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皇帝 > 第五百九十六章 官职改革

我在明朝当皇帝 第五百九十六章 官职改革

作者:你个小老头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16:17:56 来源:笔趣阁

面对这种情况,李天非但没有阻止,反而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宽容。

随着天工院和户改局,交易所的逐步扩大,需求的人手也是越来越多。

周镇和刘保和已经不止一次的和李天诉苦说,人手不够了。

而李天又计划在年后,开设教育署,基建署,司农署,船舶司,等几个新衙门。

所需要的人手,更是一个比一个多。

要是过上几年,大明开始在海外构建殖民地。

到时候需要的人手更是成倍成倍的增加。

单靠,现如今的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才录用二三百人的规模是完全不够用的。

就算开设了工举,多录用了几百人,也是被水车薪而已。

面对官员不够用的窘迫状况,李天不止一次的和杨士奇等人商谈此事。

但他们给出的意见,除了多录用一点士子之外,并没有什么新的靠谱的建议。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倒是让李天找到了几条有用的办法。

其中的一条就是,精简朝廷现有的官职人数。

根据史料记载,大明在洪武朝的时候,官员基本维持在两万七八千之间。

这个数量,和汉朝、唐朝时期三万人左右,相差不大。

但在永乐朝之后,大明的官员系统就开始变得臃肿。

仅是文官就有两万,武将大概在五六万之间。

这种状况在正德万历年间达到顶峰,而且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都没什么变化。

这还只是文武官员的总和,还没算上宦官的人数。

众所周知,明朝是任用宦官人数最多的一朝,据不完全统计,不算南北二京,但是放到全国各地的太监总数,就有上万人。

全国加起来,有品级的太监,足有两三万人。

文武官员加上宦官,就将近小十万了。

现如今,数量虽然还没达到最顶峰,但也足有七八万人了。

就算以从九品,月奉五石算,一年仅是给这些人发俸禄,就要将近五百万石。

而正一品的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们月奉可是上百石的。

平均换算下来,一年就是给他们发俸禄就要占大明所有财政收入的五六成。

在加上将近两百万大军的消耗,一年下来朝廷能剩下的可用余财,可能连税负的一成都不到。

都说大明穷,穷也是有原因的。

养着这么多的官,能不穷都怪了。

所以李天的第一步就打算清理朝中的冗官杂官,将官员系统,精简到从前的两三万人的程度。

这样一来,每年少说能为朝廷省下两成左右的税负,这可是一笔不菲的结余。

当然,这些裁撤的官员,李天也没打算直接将他们打回原形、放弃不用。

此时正是朝廷的用人之际,李天还舍不得放这些有经验、又识字的人离开呢。

但这帮人之中一定是有不少蛀虫没什么才能的人存在的。

所以,为了审核这帮人到底是有真才实学还是没用的废物。

李天准备在来年,会试之后,对大明的所有公务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

凡是不达标的人,一律清理出去。

成绩中等,还能用的人,一律贬低成最为低等的公务员,让他们从头从基础职位做起。

成绩最好的人,酌情进行提拔和任用。

在这天的早朝上,李天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虽然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可在杨士奇等内阁大臣的一致同意之下,这项提议也算是暂时通过了。

但对于,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是什么,他们还有待商榷。

对于这点,李天也早有考量。

在先前他与众人谈及,地方小吏晋升通道的时候,他其实就开始思考公务员考试这件事。

他打算趁这个考核的机会,让这两件事同时进行。

若是这次公务员考试能如愿以偿。

李天不仅能一下子清理出去很多的没用官员,还能顺带提拔一大批,几层干部,为将来的深入改革提供有力的帮助。

算是一举多得好事。

杨士奇等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同意了李天的这个决定。

早朝之后,杨士奇等人和李天来到内阁商议具体的细节。

这次不仅几个内阁大臣到场了,其他的几个六部的尚书,也悉数到场。

这次的决定,看此轻描淡写,但影响可是非常深远的。

内阁众人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李天的这个决定的,可是六部的尚书们却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按常理来说,那个部门的人员比较多,就说明那个部门更重要,也就是说那个尚书的权利更大。

他们可是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部门一下在裁撤太多的人。

正式议题还没开始,他们就争着抢着和李天说,自己的部门有多么多么的重要,是一个多余的人也没有的。

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李天心头冷笑不止。

在他预想中,将来的大明,可不止六部这么点,要是今后的教育署,基建署全都成长起来,恐怕任何一个都不比现在的六部差的。

到时候他们也会单独画出一部来。

那时,朝廷之中恐怕就不止六部,而是九部十部,十四五部了。

他们此时争论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看他们越吵越激烈,李天知道要是自己不说点什么,恐怕他们争论一天都有可能的,那今天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光听他们吵架就可以了。

“好了,你们别争了,谁是多余的不是你们说了算,最终还是要看通过考试的人数多寡来算。

你们与其在这里争论这些没用的事,倒不如想想,到底该怎么编撰考核的题目,给朝廷留下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李天的一句话顿时说的他们雅雀无声,一个个都沉默了下来。

以往编撰考题的事情,都是国子监和那帮大儒们的事,他们中虽然偶尔也有人参与其中,可也至多是挂名而已。

真要让他们拿出真格来,编撰一套考题出来,对他们来说,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唯一感觉比较轻松的,可能也就是刑部尚书了。

他们考核的东西很简单,只要熟读大明律,就可以了,可是比其他的几部轻松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