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左 > 第1272章 大势底定

明左 第1272章 大势底定

作者:鹤城风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4:42 来源:笔趣阁

“依殿下之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亦是至理,难道也要知道而胜道吗?”

哲学与思想的讨论中,人不分高低贵贱,全都可以发言。

加利略这位西方学者,竟然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对东方哲学和思想的学习,并且能够参与讨论当中。

不得不说,天才在哪里都是天才,一定会闪耀光芒的。

“凡事要辩证而论。”

左梦庚对于这样的探讨并不怯场,也不慌乱。

虽然他不是什么哲学家,更不是什么思想家。但是海量的知识,加上自己这些年来的实践,还是让他拥有了高人一等的思想观。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当然是至理名言。诚如古往今来,历代王朝不管如何兴盛,最终都免不了土崩瓦解,为后来者所取代的一样。那么站在这些王朝的立场上,又该如何扭转这个历史规律,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下去,始终保持蒸蒸日上并持续发展,那是不是知道而胜道呢?”

鹿善继一声长叹。

“自古以来,贤者无数,名君辈出,可是又有谁能够做到的?”

左梦庚点点头,知道他说的没错。

“可不管多难,这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实验,不停的努力,尽量去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不要说王朝兴起,即便是在世间万物当中,想要改变“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客观规律,都是千难万难的。

诚如后世的商业足球比赛,为何不管一支球队多么的强大,却很难始终保持胜利,总有被对手超越的时候?

这就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体现。

身为强大而胜利的一方,站在领头羊的位置上固然风光无限,但是却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因此也就很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始终保持领先的优势。

而他的对手,却可以站在落后的角度、旁观的角度,不停的研究,不停的观察。迟早能够找到强者身上的弱点,同时不停强大自身,最终在合适的时机完成超越。

站在强者的角度,当然希望改变损有余而不不足的规律。

可是要想在不断的胜利当中发现自身的弱点,找到正确的方向,那是何其困难啊!

这就是领先者的悲哀。

换句话说,倘若当真有人真的能够战胜“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客观规律,那绝对是人世间超凡入圣的存在。

张溥的文章刚刚掀起浪花,刘宗周的反击很快就到了。

现如今夏国日报的影响力不单单只存在于夏国境内,而是已经走向了整个天下。

世人对于这种新鲜的舆论媒介载体,接受的速度非常快。

无论是名士大儒,还是生斗小民,都能够在报纸当中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既然叫做日报,当然是每一天都刊载发行的。

但是因为当下的技术限制,夏国日报的发行因为地域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山东省内可以做到日日的实时更新,本地区内的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鲜的资讯。

而两淮省就要晚上三天。

这还是山东这边,夏国日报总部直接快马加鞭将样版送到两淮、由当地印刷发行的结果,否则的话速度将会更慢。

到了更远的松江府,就要延迟上五天左右。

夏国日报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让大明的境内也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虽然夏国日报不能在大明境内发行,但是自有人神通广大,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能够获取到报纸。

而因为夏国日报在各个地区发行时间的不同,甚至还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行业。

脚替。

也就是跑腿。

大明境内对夏国日报十分渴求的人纷纷出资,让夏国境内的人帮忙购买报纸,然后运送到手中。

哪怕因此时间耽搁的更久,但是报纸上面的资讯才是最重要的。

靠近两淮地区的河南、湖广等地,靠近松江府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至于更远一些的福建、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就只能望洋兴叹、苦苦等待。而且能够得到的报纸残缺不全,多有疏漏。

即便是这样,当刘宗周的文章刊登出来之后,还是在天下各地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为了反驳张溥,刘宗周特别撰写了一篇《道与术之论》,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不但如此,这一期的版面上,在头部位置还特别开发了左梦庚的论点。

这篇文章带来的影响更大,仿佛一柄绝世神兵,一下子噼开了当今天下纷涌如潮的思想乱局。

扬州府,泰州,如皋。

这里就在夏国境内。

但是一座清幽雅致的小院里,一个清秀的文人在看了当天的夏国日报之后,不免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如此夏王,如此宗师,何人不服?天下大势,理应如此!”

感慨过后,书生哈哈一笑,顿时扫去了满身的颓气。

他整理一番,昂扬出门,步入了扬州市政府,来到了傅以渐的面前。

“傅市长,学生冒襄想要为国效力,请给一个机会。”

南直隶,江阴县。

一座略微破败的小院内,一位老先生正在同院子的主人郑重交谈。

“令尊生前游历天下,所获之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当是读书之人皆奉孔孟之道,是令尊所为为歪门邪道。今日老夫拜读刘念台之论,方知令尊生不逢时。老夫打算收拢令尊遗作,献与夏国,光耀天下。你意下如何?”

院子的主人激动不已。

“老师所言,正合学生之意。”

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将家中所有的书稿进行了仔细整理,足足堆满了三辆大车,然后一路东去直奔松江府。

他们的举动,甚至连徐骥都惊动了。

“夏国重实用之学,诚为我辈楷模。此为我家东主霞客先生毕生游历所得,谨献夏国。能为造福天下尽绵薄之力,霞客先生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