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太平天国 > 第五七四章

太平天国 第五七四章

作者:兰色幽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9:25:50 来源:笔趣阁

州医院的病床上,已经六十四岁的魏源,如今正与凶)7做着最后的顽强的争斗。

在护士的示意下,林海丰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洁白的病房。

站在床边,林海丰凝视了病床上那位还在昏昏沉睡、瘦骨嶙峋的老人好一阵子,这才又轻轻地退出了病房。

“真的快不行了吗?”林海丰带上房门,低声问着正在门外等着的院长和几个医生。

“我们已经尽力了,”院长轻轻摇摇头,“按照您的指示,上海、天京方面的医生我们能请的都请到了,一切能想的办法也都想到了,只是……说实在的,林委员,老先生能够维持到现在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是啊,从现在的情况看,一切都取决于老先生自身的生命力了。”

林海丰瞅瞅插话的医生,又看了看院长,没有再说什么。他重新打开病房的门,轻轻地来到了病人的窗前,静静地坐了下来。

望着昏睡不醒的老人,林海丰的脑海里不停地再翻涌。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的一生,不仅仅是经历了满清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和先祥后同治的这五个朝代,还在步入垂老之年的时候,又亲身经历了那个曾经令他憎恶和恐惧,后来却叫他不得不正视的太平天国。

当年仗着怀揣着两块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吃的麦饼,以一个“腹中孕乾坤”的下联,恰到好处地应对了指着茶杯中所画的一幅太极图的主考官的那句“杯中含太极”上联,八岁就一举在童子试中成名的魏源,在其后通向权力道路的必由之路——科举考试中,却在没有了童年时的好运。

“贾生少年前宣室,那识君臣际会难!”正如魏源自己所发出的这句哀叹那样,从八岁的那次短暂的辉煌开始,好读史书,专心于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这类并不属于科举考试内容,又轻视所谓的士大夫们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思想上更是与死抱着“老祖宗”大腿不放的满清朝廷格格不入,怀揣“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痌芶的四十四年间,虽然为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君臣际会”,魏源没少费劲了工夫,更没少吃尽了艰辛,却始终好梦难圆,在获取进士的征途上,他是回回空手而归。

不过。在通向仕途地康庄大道上地屡次挫折。虽然难以成全魏源那“一心报国”地鸿鹄之志。但并不妨碍他个人才华地发挥和施展。

二十八岁中举地第二年。魏源得到了直隶总督衙门属下驻古北口地提督杨芳地赏识。应聘做了杨家地教师。这段经历。开启了他对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研究地大门。三年后。魏源又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地邀请。参与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部文编。充满了他地经世致用地理念。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重视现实、变革旧制地思想以及历史进化地观点。

到了三十五岁那年。魏源终于依靠关系。在北京花钱捐了个在内阁中掌写文书地小官吏。可仅仅是两年后。又因父丧。魏源也不得不丢弃掉这个比芝麻还要小地官位。南归丁忧。

正是在此期间。魏源结识了两江总督陶和江苏地巡抚林则徐。应这二人之邀。魏源先后协助他们筹划漕运、盐政和水利方面地制度改革。继续推广他那种天下数百年不弊之法。也就是必须改革旧制。才能兴利除弊。

而面对着已经开始愈演愈烈地鸦片走私。眼见“大清国”一步步走进了民穷财尽。国势江河日下地深渊。在残酷地现实面前。悲国忧民地魏源更是心如火焚、痛心疾首。他清醒地意识到。随着“耗中国之精华。岁千亿计。

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闾之壑”。“并醉我士女如醇醲”地英国鸦片地大肆输入。如不实行严禁。必将出现海疆失守、财富耗竭地危局。

