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六章 工厂(下)

颠覆晚金 第六章 工厂(下)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1:57 来源:笔趣阁

高俊从海南岛和越南那里搞来纺织机之后,根据地内迅速进行了仿制,目前根据地的部分官营工坊已经开始使用纺织机,并且先后培训了300多名熟练的纺织机操作工,绝大部分是根据地内的女工。

纺织机技术进步之后,纺纱工作也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由于纺织效率提高,纱价腾贵,根据地的普通农户家里大多都开始用纺车纺纱来换钱,这已经成为了根据地农民的一项主要副业。

但是农民交上来的纺纱质量参差不齐,对于高俊来说,研发新式纺纱机,并且设立纺纱工厂也是这段时期要做的工作之一。

棉花的种植业也正在发展之中,在去年,整个山东境内共播种棉花1.4万亩,产量略高于预期水准,今年的播种面积达到了4万亩,根据高俊的规划,明年将会达到15万亩,之后应该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对于何志也来说,这项事业最主要的短板是人才:管理工厂的人才、进行买卖的人才、研发技术的人才、乃至于从农民手里收棉花也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才行,他去问过郑迎,而后者也十分为难,由根据地直接掌握的工商业人才现在都集中在几个军需工厂里面,剩下的人也都已经是人尽其职,抽不得身。反倒是目前在根据地里活跃的商人当中还有不少跃跃欲试的人,如果高俊和他们合作的话,应该能在短时间内把纺织厂开办起来。

“纺织工作虽然重要,但纺织机毕竟也不是极度机密,和地方商人合作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不采用射买制,而是采取契约制。”这是何志也的决定,高俊对此表示赞同。

射买制度在唐朝时逐渐兴盛,到宋朝时几乎成为了官商合作的主要制度,而金朝也不能免俗。这项制度,说白了,就是实际意义的包税制:大商人们出一笔钱,从国家那里买到一部分垄断权力和资源,然后自行招募人手进行经营,在此期间享有极大的政治便利,多余的收益都归自己。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豪强用一笔相当实惠的价格就从国家那里买来了无上的权力,然后就利用买来的权力进行疯狂压榨,国家没有得到过多的实惠,而百姓们又饱受欺凌,只是富了这么一帮中间人。

根据地商人对于何志也放出的口风非常敏感,也预想过根据地要进行射买制经营。

那样的话,商人们花一笔钱,从何志也那里买来数县乃至数州地域内棉花的收购权,并且得到低价批给的土地,在那里设立工厂。

这帮人本就是强买强卖、囤货居奇、豢养打手、敲诈勒索的好手,而且过去一段时间和根据地的关系还算可以,在他们看来,只要射买成功,就说明他们和根据地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定份儿上,可以重新露出本来面目了。

所以,当何志也提出章程,要求纺织厂采取契约制,根据地机关和合作的大商人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并设立分红,一切按照根据地的规章法律办事之后,大家极度不满。

“这哪里有一点点诚意吗?我到蒙古人的控制区去做生意,地方阃帅都是强力挽留,一道命令下去,土地人手全部配备完毕,我只需购买原料生产,按时交钱就可以,到这里开办什么纺织厂却这么多规矩,这样下去,什么商人能够经营?”

“凭什么不让14岁以下的孩童进入工厂做工?这样的话全都要破产了。”

“高郎君年初的时候在邸报上提过一个词:招商引资,当时我非常激动,认为这是根据地逐渐开放的好消息,但是你们现在这么搞,不是把我们拒之门外吗?”

“高郎君当初提出私营商业是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根据地影响重大,我们可是交口称赞,感叹我们商人的作用有被正视的这么一天。可是现如今呢?居然要签订什么契约,不让我们搞射买,怎么和外地厂商竞争呢?”

“你们害怕老百姓反对?如果老百姓一闹,官府就无原则的退让,那对于我们这些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一种大的打击呀。”

但是高俊绝不退让,在此之前,何志也和流泉院的大小工作人员们就进行过计算,虽然实行契约之后,对工人和生产原料的农民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小幅度提高。但是由于纺织机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根据地的纺织厂效益依旧远远大于其他各地的锦绫院、作坊以及私人织户。

所以根据机关的态度是无比强硬的,不但纺织厂不按照射买制进行,以后根据地的工厂矿山都不会进行射买,必须老老实实的签订契约,在根据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营。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你签订契约,成为根据地投资商,我也会给予你更强大的力量。”在谈判的最后,何志也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极为古怪的话。

很快,大家就知道了何志也的计划,纺织厂选址在东平府,与此同时,会在这里设置纺织专科学校。与此同时,纺织厂将会成立商社,采用新的制度,根据何志也所说,叫做有限责任制度。

商人们算了一笔账,觉得这笔投资总算是不亏,眼下兵荒马乱,在别的地方做生意实在太难,还是在根据地进行经营为好。

当然他们也不会这么老实,他们有计划在根据地内进行商业经营,然后用所得到的钱在外地低价购买土地——目前河北地区遭遇了几次兵乱之后,可谓是千里无人烟,土地价格大跌,用在根据地赚到的钱在河北大肆购买土地,这样无论如何,日后都可以过得很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句话说的是明朝的情况,然而对于两宋同样适用,商人们虽然在各地投资手工业或者建立商铺,但是赚到的钱还是希望能够购置地产。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根据地司法院与流泉院已经设立了专门人员进行监控,对于他们转移根据地资产的问题已经有所察觉,并且依据它们转移的金额大小设立了黑名单和白名单。

“白名单的商人是日后的合作对象,至于黑名单的商人吧,也不用去动他们。”何志也看着名单,脸上露出微笑:“他们会后悔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