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太平天国 > 正文 第八七九章 大收官——红旗飘飘 三十二

 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阶层。其阶级属性是靠着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决定的。

郑南认为:

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红色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和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

知识分子们如果不能以世界观的改造来推动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不仅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适应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需要,反而还很容易地成为修正主义者的喉舌和帮凶。

知识分子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是郑南对虽然也有着较强的革命性和爱国性,但同时却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软弱性和依附性知识分子们,所提出的一个更高层级的要求。

既知识分子只有通过思想和感情的痛苦转变,实现与工农相结合,才能对中国革命有所贡献。

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群众结合和他们做朋友,才可以把他们从书本上学来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变成自己的东西。

知识分子们要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工农阶级的观点、立场及感情真正融为一体。和工农相结合,则既可以解决世界观的转变,又能够解决阶级立场和感情,使他们知识的结构更趋完善。

说到底,郑南和林海丰就是希望军队乃至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够是一个大学校。

在这个大学校里,生产劳动、思想改造和文化活动等都不要分割独立,而是要统一和兼顾。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坚持学政治、学军事、学工、学农和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大实践,都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

《八七指示》发表后,从中央党校开始。各省、自治区、特别区、边疆区及地市县的党校,首先都兼具了“八七干校”的职能。上至党中央、政务院的高级干部,下到普通的党员干部,在党校中不仅可以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本知识。同时还会参加到学军、学工、学农的生产实践之中去。

企业们则与周边的人民公社结成对子,工厂里的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帮助农民兄弟们抢收抢种,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来到工厂,向工人老大哥们学习生产技术,促进社队企业的大发展。

在教育方面。义务教育开始实施统一的九年制(小学四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两年的学制),在校期间的学生们学军、学工、学农也成为定制。

地方大学、专科院校的招生方向,开始将百分之七十的名额向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农兵倾斜。

军事院校则把九成的招生名额,安排给了现役的红军指战员。

同时,各大中专院校根据结合自身的培养方向,分别建有各自的校办工厂,或是校办农场,或是校属医院,让学生们拥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便场所。

《八七指示》的成效是显著的。

仅以科技界为例,通过与工农兵的近距离相处。科技人员们不仅从广大的工农兵身上学到了他们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的优秀精神,也真正地了解到了他们的所需。

乌鲁木齐大学的科技人员结束在军营中的学习锻炼后,急高原红军官兵之所急,不仅推出了压力锅的设计方案,同时还拿出了压力锅的一整套生产制造工艺,并在校办工厂投入生产。

伊犁大学的压力锅送到喀喇昆仑山的哨所后,深受哨所官兵的喜爱。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官兵们的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的老大难问题。

其后,伊犁大学的科技人员们再与西北农垦兵团和西南农垦兵团联手,以伊犁大学的技术和西北、西南两垦区的自有资金。帮助重庆、伊犁、西宁和兰州的四家企业实现了压力锅大规模生产,没用让国家投入一分钱,压力锅就成了各高原地区红军部队的一件制式装备。

农科院和农学院的科技人员们,通过扎根田间地头。挽起裤腿两脚泥地与农民们真心地交朋友,不仅推出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优质改良品种,科技人员们还量身定做地为落后的人民公社或是生产队设计发展规划,引领和帮助他们培育适宜的经济作物,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通过与广大工农兵的相结合,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文化和文艺界的大丰收。也是势在必然。

《红色骠骑兵》、《太平洋上的红色风暴》、《沸腾的群山》、《山乡巨变》、《艳阳天》、《碧海丹心》、《翻天覆地》、《暴风骤雨》、《创业》等一大批以工农兵为讴歌对象的鸿篇巨著如雨后春笋。银幕和舞台之上,也完全被工农兵的伟大形象所占据。

类似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当然,必定也会有人对这些伟大的成果不仅不以为然,还会心生怨气。

一旦有了发泄的机会的时候,他们会说,《八七指示》把党员干部们丢进车间、扔到田里,是对正常秩序的破坏,搞得党员干部们无法安心统筹全面的工作。

让科技人员下农村捡牛粪、进工厂推铁屑,是逼迫科技人员不务正业,荒废了他们大好的、宝贵的时光。

而学生们的学军、学工和学农,就更是滑稽可笑等等……

说穿了,有这般心里的人,就是根本不屑于与广大的工农兵为伍。

对于他们来说,进军营,就是坐监狱;下车间,就是劳改;到农村,则是发配。

至于他们也会高喊几嗓子的“劳动者最光荣”,那不过只是搁在嘴头子上的谎言而已。

很遗憾的是,他们暂时还没有这种发泄的机会。

因此,在红色中国的那个时代,满手老茧的工人,两脚泥巴的农民,威武不屈的普通的红军战士,都是真真正正的,可以挺着腰杆子的大写的人,真正的国家的主人,最有尊严、最光荣的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