因此,他不仅和林则徐等人一样,坚决主张对烟片实行严禁,还主张不仅要严厉地去打击那些顽固的鸦片贩子们,还要狠狠地同时打击那些恶性不改的鸦片吸者。

魏源虽然是个文人,可在他埋头著书立说、与他的“雇主们”探研各种兴时除弊的国政的同时,他还是一个精明的盐贩子。由于因贩盐赚了大钱,他后来也就从金陵移居到了扬州。

天历一八四

国挑起了鸦片战争,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入侵。

一腔热血的魏源自然在此关头不会置身事外,他投靠了钦差大臣裕谦,参与筹划浙江前线的抗英战争。当英军露出转攻镇海的苗头的时候,他又以钦差大臣裕谦幕僚的身份,毅然火速赶到了镇海,希望在此能够协助他的老雇主,在广东禁烟的过程中被革职,暂时受命于镇海抵抗英军入侵的林则徐,狠狠地给英国人一个教训。

在前线,他曾赶到宁波参与审讯了一个因在浙江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而被抓获的战俘,英军的炮兵上尉安突德。后来,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又参考了各类的书籍,在次年写出了一本《英吉利小记》,在书中,他向国人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英国在各方面的概况,同时还揭露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贪婪嘴脸。

而除此之外,却由于他的很多见解根本都不能与实权派们完全相符,使得他在前线感到自己根本就无所事事。不久,他愤而辞职,回到了扬州。

几个月后,林则徐被定罪发配往新疆的伊犁充军。在林则徐路过镇江的时候,魏源特意赶去迎接,并为其送行。林则徐把他在广州编辑的《四洲志》交给了魏源,希望魏源能够编写完成《海国图志》,以让国人充分地了解外国列强,寻求抗敌救国的良策。

既然无法在战场报效国家,魏源自然不会辜负期望。在扬州的家中,他开始废寝忘食,一门心思地专心写作,以探索抗敌御侮的良策……

到了五十二岁的那年,经过了候补殿试,魏源终于成为了三甲中的九十三名进士一员,即便如此,据说当时的考官还嫌他的考卷上字迹过于草,有伤斯文,曾取消了他殿试的资格。

不管怎么样,魏源得以由此正式进入了“大清”的官场,虽然年岁不饶人,可总有施展一番拳脚的舞台了。

在跻身进士行列的第二年,魏源被放任江苏扬州府的东台县知县。不久又因母丧辞官回家,曾在江苏巡抚陆建瀛的衙署中充当幕僚,借以游历了东南各省,并到香港、澳门广泛收集资料,为继续充实《海国图志》作准备。

此后,魏源又出任兴化知县。一年之后,升任高邮州的知州。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筹划海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还于担任知州的第二年,即天历一八五二年,终于完成了他的百卷本鸿篇巨著——《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补充的部分里,尽管魏源还图文并茂地向他想象中的读者们介绍了各地研制和改进战船、火炮、鸟枪、火药、地雷、水雷等等的情况,可惜的是,《海国图志》依旧是少人问津。

“大清的大地上”最盛产的不识字的人,自然对它丝毫没有兴趣,而风流倜傥的“大清”的知识精英们,却往往喜欢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前途”,根本就对那些于己无关的外部世界毫无**。

“好日子”总是犹如过眼的烟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在魏源刚刚坐满两年的知州,金田那里一路杀来太平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了金陵、镇江和扬州。在高邮,响应太平天国这场大革命的农民们也是风起云涌。

对于这场一脑袋草根的泥腿子们所发动的大革命,魏源是切齿的痛恨。他不仅在高邮带着捕快到处捕杀煽动闹事的农民领袖,还极尽鼓吹之能事,劝导乡绅组建团练,发誓要与太平天国对抗到底。

对于魏源的这种精神,他的同僚乃至上官似乎并不买账。没有多久,魏源即遭上官的诬告,被清廷革职。“无官一身轻”的他先是躲到了泰州,虽然不久就又有人开始向上保奏他官复原职,但此时经过了数月冷静的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在太平军的席卷下,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绝无振兴的希望。因此,心灰意冷的他,一面拒绝再替清廷做犬马,一面赶紧逃去了杭州。

在兴化西寺,他寄居僧舍,静坐参禅,拒见任何来客。

“唔……”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声低微的长吟打断了林海丰的思绪。

“魏老先生,身体感觉好点儿吗?”林海丰赶紧俯身过去,一面为刚刚微睁开双眼的病人轻轻抚揉着心口,一面笑着问到。

“林……林委员啊……老夫……老夫……”(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