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金朝的国朝文派

颠覆晚金 金朝的国朝文派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1:57 来源:笔趣阁

金代的文人群体,可以看做是金末东林的“国朝文派”是金代文学史最主要的群体,在金朝鼎盛时期,这些士大夫文名粲然、意气风发、肥马轻裘,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随着金朝的衰落,这些人南迁蜗居,演化为“南渡文人”,逐步在历史上消失。金朝文人几乎没留下什么惊艳的作品,但是对金史的编成和元朝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

国朝文派,是指金朝中期后,由金朝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相比于之前的“借才异代”,国朝文派对金朝更忠诚,创作也更加活跃,代表人物包括党怀英、赵沨、王庭筠、杨云翼、赵秉文、李纯甫、周昂、元好问、雷渊、术虎邃、王若虚、麻九畴、乌林答爽、刘昂等等。这些人大都出生在海陵王、金世宗时期,那时金朝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定,而且不少人是官员子弟。(周昂父亲官拜同知节度使,较大的市副市长;李纯甫父亲为益都府治中,相当于省会城市副市长;雷渊之父为同知北京路转运使,而王庭筠、杨云翼、乌林答爽、刘昂等人祖上皆有官身),而且彼此之间或为师徒(赵秉文与元好问、周昂与王若虚)、或为姻亲(元好问与雷渊)、或为密友(赵秉文与王庭筠、李纯甫,元好问与麻九畴),同气连枝,颇有日后东林党的风范。

国朝文派的第一代人,是大定十年的进士党怀英、孙即康等人,在宋、辽遗民老臣逐步故去、女真贵族逐步削弱之后,这些人在金章宗初年升官高位,这一代人特点是重心在政治上,大多官运亨通,文学作品较少。

第二代人是杨云翼、王庭筠、赵秉文等人,这些人已经有了明显的集团倾向,彼此交结,经常密会。章宗初年,这批人也爬到了翰林修撰、监察御史等四、五品清流官的位置上,但是,这批第二梯队随即出了事,在当时完颜守贞与胥持国两党斗争之际,这些人选择支持完颜守贞,尤其以章宗朝第一大喷子、右拾遣路铎为先锋,姬修端等人跟上,对胥持国、李元妃大加抨击。因为言官身份,金章宗也深感“路铎敢言,甚有时名,一旦外补,人将谓朕不能容直臣”。但最终,还是把路铎贬官南京。

国朝文派一而再的进攻触怒了金章宗,借赵秉文上书劝谏一事掀起党狱,王庭筠、周昂、赵秉文均被外调,国朝文派力量大损。而胥持国的党羽:张复亨、张嘉贞、赵枢、张光庭、高元甫、张岩叟等人则官运不错,一时间乾坤扭转。有点意思的是:国朝文派集中在翰林院、御史台等“清流”单位,而他们的对手,胥持国一派则集中在尚书省和六部等行政衙门,这也是一个有趣的侧面。

章宗后期,胥持国失宠退休,门人被贬,而赵秉文得以返回朝廷,自此官运亨通,这一转变的历史资料不足(金朝后期史料多为国朝文派整理,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东西),无法猜测皇帝的转变原因,我个人猜测,国朝文派忠君清流居多,说到底还是符合皇帝的胃口,而之前这些人支持完颜守贞,未必是真的和宗室站在一条战线,仅仅是对守贞个人的支持而已。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朋党意识很强,一人回归,就会向皇帝智商打击式洗脑,引荐其他同僚,打击胥持国一派。

(金章宗)因问董师中、张万公优劣。铎奏:“师中附胥持国以进……

此时离明昌党狱结束还没有多久,路铎也刚刚从贬官的南京回来,立马就开始党同伐异,实际上,金史里的记载来看,在治黄河、幸景明宫、完颜守贞罢相等多个问题上,董事中与路铎都是意见一致的,但是路铎上手就以“董事中是胥持国的人”为由开嘴炮之。平章政事、老臣张万公也亲自撸胳膊上阵。

户部员外郎张炜、文绣署丞田栎、都水监丞张嘉贞虽有干才,无德而称

张炜,支持胥持国推广区种法,增加河北地区农业产量,但是国朝文派却反对之,甚至不同意在中都西南搞试点;田栎曾经为都水监,随胥持国治黄河,在几次河议上都提出了正确意见,然而在张万公眼里,跟随胥持国却是“无德”。路铎、张万公这波商业互吹,很快打动了金章宗。

这次风波对第二代国朝文派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杨云翼、路铎、赵秉文经过这次风波后政治手段更为老练,朋党更加稳固,顺利的接了孙即康等人的班,而另一方面,金朝文人对政治的热情大大下降,“孔门禅”开始流行。

“孔门禅”是儒释合流的产物,金朝兴起时,北宋士人不愿仕金又无力反抗,纷纷在佛学里面寻找安慰,金朝曹洞宗逐渐兴旺,赵秉文、李纯甫、耶律楚材均为所谓孔门禅人。

在文学上,这两代人自居苏、黄传人,认为古文运动起于韩愈,盛于苏轼,北宋末年沉寂,而在金朝重新发扬光大。但事实上,章宗时期金朝文人的作品已经有逞弄技巧、言辞浮夸的趋向,大臣张行简所作的《人伦大统赋》长达3200余字,通篇是工巧的排比对仗,却写的是空洞的相面理论

