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关于金朝中后期军事制度的介绍

颠覆晚金 关于金朝中后期军事制度的介绍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金朝军队的演变

金朝建国之处常备军不多,而是猛安谋克的兵农合一系统,兵役制度和商周、希腊城邦类似,是典型的公民兵系统,金太祖完颜旻将全国人口分为若干猛安谋克,一个谋克三百户人家,一个猛安下辖十个谋克,此外,若干猛安形成一个忒母,一个谋克管两个蒲里偃,这样就形成了:忒母(万户)-猛安(千户)-谋克(百户)-蒲里偃(五十户)的体制。

地域扩大之后,又下令契丹人一百三十户一谋克,汉人六十五户一谋克,海陵王时期废除了汉人和渤海人的猛安谋克,金世宗又下令拆除契丹谋克,把契丹人和女真人混编。

而在谋克之下的编制比较混乱,一般而言认为有蒲里偃,也就是五十人长,除此之外,史籍中提到了二十人长、什长、伍长,但是很不清晰,是不是同时有这些编制呢?无人知晓。

一旦开战,则根据猛安谋克户家境好坏和人丁多寡无偿征兵,参军的往往是公民乃至奴隶主家庭的子弟,这些人衣食无忧,可以自备优质武器盔甲粮草马匹,作为统治者长期练习战争技巧,战斗力比较强大。这些人称为正军。

每位正军还要携带一名到两名傔从,女真语叫阿里喜,或叫贴军,正军的待遇当然远远强过阿里喜,退伍时正军能拿银十五两、绢十匹,阿里喜只有银八两、绢五匹。

阿里喜一般是正军的子弟亲戚,他们装备简单,负责给正军保养武器,喂马做饭,承担杂役等,不过紧急时刻当然也可以上场作战,披甲作战的被称为擐甲阿里喜,他们的赏赐升迁和正军一致。

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原有的奴隶主阶层烟消云散,依靠武力掌握国家已经不再必要,旧时熟习武艺、招之能战、渴望成为军官的女真贵族子弟已经转化为地主,向往成为官僚,建立在奴隶制、公民兵基础*上的猛安谋克制度迅速腐朽,地主子女可不像奴隶主子女那样热衷武艺,所以兵源越来越差,也不再可能担任主力的任务。

1140年完颜宗弼二次南伐时这一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次南伐的真正主力实际上是原来伪齐四天王:李成、郦琼、孔彦舟、张中彦的汉军。等到1161年海陵王正隆南征之际,全国大规模征发的都是汉军,女真军队的作用已经不明显。

1163年南宋隆兴北伐之时是金朝最糟糕的几年,可惜有仆散忠义和纥石烈志宁两员名将,愣是用步兵反推了南宋的骑兵,一路砍到长江防线,这段时期也是汉军主力。金世宗曾经问老将夹谷清臣汉人和西夏人谁勇敢,老将想都不想说汉人勇敢。

1206年南宋开禧北伐之际,金军连汉军都腐朽了,只好雇草原各部来帮忙,然而不争气的宋军被养尊处优的金军和临时站街的草原各部打的一败涂地。1211年金蒙战争以来,金军基本上就是靠各路汉族义军续命,女真军队已经腐朽不堪,25人就可以编成一个谋克,十羊九牧兵少官多,已经不能为战。

金朝中央军事机构

武官之首是都元帅,都元帅办公地点是都元帅府,都元帅府由七人组成:都元帅,从一品;左、右副元帅,正二品;元帅左、右监军,正三品;左、右都监,从三品。这七个人组成最高级别的军事委员会,做军事指挥工作。

千万不要以为都元帅府是和中原类似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军事指挥机构,事实上这是女真军事贵族的大本营,可以和皇帝相对抗,金太宗南下侵宋,大事仅仅宗干、宗望自行决定,甚至册立张邦昌这样的事情也能自行决断,金太宗在上京会宁府,都元帅在燕京,被称为东朝廷和西朝廷,都元帅府可以自行任命官员,甚至主持科举。

六部之中的兵部是军政的主要主持者,负责全国的军籍、粮饷、地图、国防工程,以及皇家的军事装备和车架仪仗,兵部由一名正三品尚书、一名正四品侍郎、一名从五品郎中、两名从六品员外郎、两名从七品主事组成,进行一般的军政工作。

兵部下辖法物库、四方馆、承发司三个单位,法物库负责祭祀仪仗;四方馆负责全国的驿道交通;承发司负责军事文书传递。军器监也受兵部领导,下辖军器库、甲坊署、利器署。

都元帅府照例由皇族担任都元帅,设立在国都之外,位高权重,是女真贵族力量的大本营,海陵王为了打击女真军事贵族,撤销了都元帅府,让契丹人萧裕建立枢密院代替之,金世宗继位后,建立了“和平时期枢密院管理,战时改组都元帅府”的体制。

