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五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上)

颠覆晚金 第五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上)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你们这个高俊啊,真是不知好歹,从一个驱口出身,立下那么多战功,才得了个尚县主跃龙门的机会,还嫌弃这嫌弃那的。淮东的毕资伦,立下的战功也不少,还没能得这样的机会呢。偶得战功则尚县主确实有所不宜,尔等能来婉拒,也是自有分寸。然而圣主诏册已下,此事人人皆知,少府监都已经开始制作出嫁衣裳,还怎么能够临时反悔?”高汝砺像是教训小孩子一样,轻描淡写的说了高俊几句,随即话锋一转:

“我知道你们那个高郎君是担心县主的品性,这点你们大可放心。尔等或许不了解,真宁县主素有美名,父为贤王,母为世妇,娴淑静雅,非寻常可比,容貌嘛,据说也很出众。”高汝砺自己先笑起来:“天潢贵胄配百战名将,这岂非天作之合?”

之后的谈话就越来越没营养,总之离不开公忠体国、报效朝廷之类的话,直到出来的时候一众人还是迷迷糊糊的,高府客人众多,门前车马若市,绕过一辆有些奇特的紫红色封装的马车,潘正和何志也忍不住问赵昉:“这该怎么办?”

“没奈何,只能旁敲侧击,看看朝堂相公们都是怎么想的。”赵昉也无奈。

一群人顿时泄了气。

但事情终究还是要做,何志也做主,一行人住进了开封最好的客栈,樊楼、孙羊店都已经杳然无迹,无处可去,何志也先安排了各人的任务,大家分头而去。

自从南迁以来,开封成了金朝文学新的中心,在此之前,开封论文学不如燕京,论经学不如河东,在金朝的文化版图里一直是不大重要的一块。以至于在整个金朝八十多名状元当中,开封府也仅仅贡献了一位孟宗献。

但是那是世章盛世的老黄历了,贞祐南渡以来,河北知名士子齐集河南,开封府容集了各地的流亡官吏、游学士子,成为了全国无可争议的唯一中心。尽管国事紧张,这些人在为官为士之余,也还是常常星集,坐而论道。

“雄鸡啼一声,惊起五更睡。出门何扰扰,竞逐名与利。”一个青年士子朗诵自己的新作,这正是开封士子常见的聚会,地点在城外青城。

“益甫,这首诗是不是太平铺直叙了,不像是你的手笔啊。”另外一名白衫士子问,此人正是当初曾经与高俊在中都见过面的太学生白华,如今已是应奉翰林文字。

“我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诗意未开,想来这并不是一首绝句,而是长诗。”另一名褐衣人突然这么说,此人已经四十余岁,腰间还露出了书袋,这是已经做官之人的象征。

“慵夫先生果然还是老到,我确实是想做一首长诗,可惜写完这四句,后面却总是词不达意,连改数稿,总不能成诗。”那个青年士子笑起来,他带点山西口音,乃是应州士子曹之谦,而那位“慵夫先生”,是应奉翰林文字王若虚。

除此之外,屋里还有李献能、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王曼庆等人,都是一时文杰。

“益甫,算了吧,这诗你写不来的,你说世人‘竞逐名与利’,你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咱们谁能免俗?元遗山这家伙看上去够豁达了吧?写错一个字没能入选,一气之下去登封闭门读书了,这样写破不了题。”李献能哈哈一笑:“什么时候你也和郝天挺一样去龙门山隐居了,什么时候再写这首诗吧。”李献能前年科举出了些波折,最后由完颜珣亲自特许,授予应奉翰林文字的官职,总算是跃出龙门。这起科场案,在座诸人皆有波及。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就在此时,门外响起来另一人的声音:“汲汲名利,未尝不佳啊。”

“信之,你来晚了。”曹之谦放下苦思不得的诗稿,打开门来迎接麻革。

“有故人来,所以迟了。”麻革却在门口不进来。

李献能等人很奇怪:“是何故人?”

一个身影闪进屋里:“诸位,公旭好生想念!”

所有人都惊讶的站了起来,眼前之人,就是在南迁之前苦谏的太学生领袖赵昉!

不过现在的赵昉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学生赵昉了,而是高家军长史赵昉,比起当年少了些莽撞,多了些干练,此刻他闪身进来,顿时举众皆惊。

“公旭!”王若虚吃了一惊:“我等南渡以来也曾打探你的消息,却是杳无音信,你这是从中都来吗?”

赵昉打着手势,总算压住了大家七嘴八舌的问题,缓缓笑着说:“学生确实没有及时来南京,但是也并非留在中都,而是蒙一方阃帅所招,前去充任幕僚了。”

“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不知是哪位方帅?可是苗道润?”

“非也。”

“是驸马安贞大帅?”

“非也。”

“难不成是镇守太原的乌古论礼?”

“都不是。”赵昉摇摇头:“是山东的高俊高郎君。”

“啊。”李献能一拍掌:“是转战运河千里的那个高俊?真国之干庭也!”

这下子大家更好奇了,这个高俊此前籍籍无名,却在大安之乱后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如今已然建麾而尚未至而立之年,尤其是运河之战——蒙古三路南下,州县但求自保,惶惶不可终日,唯有此人居然提兵千人就敢迎头逆击,且战且走千余里,力挫石抹明安,全活河北百姓何止十万,此功天下罕有匹敌。

这个高俊实在是太传奇了,开封士子人尽皆知,一听说赵昉是在高俊军中,好奇之火登时熊熊燃烧,都在问这高俊究竟是何等人才。

赵昉微笑着逐一为之解答,将高家军建军的来龙去脉条条具陈,众人都为之惊叹,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高俊真是大金朝的忠臣啊。

“这次高郎君要我来开封,一来是为延揽士子,平定红袄军之乱后,山东州县官吏不存,所以建麾希望能从开封招揽人才充任官属。道家已经给建麾敕书,山东州县属吏可自行除任。”

这一句话就让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留在开封也主要是为了参加下次科举,但是此路甚为艰难,哪怕是元裕之这样的当世名才,仅仅因为格式不规,连续三次名落孙山,山东虽然危险些,但是也可大展拳脚。

“此外,这次高郎君让我专程来请黄华先生题字。”

“啊?”王曼庆吃了一惊:“家父去世十多年了,如何题字?”

“高郎君准备在根据地创办邸报,以作宣传教化之用,报头想用黄华先生遗稿旧字。谁人不知黄华先生书法师从米元章,乃是本朝一绝。”

赵昉所说的不错,北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在金朝都有传承,王庭筠乃是米芾的外甥,书法师从,在金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而金朝文人多推崇苏轼,习苏轼字法者甚多,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元好问。

高俊早就打算,机关报题字用王庭筠,而军报题头用元好问。

这要求,王曼庆当然没有不许之理,更何况赵昉还准备了些礼物——一方砚台,不算贵重,恰到好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