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左 > 第307章 实用学

明左 第307章 实用学

作者:鹤城风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1 05:12:51 来源:笔趣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至理否?”

“圣人之言,自为至理。”

一问一答,没人有异议。

一是这句话乃孔子所说,儒家门徒不敢质疑;二是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到了哪个时空,它都是至理。

刘宗周的目的也不在此。

他又问道:“对此至理,诸君可曾学而时习之?”

这一次就连张采都凛声道:“吾日三省吾身,不敢偏差。”

既然是至理名言,又有谁不会遵奉照做呢?

刘宗周呵呵一笑,开始点题。

“天道至理,我辈学而用之,是为知其然也。然器利之道,诸君明否?”

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所有人都愣住了。

刘宗周这个提问的角度,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大家不但没有从这个方面去思考过,更加不知道办法。

可刘宗周的提问是错的吗?

当然不是。

谁都知道要做事成功,需要先把做事的工具造好。千百年来,人们就是这么认识的。

但刘宗周问了一个儒家士人薄弱的一面:你们知道如何把工具造好吗?

在场的所有人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唯有刘宗周的声音冲进诸人的灵魂深处。

“知做事须器利,是为知其然也;不知器利之道,是为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也,则知其然亦不能行也。吾辈士人,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

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所有人都议论纷纷。更有不少人抓耳挠腮,欣喜无限,均觉学有所得,对于学问有了更深的感悟。

刘宗周的话,如果在后世人来听,并不觉得多么了不起。

因为后世人对于至理名言的认知,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

就比如“水往低处流,”后世人人皆知,这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关系导致的。

可在这个时代,人们亦知“水往低处流”乃是至理,但水为何往低处流,却是这个时代人们不曾接触也解答不了的问题。

刘宗周只用了一句孔子的名言,就将浮于表面的思想化为了接近实际应用的真才实学,自然效果非凡。

张采尽量抵抗。

“器利之道,匠人所为也。我辈士人,当善用匠人为己用,亦能成事也。”

刘宗周当场驳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之言,可符实学本意乎?既匠人所为,则匠人可为士人乎?躬行之,则士人与匠人何异乎?”

张采目瞪口呆,讷讷无言,竟不敢再抒发任何言论。

他本能地察觉到,刘宗周的话很危险。

他本是提倡实学之人,结果今日却说要借鉴匠人的成果。

坐享其成,那还是实学吗?

再者,既然“知其所以然”是匠人所为,那匠人算不算士人?

儒家提倡学而时习之,那士人知其所以然了,必然也涉及到了器利之领域,士人是不是也是匠人了?

可如果将士人和匠人混为一谈,那士农工商的划分还是正确的吗?

他敢说这个阶层划分是正确的,那么理学立刻就成为无法实践的虚妄之学,为世人所疑。

他敢说这个阶层划分是不正确的,那三纲五常也就是错误的了?

而且这个阶层划分,乃大明太祖所推行,不赞成的话,岂不是有造反之嫌?

张采赫然发现,无论自己怎么说,都危机重重。

没奈何,只好闭嘴不言。

可不说话,在众人看来,便是默认了刘宗周是对的。

这一下子,张采彻底失去了对抗的资本,已然在这场论战中输的彻彻底底。

不过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灰心丧气,因为刘宗周的讲学已经成为了主角。

“我辈读书,不但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方能透彻,则天下万物无所凝滞。圣人云,当行仁政。然如何行仁政?为何行仁政?或许有人说,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何轻徭薄赋?其意义何在?如何实行?具体步骤如何?其中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有不查,则仁政亦成坏政也。此乃知其所以然之意。”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更有人奋笔疾书,将刘宗周所言记录了下来。

“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在伦理、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定义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仁、如何阐述仁、如何行仁,始终都是儒家思考和钻研的课题。

什么是仁这个课题,历经千年,儒家的认知不可谓不广泛和精准。

如何阐述仁,儒家煌煌巨著浩如烟海,也足够夯实。

唯独如何行仁,乃儒家学说最为粗糙的一面。

就像士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轻徭薄赋”一样,说了上千年了,听的人耳朵都起茧子了。

这话对不对?

当然对。

可该如何轻徭薄赋?

学过行政的都知道,这背后有着精深的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管理学、人口学、地理学等等诸多学科考量在其中。

儒家出身的官员,如果在官场里磨砺了之后,或许能知晓具体的实施办法。

可糟糕的是,即使是这些实践过了的官员,也不会把自己实践的办法和过程记录下来。

纵观他们的资料记载,也不过汇聚成那简简单单的“轻徭薄赋”四个字。

以至于后来者看到的,依旧是这云山雾罩的终极定义,却看不到通往终极定义的途径。

刘宗周阐述的道理并不高深,不过是希望儒家士人能够亲自去实践大道至理,然后将其“所以然”的东西告知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世人对大道至理都有一个明确而深刻的认识。

从逻辑上来讲,任何人来反驳不了刘宗周的观点。

但是……

一旦儒家士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会离开故纸堆,而走入到现实世界来,去用现实世界里的情况来反证学问。

无论这样的反证结果如何,都意味着儒学从此走上实用之路。

显然,儒家思想里有许多是在现实里不能证明的东西,同样也有许多是可以被证明的东西。

经过实用的验证过后,儒学必然会变得更加纯正,只有经过了实证的那部分才能具有生命力。

显然,不具备生命力的都是什么呢?

恰恰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天命论、三纲五常、阶层划分等。

一旦这些东西被现实证明了没有用处和意义,那么就意味着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开始崩塌,必然会带来世人的思想解放。

这就是刘宗周的深意。

运用儒家原本的学说,号召士人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大力推广实用学。

张采等人的实学,不过是号召士人按照圣人所要求的那样做,但他的实用学,则是号召士人们知道为何要这么做。

这个差别,毫无疑问更进一步,也比张采的实学论更令人信服。

但士人一旦遵照而行,带来的必然是儒学的巨变。

当今之世,能够体会到刘宗周用心的,除了本阵营的寥寥数人之外,根本就不存在。

最起码张采等人只是郁闷于无法反驳刘宗周的观点,浑没有想到这位儒学大宗师其实正在挖儒学的墙角。

即使他们想要继续抵抗,能做的也只不过是维系理学道统。

可二者的学问理念,一个是固步自封、陈朽腐烂,另一个则是江河直下、浩浩汤汤,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世人逐利,在比较之后,如何选择根本就不存在悬念。

张采苦心孤诣打造的这场论战,注定是给刘宗周的实用学说搭建了最好的舞台。

今日情景传播出去,料来不用多久,必定会传遍天下。

左梦庚、黄宗羲等人冥思苦想都不知道该如何传播新思想,却被刘宗周借力打力、羚羊挂角地做到了。

从这方面说,大宗师不愧是大宗师。手段之高深,远不是他们这些小年轻可以比肩的。

在场诸人,怔怔地看着御风伟岸的刘宗周,均都生起折服之心,同时也给这一场论战的判定了胜负。

张采端坐不动,身型不知何时早已萎靡了几分,佝偻的样子与这昂扬的春日格格不入。

他明白,自己的理想……

破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