒,是否对得住还在各地征战的汉将。

可孰轻孰重,刘邦心中还是有一杆称,开口道,“可……就鸿沟为界,侯公如能完成出使,封万户候。”

诸将以为侯公会欣喜异常,并感谢刘邦的慷慨许诺,谁知侯公道,“万户候,不敢当,寸舌之功,岂敢与悍将争功,侯生不过愿使战火平息,将士归家,夫妻、父子得以相聚耳。”

刘邦微微一笑,对这位侯公的心胸都是很佩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可敬。

刘邦授权给侯公特权,言出使时他可以便宜行事,将刘太公和吕雉安然接回,便是不世之功。

侯公对刘邦的最高授权倒是没有多少激动,而是非常平静的要求刘邦尽快起草合约,并盖上汉印,尤其还要盖上刘邦的私印。

提到盖私印,因为之前陈平曾提示过,此不过缓兵之计,楚不会当真,汉更不可当真,等到项羽回过劲,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可如果盖上私印,一旦有变,恐怕会是永远的污点,会背上撕毁合约、背信弃义的骂名。

合约是什么,强者的脸面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