金朝地方军事机构

金朝初年模仿辽朝制度,在辽东、保州等地设立都统司来管理各地军队,都统司管理者为总管,平时练兵,战时则带着本地军马会同大军征战,经过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时期的不断调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军事体制。

全国分为六个军区,分别是南方的山东路统军司、河南路统军司、陕西路统军司,以及北方的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管理本地的军队,招讨司还要兼管民族事务。

每个军区路下面有若干行政路,每个行政路有一个总管府,管理本地兵马,其他府、州则有兵马司、都军司和分军司,首领为指挥使和军辖使,负责教练军队,战时则要领兵保护城池,或者与大部队会合征战。

金军的组成

金军区分不严格,大致包括禁军、猛安谋克军队、镇防军、射粮军、牢城军、土兵、弓手、效节军、弓箭手、保甲、埽兵、乣军

禁军分为侍卫亲军、武卫军、拱卫直三部分,侍卫亲军3500人,后来改名从驾军,隶属殿前都点检司;武卫军上万人,隶属兵部;拱卫直数千人。

侍卫亲军分为马军、步军,各设副都指挥使,从四品,下面设猛安(千户)、谋克(百户)和什长、伍长;武卫军隶属兵部,设都指挥使、两名副都指挥使,一名副都,一名判官,若干钤辖;拱卫直下属威捷军,是朝廷经过考核精选的弩手军队。

猛安谋克军队则是征召的猛安谋克户组成的野战军队,前文已经介绍了

镇防军分为永屯军、分番更戍军、驱军等等,永屯军驻守边疆耕垦自食,多见于北方边境,分番更戍军轮番镇守,南北都有,驱军则是由释放的辽人奴隶组成,驻守东北。

镇防军长期位于宋金交战的第一线,大定南征结束时裁撤到了六万人,其中马军一万二千,(而隆兴北伐时期,镇防军达到十七万三千三百多,还不算陕西的几万人),他们最早也归属各地总管府,而金章宗时期开始,镇防军转而隶属各路提刑司(后来改名按察司)

镇防军分为甲军、马军、步军三部分,其中甲军、马军待遇好一些,步军待遇差,据我个人推测,甲军是指戴甲步兵,而马军是戴甲马军,步军则没什么铠甲,理由是马军不可能不戴甲,而从骑兵人数推测,甲军应该不大可能有很多骑兵,主力步军。

射粮军,两宋时俗语“射”即“请”也,射粮军是金朝继承辽朝的军种,每隔五年招募17岁以上,30岁以下的男性组成,射粮军属于募军,根据“自愿”原则,待遇很低,还要在脸上刺字防止逃跑,由各路都总管府、各州兵马司、都军司、军辖司掌握,属于炮灰。

首要任务是充当杂役,金朝全国驿道每五公里设立一个军铺(驿站),军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养马两匹,而这些铺兵就是军铺所在地界的射粮军充当,税收体系里,税官下属若干人帮助征税,这些人也由射粮军担任;各地官员的随从、各地工程的用工都离不开射粮军。

此外,宋、金国界的射粮军还要承担沿边巡逻的任务(边铺军),严查走私。等到战争爆发,射粮军就要随大军行动,承担杂役、挖掘工事、虚张声势等等。

牢城军,金代各州城墙都有罪犯组成的牢城军,苦力而已

土兵、弓手、效节军,治安力量,金代一县设有县尉,险要处有巡检,城内治安由县尉管,城外治安由巡检管,县尉部下为弓手,巡检部下为土兵。弓手分为马弓手和步弓手,步弓手由本地射粮军充当,马弓手则从猛安谋克户里征召。金章宗设立效节军,要求弓马娴熟,一州三十人,兵马钤辖率领负责治安

弓箭手、保甲,宋代西北有民间弓箭社,作为乡间自保组织,金朝因袭设立蕃汉弓箭手,用以防范西夏、南宋、蒙古;保甲则是因袭王安石变法设立,五家为邻,五邻为保,平时负责治安,战时作为民兵,捉拿落单敌军请赏。

埽兵,治河的劳工,后期用于作战

乣军,是不是不认识这个字?一般的字典里面也找不到。蒙古人称之为竹因歹,所以说专家推测,这个字应该念竹、求或琼。这些人是金朝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包括契丹汪古乃蛮党项等人组成的。加上其他臣服于金朝部落组成的飐军,这两群人构成了金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这两支部队在金朝中期成为了金军的主力,在开禧北伐-泰和南征作为先锋突破宋军防线。只是这些人的忠诚度很成问题,蒙古崛起之后,他们纷纷背叛金朝转而投奔蒙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