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皇帝 > 第五百二十一章 环环相扣的基础工业

只不过,相比迁移百姓驻扎补给基地,用卫所充填要省去不少的钱财,但为了保证卫所的前世生活需要,多少也是需要一些花费的。

这笔钱,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节省的。

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卫所迁移海外之后,所有消耗都要依靠中原的补给,或者依靠过往船只的以物换物。

这样,就对补给船只,有着严格的要求。

否则就会像通吃岛上的明教弟子一般,可能几个月都得不到补给,饿的只能直接下海捕鱼吃。

从前受到季风的影响,一年中可能有大半年的时间,不适合出海,不过只要蒸汽轮船正式下海之后,这个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表面上,看似一切条件都已经成熟,可以实行这个计划了。

但李天也知道,蒸汽轮船现如今还处在实验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善,想要正式投入使用之中,可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再加上,蒸汽轮船所需的数量巨大,单凭陈记一个冶炼工坊,根本无法供应,所以想要大规模的建设蒸汽轮船,扩建冶铁坊也是势在必行。

基础工业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行。

从前,李天的摊子还很小,看不出来稀缺的部分。

可现如今不同了,蒸汽轮船的缺口,粗略估计也在上千条之上。

就以每条船,需要消耗五千斤以上的精钢来说,那也消耗五百万斤的精钢。

这么多精钢,单凭陈记估计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李天可绝对等不了这么长时间的。

再加上今后修路,架桥、开垦,采矿,冶炼,都需要蒸汽机的强大动力,所以需要的钢铁数量,必然又会上升一个巨大的台阶。

今天之前,李天还以为自己还有时间,慢慢来就可以。

但现在一看,说是迫在眉睫,其实也不为过。

朱高燧的纺织工坊已经选址完成,就要开始大规模建设了。

或许不用到来年的五六月份,第一批新式棉布就可以开卖,若是那时候后沿海的匪患还不能解决的话,那造成的影响,可能就不止亏损那么简单了。

一方面是几百万两的海关税收,一方面是上千万两的棉布生意。

这让李天如何肯轻易的放弃。

但事实摆在眼前,李天就是想要加快脚步,也是做不了的。

想来想去,李天也清楚,前期单靠自己张罗各种事情,显然是行不通的。

唯有发动广大的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寻求一个完美的破局之道。

幸好,伟大的无产阶级先烈,给李天做出了榜样。

后世的中国从一穷二白,最后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无数的百姓可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唯一困扰大明开辟安全航路的也不过是卫所的补给问题而已。

既然蒸汽轮船暂时指望不上,那就只好发布任务,让民间组织人手,来帮助朝廷搞定卫所日常所需的补给之物。

只要有钱赚,有的人连抛家舍业的海盗都愿意做,若是有正经生意,大家还不抢着做。

再加上现如今,交易所已经完美的运转了一段时间了,朝廷的发布的消息是越来越被人重视。

两相相加,只要李天出得起钱,那一切都将不是问题。

虽然在不是季风的季节出海,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前期控制好,补给站的数量与位置,那危险的系数将会大大的降低。

调配好补给航线,保证近海航道的安全,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将一切融汇贯通之后,李天当即开始着手,布局海外补给基地的建设。

用郑和手中的精确度极高的海图,配合李天凭记忆画出的东海海图,在郑和的指导之下,一条条安全航道,就被他在海图上勾画了出来。

然后他又经过反复的计算之后,与郑和商议出了最佳的补给站点的位置。

出海的第一站,不出预料的落在了通吃岛之上。

按照,庄少游和陈洪等人发回来的消息看。

岛上已经有几百人的原住民在岛上安家,还有明教的二三百人常年驻扎。

有这些人在,这里甚至不需要,派遣卫所就可以运转下去。

到时候,只需要弄些人去岛上修建一个能暂时停靠的小港口,和储存基本物资的仓库,第一个补给站就能完美的远转起来。

海上问题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可开设口岸的,和口岸的选址问题,则是难住了李天。

即便郑和此时也是没办法给出具体的建议。

虽然李天的脑海中记着,后世沿海的几个著名的口岸。

可现如今的情况和后世有很大的不同。

比方说,后世最繁华的口岸城市香港和澳门两个地方,此时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渔村。

即便是那些走私的商船也是不愿意在这种地方停靠的。

所以按照后世的记忆,来给现在的大明当做参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到底哪里是商船经常停靠的地方,哪里又是水纹适合的天然良港,这些还需要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才能调查清楚。

暂时陷入僵局,李天也只好放弃。

不过李天也不算是全无收获。

在整理相关港口城市的记忆时,李天想起了好几个今后适合建设钢铁厂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佛山。

那里不仅储存着大量的铁矿石,和冶铁所需的煤炭,而且佛山附近水路发到,运输条件可谓完美。

是极其适合建立大型冶铁工坊的地点之一。

第二就是海南岛,现在的称呼应该是琼州府。

第三就是后世闻名天下的宝山。

只不过,除了佛山之外,后面两个明显此时还不适合。

众所周知,海南岛上拥有,中国最大的露天铁矿,开采十分便捷。

但在蒸汽轮船还没有大规模下海之前,距离就成了天然的阻隔,暂时可以放弃。

而宝山在后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的钢铁生产基地,主要是由于,它拥有一个良港。

而且,中国当时的铁矿石大多数都是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所以就地建设一个钢铁厂也就成了必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