气清体赢,虽才高而不久。神强骨壮,保遐穀以无穷。颜如冠玉,声若撞钟。四渎最宜深且阔,五狱必须穹与隆。五官欲其明而正,六府欲其实而充。一官成十年贵显,一府就十载富丰。房玄龄龙目凤晴三台位列,班仲升燕颔虎颈万里侯封。英眸兮掣电,豪气兮吐虹。若赋性凶恶祸必及,如修德惕厉禄永终。上长下短兮万里之云霄腾翼,下长上短兮一生之踪迹飘蓬。

这样一篇腐朽文字,竟然是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所创作,可见金朝文人当时之浮夸。

第二代国朝文派回归庙堂之际,第三代也开始崭露头角,包括元好问、雷渊、刘昂、麻九畴等人,严格来说,这些人已经不属于国朝文派,而是继承国朝文派的第三阶段“南渡文人”,他们大都在金朝“最后的好时光”章宗、卫绍王初期入仕登第,也有在宣宗时期崭露头角的,和前一代相比,由于国朝文派逐渐独霸政坛,第三代人从翰林和御史走出来到各个岗位,但是,这批人生活在更加风雨飘摇的时代,作品一方面不断批判现实,却也大量流露出沉郁、消极的思想,孔门禅更加流行,并且与复苏的理学相结合。这一时期,和国朝文派竞争的也从胥持国一派变成了经学人士。

第三代人里出道较早的是王若虚和刘昂(王若虚其实归到第二代也有理由,算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但他是周昂的外甥,所以被我算进第三代),经历了泰和南征巨大胜利的他们有着特别的狂喜。1206年,南宋掀起开禧北伐,可惜准备不足,不到一年便被金军击败,仆散揆率领金军攻占扬州,蜀帅吴曦叛宋投金,这种胜利给金朝上下带来了无比的自信,比如刘昂所作的《上平西·泰和南征》

趸锋摇,螳臂振,旧盟寒。恃洞庭、彭蠡狂澜。天兵小试,百蹄一饮楚江干。捷书飞上九重天。春满长安。

唐日月,舜山川,周礼乐,汉衣冠。洗五州、妖气关山。全蜀下也,剑关何用一泥丸。有人传信日边路,都护先还。

但是好景不长,蒙古人在1211年正式南侵,1213年金朝政变,卫绍王被杀,金宣宗继位后迁都开封,河北大好河山沦陷,金宣宗对国朝文派印象一般,故而第三代文人开始痛思金朝的失败,词赋文人们也开始大量参与政治,原本多为御史、翰林的他们开始到行政机构和地方去,政治参与更有深度,元好问的亲家雷渊雷希颜任蔡州防御、侯掣提调河东等等。

而元好问本人则仕途不顺,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此时金朝在南方呆了七年,已经是半壁残破奄奄一息,第三代文人们在地方行政也未见明显成效,政治抱负日趋保守,麻九畴两试不中,已经隐居山中,但在另一方面来看,此时国朝文派终于排挤掉所有对手,独霸金朝政坛。

金宣宗时代对国朝文派还算是不冷不淡,而金哀宗继位后则重用其人,时人认为金宣宗重用胥吏(跟我们国朝文派作对的都是胥吏!),而金哀宗上手就“逐二奸臣,士大夫相贺”,很有点“众正盈朝”的意思(一不留神就黑东林了呢,

@荒木飞吕彦

),大家都懂的。正大三年八月,金哀宗设立益政院,标志着国朝文派彻底排挤了政治对手们。这群人在乱世之中最后选择了金朝,也和金朝最后一起倾覆。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一改章宗时期的浮艳,更加崇尚义理和奇古,之前流行的“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种淡淡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佛法、理学的探究和对世事的愤懑。

周昂开风气之先,当年明昌党狱被贬之后,周昂安身北方,成为金朝不多的军旅诗人,野狐岭金军横尸十万之际,周昂诗作

玉帐初鸣鼓,金鞍半掩弓

无需惊异域,曾在版图中

经义李俊民也有诗作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另一大特点是奇古,还涉及了一场科场案,下面再说

对于理学的探讨也是从赵秉文开始

太虚寥廓,一气浑沦,日而月之,星而辰之,噫以雷风,窍以山川,动静合散,消息盈虚,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一则神,二则化,所谓一太极也,极中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地能生之不能成之,父母能育之不能教之,有圣人者出范,以中正仁义中天地而立其功,与天地并人极立焉,自尧舜禹相授以精一大中之道,厯六七圣人,至孔子而大备。(句读是我自己加的,若有错误请指出,我对经学理学都不懂)

涉及理气论、心性论,明显是理学范畴了,理学本身和佛学也有些关系,国朝文派既然能接受孔门禅,从孔门禅过渡到理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自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再到陆王心学,归于清代朴学,金朝在这里算是个小小的异数,算是经学的一次复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